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好的民企,空天母舰什么鬼 第119节

  老张主要分析了那9门全新的460毫米舰炮,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在使用原配炮弹时,大和号的舰炮最远射程42公里,射速每分钟2发并非历史上的1.8发,“新大和”装填速度套用了游戏数据,30秒即可完成装填,其他各方面相比于历史性能都有一定提升。

  如果从对陆支援压制角度,这9门460毫米炮的威慑力堪比传统炮兵师,尤其是在登陆作战炮火支援时。

  一颗460毫米3式对地高爆弹重达1.36吨,对工事打击和削弱敌方信心有着毁灭性的压制力,是任何现代舰炮都无法比拟的。

  一分钟18颗巨炮炮弹的投射量,其压制力比一个老陆炮兵师恐怖,分分钟夷平任何阵地,而且价格绝对比导弹更加便宜。

  而且在现代技术加持下,如果制造火箭助推增程炮弹,以460毫米的夸张直径,能够轻而易举将炮弹射程做到120公里到200公里,甚至更远的300公里以上都有希望。

  并且依靠炮瞄雷达锁定、中段飞行GPS弹翼修正、末端激光、无线电指令制导,这种增程制导炮弹的精度也能达到20到30米左右,和远程导弹差不太多。

  当然最最最大的优势是这样做很便宜,炮弹可是超音速飞行,而一般能飞这么远的导弹都是亚音速飞行,突防能力和破甲能力根本不在一个档次,价格还相对便宜不少。

  假如保留大和号前两座主炮,就意味着每分钟可以发射12枚超音速远程反舰导弹,这已经超越了传统发射架。

  而大和号舰体两侧有多达12座双联装127毫米主炮,全拆下换成导弹,至少也堪比三四条051B的火力。

  尾部空间更是大的夸张,若改成垂直导弹发射井,如果按照MK41垂发系统的体积计算,放个200枚导弹都还有很充裕的空间。

  要是学老大哥的1123型直升机航母,将尾部改成直升机平台,感觉三十架直升机也摆的下。

  再配以当下全世界最厚实的410毫米装甲,大和号简直浑身是宝,除了27节的航速稍稍有点慢,简直就是无可挑剔。

  唐文看的是心花怒放,简直吹的比大黄蜂号还要好,当即竖起大拇指。

  “太好了,能不能出一个简化小白版,好面向公众解释?”

  “会的,而且不会太久,我先补完黄浦造船厂建造航母和战列舰的经验,然后再一起放出来。

  对外我们就不叫大和号了,上面给了001型的型号,在正式入役和命名前,就应该叫001型战列舰,大黄蜂号是011型航空母舰。”

  唐文点点头,由于战列舰的横空出世,将原本给航母的1到10号段占用,航母只能推后到11到20号段。

  这也说明一个明显的事实:上面也是BB党占优,对拿到七万吨的战列舰也是高兴不已,破天荒给了001的型号。

  如果不出意外,“新大和”的舷号很可能也是001,就是不知道命名规则,会不会超越航母的省级命名方式。

  “那怎么解释001型战列舰长得像大和号呢?”

  唐文问道,大黄蜂号经过现代化改造还好,001可是原汁原味的大和,不是瞎子就认得出来。

  LV2造船厂船坞长度不够,无法容纳大和号进行改造,所以只能原装出货。

  老张显然早就想到过这个问题,面不改色的说:

  “001型战列舰是黄浦造船厂、乃至国内第一次建造战列舰,参考以前的世界第一也不为过嘛,反正也收不了我们版权费。”

  唐文:“……”

  好家伙,果然厚脸皮才是王道,直接大大方方承认别人又能怎么样,反正战列舰都到手了。

  和老张搬出华侨的大旗后,唐文知道了不少信息:

  在祭出航母和战列舰后,整个海军的战略都几乎被一下子扭转了过来。

  两条大船瞬间带来了直接舰员5000人左右、间接维保支持10000人的人员缺口,一支小规模的海军一时间根本凑不齐人数,全都是暂时收缩其他战舰编制节省人员。

  如果要考虑到两条大舰需要的护航驱逐舰、护卫舰以及辅助船只,瞬间制造了4条新锐导弹驱逐舰、8条以上护卫舰、2条大型补给舰的直接需求。

  再加上舰载机部队和训练设施、为停靠大舰的港口改造费用、造船厂现代化改造费用、新技术科研投入人才培养等等;

  海军可能有两万人的人员缺口,同时为了辅助舰艇和升级改造需要在3年内付出超过300亿元。

  即使涵盖掉其中部分本来就计划的开支,也要额外多出150亿元左右,绝对是一笔不小的负担,这还不算维持两支核心舰队的费用。

  要是指望大和号和大黄蜂号形成战斗力,又是每年几十亿打底。

  相比之下,购买两条战舰的价格根本不值一提。

  而这样做带来了一个小小的问题:未来几年数百亿的支出,好像又挤占了购买瓦良格的预算……

  柱子哥,俺真不是故意的。

  唐文在心里默默跟巨人道歉,然后忽然就听老张问:

  “你是不是在招退役水兵当船员?”

  “对啊,已经有七八十个了。”

  唐文没多想,竖起盖金的招牌加上闫海的推荐,吴老二在鹅城已经联络到了上百人,其中大半都确定了意向,等北海舰队开走大和号就来入职。

  听到确定的答案,老张点点头:

  “要不你还是从南洋找人吧,现在大部分水兵可能要召回。”

  “为什……哦~”

  唐文愣了一下就反应过来,海军是技术兵种,能上船的都是技术人才,可不是老陆三个月就成型的大头兵,光靠新血液根本不够。

  征召退役水兵又快又稳当,尤其是鹅城附近,肯定是优先召回群体。

  不过人都被海军重新捞走了,谁来给自己开船?

  唐文脸色一黑,刚刚暗嘲完巨人,怎么就轮到了自己?

第150章 它就是约克城

  鹅城,福东渔业。

  “大爷,你们公司的信。”

  听到邮递员的声音,岗哨里的大爷刚要点头,就见一摞信封挡住了自己的视线。

  粗略一看,少说有十几封。

  “同志,小同志!”

  他连忙叫住已经翻上自行车的邮递员,指着摞起来的信问:

  “你是不是送过了,我们这儿八百年都没一封信,咋突然那么多。”

  邮递员似乎早就听过了这个问题,摆摆手头也不回地回答:

  “您看看就知道了,今天我的任务多着呢!”

  话音落下,人就已经骑着自行车匆匆离开,门岗大爷只好拿过信转过来,一看就打起了精神:

  信封表面印着徽章,以及带着军事两字的单位名称。

  整整十几封信,格式和大小都如出一辙,寄信单位都一模一样,是鹅城征召单位。

  再看收信人,第一个竟然是老板的弟弟黄东顺。

  他连忙把信直接送进了码头的建筑里,很快就找到了信件的主角们:

  十几个人七七八八地躺在地上,靠着栈板和充满鱼腥味的渔网,地上散落着酒瓶和骨头,以及碳堆燃烧后的痕迹。

  看得出来昨晚上有一场很长的庆祝活动,不过门岗大爷只当是刚刚出海归来的船员放纵。

  见没人起来,大爷正准备离去,却见黄东顺捂着头叫了一声,晃晃悠悠地撑着站起。

  大黄蜂号害怕引来更多人,为了防止人员聚集凌晨四点启航离开了,就那时都依然有上百人欢送。

  兴奋了一整夜的黄东顺带着退役水兵海员们回到仓库,依然无法平静下来,硬是喝到了天亮才睡了过去。

  被尿意惊醒的他正准备出去解决,就看到门岗大爷抱着一堆信件。

  “信,给我的?”

  他拿过信,然后又看到了很多个熟悉的名字,收件对象基本都是退役水兵。

  打开自己的那份一看,红色标志的开头就让他酒醒了大半,条件反射般站直看了下去,一直到最末尾的印章。

  信件不长,最关键的话只有一句:

  【……为了祖国的需要,号召45岁以下身体健康、精神作风优良者尽快前往最近的参军体检地点,通过体检后再次入伍以及分配单位……】

  不是召回令,胜似召回令!

  海军还没有缺人到强制召回的地步,这封号召信的目的是让45岁以下退役水兵再次参加体检二次入伍,尤其是五年以上的技术士官。

  虽然并不强制,但黄东顺还是立马意识到了形势的危急:

  变相征召退役士兵这种事极为少见,如果不是万分紧急,这几乎都是最后迫不得已的选项。

  联想到昨天看见的航母,要么是发生战争,要么是海军人员规模跟不上大规模扩张,哪一种情况都迫切需要精英士官。

  鹅城本地就有驻地,所以信来的最快,上舰的优先级也可能更高。

  刚刚看到航母而火热的黄东顺迫不及待就想去体检,但又想到哥哥一人事业可能撑不过来,当下有些犹豫不决。

  而就在他思考的时候其他人也陆续醒了过来,一个个也接过了信件,表现也不尽相同,但绝大多数人都是兴奋和责任感。

  很快,第一个人就站了出来,握着信纸对黄东顺说道:

  “黄老大,我得回去。”

  ……

  【疑似我军航母现身鹅城】

  【外军侦察机在海峡拍下我军航母照片】

  大黄蜂号现身的第二天下午,两则重磅消息就以夸张的速度散播开。

  鹅城晚报利用近水楼台的优势,紧急刊印了

  报道内容极力保持了清醒和公允,但频频提及的“舰桥旗帜为红旗”“众多疑似高层现身舰桥”“由我方水兵操控”无一不在证明这条航母的归属。

  黎明时报纸刊印第一版后,就以惊人的速度被其他报纸转载,然后被传真和口口相传的方式飞速扩散。

  因为这个重磅消息过于惊人,很多媒体来不及证实,只能通过电话渠道和其他方面确认,很快就在网上找到了更多一手信息。

  鹅城晚报的报道立即被全国媒体转载,等到下午时大黄蜂号停靠的补给照片已经传到了边疆的哨所,牧民送方便面的时候都夹上了一张刚刚刊印的报纸。

  如果说这个消息给人的第一直觉是不相信,入夜之前又迎来了有力证据:

  一架P3C反潜巡逻机闯入海峡,在福省外海拍摄到了有一条051驱逐舰护航的航母,具有明显的弹射器和斜角甲板特征,目测为国内海军所有。

  这架飞机很快被海军航空兵的歼8II驱逐,但照片却以最快的速度出现在了本子的和大洋对岸的报纸上,然后出口转内销,迅速被国内媒体引用。

  两则消息一前一后,为世界昭告了一个不同寻常的开端。

  ……

  “……下面是国际新闻:最近,XX局势变得再次紧张,XX专家表示……,下面,请我们的记者XX为大家带来报道。”

  万千电视机前,35岁的章宏名身着西装,一丝不苟的念完报道,趁着导播将镜头切到前台记者,低头快速阅读稿子。

  现在电视机还是人们主要的信息获取方式,任何电视节目的收视率都不低,更何况现在他主持的叫做新闻联播。

  虽然已经参加工作十几年,但每一次现场直播他都未免紧张。

  新闻之所以要直播,最大的目的就是为了应对突发状况,好在最短时间内插入播报。

  不过这种情况对主持人绝对是噩梦般的存在,会直接扰乱整个节目安排。

  每一期新闻节目的各个环节都有精准的时间控制,一旦需要插入紧急新闻,对主持人的现场发挥十分严格,稍不注意就可能是节目事故。

  章宏名还没遇到过一次插入报道,也不想看到。

首节上一节119/186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