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好的民企,空天母舰什么鬼 第105节

  “龙、组?”

  “对,龙组,很霸气的名字。”

  卢俊话一出口,便开始说起了这个名字的由来:

  “有一次唐文出海,忽然急电要求人帮他办事,建一座特别大的仓库,要求好像一天内完成,为此他们几乎将整个镇上的防水布都采购一空,并且动员了周围三四个村的村民,以及五倍高价请来了施工队,硬是用一晚上建起了一座五十米高,快三百米的靠海仓库。

  当时有个乡长过去看,正好碰到当时的主事人太累在路边睡着,说梦话间提到了这个组织,还有“南洋”“复兴工程”几个词;

  后来这个乡长就来找我打听,我和市里查了查,可惜一无所获。”

  “当时说梦话的人就是大湾村的村长,后来有人看见他去银行换贵金属,你猜是什么?是银币,白花花的银币,做工特别好,而且唐文也偶尔给村民发,我都弄到了两枚。”

  卢俊说着从兜里摸出来一枚闪亮的银币,这是他从村民手里换的,质感和大小都非常不错,没事就放在兜里盘着,一点发黑和磨损也看不出来。

  他去金店鉴定过,对方表示银币里添加的耐磨合金也是很昂贵的贵金属,不比银便宜,而且做工非常精良,甚至愿意以最高价额外上涨10%价格收藏。

  老张接过这枚银币,入手还有略微温热感,朝上的一面印花是一条蓄势待发的航母,甲板前段还印着数字“8”,两侧是不同舰载机的形状,简约而大气,压迫感十足。

  翻回背面正中央是“Hornet”的艺术体字母,下方是“CV-8”字体,两侧被老鹰队的翅膀包裹,连羽毛的纹路都刻画了出来。

  侧面有纹路,以及缩小的字母“GAIJIN”。

  他自然认识CV-8就是大黄蜂号,这枚银币的精致出乎意料,简直像是米国官方颁发的纪念币一样。

  作为海军人,老张立刻对盖金有了好感,小心的欣赏这枚精致的艺术品。

  闫剑和小贾等人更是眼睛都直了,趴的特别近想看个究竟。

  见此情景卢俊回到自己的桌子前,从抽屉里拿出另外两枚,众人拿到手,上面分别是一条驱逐舰和一条战列舰,分别是雪风号和BB64威斯康辛号,做工也是丝毫不差。

  几人好好把玩了三枚银币,丝毫没有还回去的意思。

  盘了半天银币,老张就对盖金、或者说所谓“龙组”有了个基础判断:

  这不是一般的商业组织,而是有自身独特的信条,制造这种银币肯定不是为了赚钱,而是维系自身的一种存在方式,象征着某种信念。

  这么多不同种类的军舰,铸造银币的成本肯定比贵金属本身贵得多,绝对只有大势力才能办得到。

  他们似乎很重视军舰,或者海军。

  老张立刻联想到了盖金的军舰制式渔船以及渔政船,瞬间有所明悟,认为这是那个组织信念的外在表现。

  “你说龙组是和南洋、复兴联系在一起的,这三者之间是不是有什么联系?”

  卢俊点点头,继续回答:

  “那位乡长和大湾村村长、盖金公司关系来往非常密切,根据他的观察,盖金的造船订单几乎不赚钱,几乎只够物料成本,很多人员和设备都是从海上来的,能同时制造多种发动机甚至装配飞机。

  他判断也许龙组的来历就是南洋爱国华人组成,以盖金为跳板有组织的向国内输出技术和资源,最终帮助我们完成复兴。”

  “有多少人知道?”

  “高主任也知道,应该还有少数人。”

  “……”

  老张和闫剑对视一眼,后者摊手:

  “我不知道龙组,但我和老爷子都跟小唐聊过不少军事装备,他对高科技非常熟悉,什么相控阵、第四代核技术、无轴泵推、电磁弹射都有见解,甚至言之凿凿的说中压直流电磁弹射器才是未来,交流弹射器故障率和体积都不会达标……

  总之我们的印象还不错,小唐知识面非常广,连互联网都特别懂,我们甚至都不敢相信他中专都没毕业。”

  “中专都没毕业?!”

  老张颇为惊讶,按照闫剑的说法,这至少是一个非常能接受外来事物的大学生。

  没有足够的学历支撑,几乎无法理解那些他都认为新潮的技术名词。

  这可就不同寻常了,现在还没有互联网信息爆炸,一个乡镇的中专生不可能足不出户就获取那么多最前沿的信息。

  很有意思,很有意思。

  老张又问:“你认为盖金做过最厉害的事是什么?”

  卢俊的脸色立即变得讳莫如深,声音都小了许多:

  “我只说一点,盖金造了快小一万吨的船,没有从外面买一吨钢,只从城里的电解铝厂买过几十吨铝锭,以及买了非常多的燃油。”

  “……”

  小组的一名成员听罢忽然一拍桌子:“太猖狂了,难道我们是摆设……妈的。”

  没错,现在的海疆监控体系和摆设确实差不太多,海军连例行巡逻都顶不住,又没有海监和海警帮助,确实存在大片的真空区。

  但运进来一万吨钢还是太过震撼,不过老张却若有所思。

  扶持一座造船厂,输入万吨钢铁,这是一个拥有强大信念的组织能办到的事,而且恐怕对他们是轻而易举。

  更重要的是,“它”可能没有敌意,至少所作所为全都看不出来。

  闫剑忽然想到了什么,拿起之前的报纸,找到了上面的轻巡洋舰矢矧号,像是解脱般说道:

  “这条船声称是水泥造的观景船,但是,我感觉它太真了。

  但是,又是谁会造一条没有用处的二战老舰呢?”

  老张:“那就是我们自己需要找到的答案了。”

第131章 航母,嘿嘿

  “您好,我叫约翰李,或者叫我李约翰也行,我国语很好。”

  李约翰,唐文花费10万银币招募的6级指挥官,暂时为大黄蜂号的舰长。

  不过在聂强面前,他的身份是海外华裔,上过航母的退役军官。

  现代化改装后的大黄蜂号没有自行启动,而是用拖船拖到了岸边一公里外的海域,聂强目睹了全过程。

  言语很难形容他被带入造船厂后,看到已经注水的船坞里漂浮着一艘航母时的心情。

  他只是呆立在大黄蜂号的阴影下面,望着几十米高的甲板发呆了三分钟才回过神。

  唐文带着他登上舰后走上甲板,上面已经系留了约10架战机,以及一身米军军服的李约翰。

  经过现代化改装后,大黄蜂号的甲板从木质变成了带喷雾灭火的钢板,虽不能与真正的现代航母相比,但能够承受歼7、A4之类轻型喷气机的冲击。

  站在几十米高的甲板上,风速立刻大了不少。

  唐文拿着电话,让航空团派能维护一架飞机的地勤组甲板上又多了5个直愣愣吹着海风,一言不发的呆瓜。

  船闸打开,大黄蜂号被拖船拖行到海面上时舰身几乎没有摇晃,三万吨的舰体稳定的让人吃惊,也让他们有种不真实感。

  李约翰:“现在机库里还有不到四十架飞机,与陆地机场里的种类相同,都经过良好维护,燃油备件充足,能够满足你们一次放飞,但没有足够人手开动和进行降落。”

  因为海上风很大,他的声音几乎是喊着才能听见。

  不到十个人站在改造后最宽55米的大黄蜂号上是那样渺小,脚下分明是一座漂浮着的钢铁城市。

  聂强擦了擦额头的汗水,第一次感到了不自信。

  他只是个航校的初教六教官,航母飞舰载机……这么大玩意是从哪掏出来的!

  对于这个问题,唐文面不改色的说是盖金自产,不过是复刻了一条二战航母外加些许改装罢了,不足挂齿。

  先别问那么多问题,就说能不能飞吧!

  上航母之前信心满满的聂强却犹豫了,并不是害怕,而是出于军人的严谨需要他多方面考虑。

  海上不比陆地,受到气流影响很大,一不留神还是有翻车风险。

  而且本来只是景区兼职,忽然要上航母,我也很方啊!

  “能,SBD我比较顺手,另外我需要一个辅助观察的后座无线电员。”

  ……

  卢俊本来想给唐文打个电话,但一直没找到机会,只能跟着小组一起下乡。

  通过大湾镇后,老张一直注意着天空,希望能看到大湾的飞机,可惜一直没发现,也没有听见引擎的声音。

  “最近他们在拍什么广告片,把巡洋舰都拉出来拍照了,等下进村没准就能看到。”

  由于闫剑的一句话,卢俊想到矢矧号也有点不自信了,越想越觉得真。

  只不过之前他一直没往这个方向想,只觉得细节很完美。

  正说着时两辆车都已经靠近了村子,能够看到蔚蓝色的大海,果然有一个黑影。

  卢俊有些散光,看到有些模糊的一团后立即指着喊道:

  “看,巡洋舰还在海上,感觉真大啊!”

  老张在副驾驶,闫剑开车,两人立即看了过去。

  距离不到两公里,但那艘船依然很明显,体积确实很大很壮观。

  只不过闫剑眼神一扫,感觉不太像。

  老张更是头微微斜起,眯着眼睛看的更加清晰。

  舰岛很大,并且侧置布局,而且船身看起来很平,就是巡洋舰……个屁呀!

  “停车,靠边!”

  闫剑刚停下车,老张就抓着望远镜跳下来,然后蹬着轮胎爬上引擎盖,举起望远镜熟练地调倍率。

  放大的视野中,他第一眼看到的是斜角甲板,然后是几架零零散散的飞机。

  等待起飞的SBD战机还不到甲板长度的二十分之一,看到的人影更是像蚊子一样不起眼,老张略一估算甲板至少有230米长。

  八千吨的巡洋舰?这至少是一条两到三万吨的小型航母!

  车上挤着的其他几人也赶紧下车,小贾不知道局座怎么如此失态,循着目光看过去立即惊掉了下巴,用力眨了眨眼后看的更加清晰。

  身旁的两名海军和闫剑更是爬上了车顶,纷纷露出难以置信的目光。

  而就在这时,航母甲板上一架飞机从舰尾开始滑行,沿着长长的甲板不断加速,在离前段还有几十米时就开始拉起,灵巧地向上爬升离开甲板,向着高空飞行。

  引擎的轰鸣声延迟了好几秒才进入耳朵,是多缸星型发动机标志性的嗡嗡声。

  老张的望远镜也锁定着那架飞机,立刻认出是一架二战米系SBD俯冲轰炸机,而且搭载了两名乘员。

  是航母,是一条能开出来,有斜角甲板能放飞飞机的航母。

  闫剑愣愣的看着这一切,有些魔幻的问道:

  “他们又弄了条水泥航母?”

  “航母,什么航母?不过这个巡洋舰起飞飞机真有意思,是弹射器弹飞的吧?”

  视力不太好的卢俊有些疑惑,他也看到了飞机起飞的过程。

  是水泥航母还是真航母?

  离得太远没人能看出来,老张既不相信,却又想去相信。

  站在车顶的军官们更是几乎思维停转,眼睛逐渐红了起来。

  “干嘛呢干嘛呢!”

  守在村口的村民忍不住走了过来,看着一群人站在车上终于忍不住了:

首节上一节105/186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