虽然严师兄并没有继续说下去,但他猜都能猜到,北约最后肯定没掏钱。
造一个土星那么大的对撞机,恐怕只能拿来威胁外星人了。
很快,车开到了北区的研究中心门口。
将车停进了车库之后,严师兄便带着陆舟向研究中心的正门走了过去。
……
为了便于外行理解,简单的来讲,一台强子对撞机可以抽象成两个部分。一个是被铍金属包裹着的两个小水管,一个便是埋在两个小水管外面的大管子中的各种探测器。
两个几乎的轨道在某一处以一个扁平的“X”形交叉,分别以不同方向加速,两道粒子束流便在这个交汇点发生“对撞”。
像这样的“反应点”大概有四个,而在这样的反应点周围,连接着的便是各种探测器,收集粒子束流碰撞瞬间产生的物理现象。
当然,并不是那么巧合所有粒子都能撞上,撞上的粒子也不一定都能那么巧合地破坏自身内部的强相互作用力。
所以整个对撞机的原理就是,尽可能在有限的管道里塞进更多的粒子,并在漫长的数据积累中累积小概率发生的碰撞事例。
当初震惊物理学界的希格斯粒子就是这么发现的。
而严师兄带陆舟参观的这座研究中心,便是负责观测并收集对撞数据。在这座研究中心里面还划分了许多实验室,负责对不同的探测器进行数据收集。
走进其中一间实验室,只见一位留着络腮胡,穿着白大褂的男人,正坐在实验室的电脑前喝着咖啡。
严师兄走上前去和他打了声招呼,向陆舟介绍道。
“这位是格雷尔教授,你能在很多发表的论文中看到他的名字,从我第一次来这里实习的时候,他就在这工作了。”
“请不要把我形容的这么老,我也只是从08年开始才被调到这里工作而已,”格雷尔教授友好地笑了笑,向陆舟伸出手,“很高兴认识你,陆先生。”
“你好你好。”陆舟笑着与他握手。
本来他以为严师兄常常提及的这位格雷尔先生,怎么也得和卢院士一个年龄,却没想到他看起来意外的年轻,也就四十多岁的样子。
松开了手,格雷尔教授说:“很遗憾没法带你参观这里,实验马上就要开始了,我得盯着这些电脑,如果你早半个月来这里,我还可以带你去下面瞧瞧,不过现在几个入口都被封锁了,没有证件根本进不去。”
陆舟笑了笑回道:“怎么会遗憾,我们现在可是站在历史的特等席上。”
“哈哈,你会产生这样的想法肯定是因为你刚来,”格雷尔笑着说道,“这里的特等席上可是坐着上千号人。除了各个研究团队独立完成的论文,这里几乎每篇论文的署名都是上千号人,还是按字母排序。等你成为这里的研究员,你就能体会到这种感觉了。”
文章署名一千号人,还是按字母排序……
emmm……
这么一想的话,在这里工作是挺没劲的。
就在这时,陆舟忽然注意到,电脑屏幕上的图像在动,便问道:“实验已经开始了吗?”
格雷尔教授笑着说:“还没呢,现在只是在试运行阶段,我们必须确保通道畅通,以及最关键的探测器正常运行。所以,在正式寻找五夸克粒子之前,我们会先试运行几圈。你现在看到的是ATLAS上捕捉到的光子对,还有一些乱七八糟的东西。”
看着电脑屏幕中的图像,陆舟微微皱了皱眉。
凭着对数字的敏感,看着图像上的数据,他总感觉有种说不清楚既视感。
但一时半会儿,他又想不起来具体在哪里看过。
架不住心中的好奇,陆舟开口问道。
“我怎么感觉这张图有些眼熟?”
“因为我们做的是B1分区的数据,而这一分区的数据就是咱们的格雷尔教授收集的。如果你将这些数据整理出来,你会发现更眼熟。”听到陆舟的疑问,严师兄笑着说道。
“哦,说到这事儿,听说你们让布鲁诺斯那个老家伙栽了跟头?”格雷尔教授忽然坏笑起来。
“什么叫栽跟头,我们都是为了伟大的事业添砖加瓦,”严师兄模仿着卢院士的语气调侃道。
格雷尔哈哈笑道:“哈哈哈,难怪我上次回总部那边看他脸色不太对劲,果然是这件事儿。”
看来那个布鲁诺斯教授的人缘似乎不太好,不只是和卢院士有点过节,和这位仁兄也不怎么对付的样子。
两人站着吹了会儿牛,话题很快便从那个倒霉的布鲁诺斯教授,回到了这次实验上。
当得知陆舟对这间实验室很感兴趣的时候,格雷尔教授便兴奋地拍了拍面前这台电脑,绘声绘色地介绍了起来。
“不只是有全世界最大的强子对撞机,还有全世界最先进的计算机系统LCG,通过这玩意儿我们可以帮助分散在世界各地的几十万台电脑上百所实验室同时处理实验数据并最后汇总……这台电脑就是其中之一,主要负责收集ATLAS探测器的数据……”
“……通过这台电脑,你甚至能看到碰撞的质子在紧凑型μ介子螺线管中四分五裂的轨迹……当然,这是根据反馈数据建立的模型,和真实的情况肯定还是有不少区别,但也差不太多。”
说到最后,格雷尔教授还认真地补充了一句。
“如果你对高能物理感兴趣,可以来我这儿,我正好还缺一个擅长数学的助手。而对于你个人而言,一个在工作的经验,也将成为你……”
听到这里,严师兄在旁边插了一句:“别听他的,你在这儿就是干十几年,发个上百篇论文,也拿不到一个第一作者。挂着上千个署名的论文,回了国内根本没人认你的科研经验。”
被当面揭穿,格雷尔教授啧了声,很不满地看了严新觉一眼。
若无其事地耸了耸肩,严师兄咧嘴笑道:“别怪我揭你老底,我总不能看着你忽悠我师弟。”
格雷尔教授固执地纠正道:“怎么能叫忽悠?我这是友善的建议!”
看得出来,两人的关系似乎很不错的样子。
也不知道是不是因为严师兄被坑过的原因……
到了后面,两人的对话变成了漫无目的的闲聊,陆舟也没有仔细去听了。
因为他的视线,已经被屏幕中不断累积的数据所吸引。
忽然,在看到图上某一能区的数据时,陆舟眉头微微皱起,不由发出了一声轻咦。
注意到了陆舟的情况,严师兄看了他一眼,随口问了句。
“怎么了?”
陆舟指向了电脑屏幕。
“你有没有发现,这段能区的数据有点……奇怪?”
第169章 祝你好运!
严师兄确实没有说错,实验正式开始之后,发射的粒子束流基本上稳定在5GeV以下。而ATLAS探测器捕捉到的信号,基本上集中在了1-10GeV这一段能区之间。
偶尔有那么一两个特例出现在10GeV能区的上限之外,但也不会偏离太远。
在这样的情况下,自然不会产生750GeV的数据。
但这样的结果,怎么也无法让坚信750GeV能区肯定有着什么的陆舟信服。
实验持续了整整一天。
大概到了凌晨十二点,几十公里外的CERN总部内,爆发了欢呼声。
从各个探测器反馈的数据来看,眼中捕捉到的五夸克态粒子置信度已经突破5sigma,所有的证据都表明着,五夸克态粒子已经被发现!
虽然对此所有人都早有预料,但那些推测中的东西,远远没有当这一刻真正发生更令人激动。
一般来,说在对撞机中四分五裂的夸克,要么组成类似于K介子、π介子的“夸克-反夸克”对,要么便是组成质子和中子这类的“三夸克态”。至于单夸克态,由于夸克受到色荷的强作用力束缚,单夸克态粒子是不允许存在的。
但是,量子色动力学并不禁止“四夸克态”和“五夸克态”这类奇异态的存在。
而这么多年来,各大高能物理实验室便一直在各种对撞机上搜寻这些“奇异态”。
如果这些特立独行的小家伙没被发现,那便证明我们的标准模型可能存在漏洞,而量子色动力学也可能不正确。
但是,一旦这些奇异态被发现,对于整个理论物理学界的信心,都将是一次极大的提振!
按照CERN的一贯尿性,几乎是实验结束的第二天,便迫不及待地向等候在日内瓦的记者们发了邀请函,召开了一场规格极高的新闻发布会。
站在媒体记者们的面前,CERN的新闻发言人用激动的语气,宣布了这一消息。
“……我们成功的发现了五夸克态粒子,这是标准模型的又一次伟大的胜利!我们再次确信,我们选择的这条道路是正确的!”
不出意外的话,五夸克态粒子的发现,将成为今年物理学届最重大的研究成果,掩盖其它一切研究成果的光芒。
在一片浪涌的掌声中,CERN的新闻发布会宣告结束,紧接着一大批媒体对这一发现,进行了铺天盖地的报道。
不过,对于聚集在这里的物理学家们来说,真正的工作却才刚刚开始。
为了更好的揭示五夸克态粒子的物理性质,LHCb国际合作组向各国的研究人员分配了任务,对新发现的粒子进行全谱分析。
任务分配下来之后,卢院士这边的研究团队也投入到了对这项工作中。
不过相比起上一次与雪城大学“联合检验”B1分区的数据来说,这一次的任务,在时间安排上的倒是没那么紧张,甚至可以说相当宽松。
后来陆舟问了严师兄才知道,原来这玩意儿和前面那个论文不一样,这次做“全谱分析”的每一篇论文,都将由全体科研人员共同署名。
共同作者太多,论文的含金量被无限削弱,再加上大家都是各搞各的,不存在课题撞车,也不需要和谁去比,自然就没人那么着急了。根据分配到每个团队的工作量来看,一个月的时间搞定所有工作绰绰有余。
坐在酒店的会议室里,陆舟一边在A4纸上打着草稿,一边用闲聊的口吻,对同样坐在旁边埋头干活的严师兄说道。
“上千个署名……一想到我即将完成的论文上,会被挂上一千多个名字,甚至一大半的名字还会排在我的前面,我对这份工作的热情就会减少不止一点半点。”
“帮CERN干活是这样的,这里就是这么一个一将功成万骨枯的地方,所以我不推荐你来这里。虽然我们的工作同样伟大,但诺贝尔奖不可能发给见证历史的每一个人……”严师兄打了个哈欠,将笔放下伸了个懒腰,“晚上去打台球不?”
陆舟想了想,摇头道:“不了吧,我找格雷尔教授有点事,一会儿要去一趟R2楼的办公室。”
上次在现场参观的时候,格雷尔教授向他承诺过,等实验结束后,会抽时间帮他把测试通道时收集到的那些数据整理出来。
就在刚才,他收到了格雷尔的邮件,表示数据已经整理出来,让他带着U盘去一趟办公室。
虽然去拷数据用不了太久,但陆舟准备利用晚上的休闲时间,把这段数据好好研究下。
毕竟白天得忙卢院士的项目,能利用起来的也只有双休日和晚上。
严师兄一眼便看穿了陆舟的想法:“别告诉我是上次那件事。”
陆舟:“被你猜中了。”
严师兄一幅被打败了的表情,叹了口气说:“好吧,我佩服你的执着……虽然我想说的是,你这是在做无用功。”
陆舟笑了笑说:“是不是无用功的,不试一试怎么知道呢?”
没办法,他人就是这样,搞数学的时候是如此,搞物理的时候也是一样。
对于出现在750GeV的特征峰,直到现在他依然很感兴趣。
虽然严师兄和格雷尔教授均表示,那个扁平的突起并不能称为特征峰,很大概率可能只是一个双光子信号,甚至连碰撞都不一定发生。因为它携带的能量实在是太夸张了,甚至是希格斯粒子的五倍!
然而陆舟并不这么认为。
750GeV这个数字或许看上去确实“重”了点,但这并不意味着,这其中就不存在某种可能性。
钻研任何学科的前沿领域都需要想象力,而这个疑似特征峰的凸起,在陆舟看来,已经具备了想象的空间。
哪怕在两位主攻量子色动力学的专家看来,这种现象有违“常识”,毫无研究价值。但物理学的常识,对陆舟这种数学出生的科研人员并不适用。
量子色动力学靠什么发展起来的?
不就是靠着颠覆“常识”吗?
就算错了也无所谓,权当是一次没有失败成本的尝试了。
吃过晚饭后,陆舟顺路去了一趟R2楼,格雷尔教授正好在办公室里等他。
“你要的数据都在这U盘里面,包括CMS探测器上收集到的数据,我也帮你要了一份。不过说实话,这数据根本没什么用,我们对1TeV能区的碰撞只做了不到一个小时,这点东西除了检验各个探测器的灵敏度之外,根本得不出任何有用的实验结果。”
陆舟:“谢谢……我只是为了满足我的好奇心,不管有没有用我都想试着研究下。”
“好奇心吗?”格雷尔教授笑了笑,给了他一个鼓励的眼神,“那我就祝你好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