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我重生就是为此而来的。
当然,因为我的重生,这一切都不会再发生。
有人继续提问了。
“我们能接受丧尸有顽强的生命力,可战车为什么不能快速剿灭它们?即使再顽强,一炮下去不也炸成渣子了么?”
在场的不少军人眉头还在锁着,闻言不由扭头看向了提问者,发现那人是个文职部门的年轻人。
苏寻见第一个向自己提问的军人似乎有话要说,于是让他开口。
那人点点头,站起来面对众人。
“我想说的是,不要过于迷信装甲的力量。”
“坦克的正常作战距离在几百上千米以上,对近处的对手是很难起到有效杀伤的,在面对类似情况时,我们依赖的更多的是伴随步兵也就是步坦协同。”
“你可能想说可以采用碾压的方式,丧尸再强也破坏不了坦克,但实际上所有的机械设备,尤其是坦克,它们的摩托小时也就是正常运行的时间,都是极其宝贵的。”
“在工况恶劣且缺乏保养条件的情况下,坦克极易损坏,难以承担对大型丧尸群的剿杀任务。”
类似的情况在人类战争史上并非没有参照,在座的军人,尤其是指挥官,对这种情况都心里有数。
击败一支部队并让其成建制投降,那是很简单的,可倘若对方打完成了漫山遍野的溃兵,那杀都杀不完。
两万头猪都要抓几天,遑论是几十亿打穿炸烂之后还能朝你爬过来的丧尸?
而且实际上幸存者们要面对的丧尸又何止几十亿,又不是只有人类会丧尸化,连蚊子都会,只不过蚊虫身上蕴含那点可怜的灵力还不如它原本的毒素那般让人头疼。
丧尸化之后的实力大致上与体型相关,这其中又需要排除那些个体的变异存在那些各有能力的变异丧尸与变异兽们将更加难缠。
那军人说完之后,苏寻为其补充了这一点:“刚才这位同志说的很对,但有一个问题我还是需要纠正一下,丧尸并非不能破坏坦克。”
在场的军人们眉头皱的更深了,有人翻看着手中的生存手册,心中已经有了猜想。
“异能者人类如此称呼这些存在,但先天拥有特殊能力的并不只有人类。”
“动物中的异能者被称呼为变异兽,丧尸中的异能者被称呼为变异丧尸。”
“等这些变异兽和丧尸逐渐抵达高等级之后,也就是兽王和丧尸王,当然,我们这边的习俗上是会称呼前者为妖王。”
“这些高等级的强大存在是可以很轻易地摧毁装甲单位的,我们更多是依靠超凡者的力量进行对等博弈。”
“另外,不谈这些需要时间才会出现的强大敌人,即使在末世前期,丧尸和变异兽们也能给装甲单位带来极大的威胁比如丧尸中相当常见的火系变异,现代的主战坦克难道能免疫莫洛托夫鸡尾酒了吗?”
这句话说完,在场的许多指挥人员都是面色凝重,当然是不能的,最先进的坦克在散热栅格上挨一发燃烧弹也要报废。
“能给战车带来危险的超凡对手并不止这一种,甚至普通丧尸只要汇聚的足够多,形成一个规模够大的丧尸集群,就也会产生一些集体上的特异性,最常见的情况就是能隔着战车将里面的乘员感染,导致其丧尸化。”
“相关的情况我会单独写一本手册,主要在部队内配发,大家还有什么问题吗?”
还是刚才那个军人,他沉声问道:“丧尸和动物中出现变异存在的概率是多少?”
这个问题让苏寻思索了一会儿,他答道:“动物中我们没有进行充分统计,但丧尸集群内部,一般视为与人类相同,比例都在百分之一左右。”
“这个数据我们是从新生儿的统计上得出的,但实际感知中,相应的比例会更高一些。”他摇了摇头,叹气道:“这些人活下来的概率更高一些,平常也有更大的名气,在末世中,常人并非总是能很好的活着。”
这话让会议室沉默了一下,而后又是那个文职的年轻人问道:“既然丧尸这么强,为什么不用大规模杀伤武器直接杀光它们呢?”
这个问题令在场众人更加眉头深皱了,苏寻不等旁人开口,直接反驳了他。
“且不谈大部分大规模杀伤武器都是高度系统化,需要强大供应能力才能使用的尖端兵器,就说大丧尸群中包围着的幸存者小据点,小队伍,乃至于等待救援的个人。”
“倘若这个人是你,你还会提出这个问题吗?”
第34章 留给四十亿年后的墓碑
苏寻的这个问题出现之后,在场的人没了声音,这件事是很多人都能意识到的,但真正赤裸裸展现在面前时,不少人依然对其中的残酷感到无言。
环顾沉默无言的会议室,苏寻挺直身子:
“倘若末世真的来临,同志们就一定要明白一个道理。”
“清剿危险区是无限的巷战与CQB作战,我们有数以亿计的人质落在了丧尸手中。”
CQB,室内近距离战斗,它与巷战一样是所有职业军队的噩梦,几乎就是绞肉机的代名词。
看到众人士气低沉,苏寻叹了口气,宽慰道:“放心,这一次形势不会有那么严峻了,如今我们已经有了准备,不会再出现难以反应的情况。”
“各位回到各单位后将会被安置在各个重要关节上,届时你们的任务就是迅速组织起幸存者,并尽可能同化那些新出现的或是不在体制内的超凡者。”
“与末世相抗衡是一场漫长的接力赛,你们手中拿着的就是这场接力赛的第一棒。”
又回答了几个较为边缘的问题之后,苏寻宣布这次会议结束,有人取走了室内架设的摄像机,这次的培训将分发给那些没有赶来的幸存者种子们观看,并作为档案留存。
回到自己办公室的片刻后,王威找了过来。
“苏顾问,振聋发聩啊。”
“各界一直都有一些人思路难以转变,你的这次谈话应该能影响不少人。”
“没那么容易,以后还有得扯皮呢,怎么,找我来是有什么事吗?”
王威点点头:“火种项目组那边有人今天会过来,他们已经出了一些成果,会带过来给你看看,并且问一下你的意见。”
“好,什么时候?”
“已经在路上了,今晚就能到。”
工作起来时间过的飞快,吃过晚饭后,苏寻见到了提着箱子的几个老教授。
作为同样隶属于夸父计划下的火种项目,它在整个计划中的密级几乎仅次于逐日项目组,两者之间常有合作,一般是由王威负责对接。
未来的事谁也说不准,连末世这样的灾难都会发生,将整个文明的知识尽可能地储存下去成了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在苏寻的身份刚刚被确认之后,相关的计划就被提出来了,组织上做计划一向是把冗余拉满再拉满的,有些人在详细了解了十阶天灾与各种超凡存在的力量后,对全人类未来长期的发展持更加悲观的态度。
所谓末世,世界的终结,文明的终末,在苏寻前世,人类文明就被彻底摧毁,苏寻由于化身基地的特殊能力,虽然算不上有多强大,比某些专精一道的存在在杀伤力上差了不少,但却是所有人中最能活,最难杀的一个。
在被天灾覆没前,苏寻实际上见证了所有大型基地的陷落,至少也是曾听闻消息。
或许还有个别存在依然躲藏在某些角落,但到了那个时候,整个人类文明已经事实上灭亡了。
也正是基于此,火种项目应运而生。
这个项目有两个主要任务,一是大图书馆计划,旨在建立一套足够庞大的图书储存体系,尽可能的在末世中保存更多知识和信息。
在这方面,各个基地本就有相应的图书储存设施,但容量并不是很大,比如泰蒙基地正在进行的改造中有比较重要的一部分就是为这个进行扩容。
火种项目主要要做的,就是将各地图书馆中的书籍经过甄别之后运进去,剩下的部分有些就地封存,有些迁往各城市避难所。
至于另一个任务,则是建立文明墓碑。
倘若你所在的世界将在一个月之后面临消亡,你会给可能到来的异星旅客留下些什么?
东盟决定将文字刻在石头上。
苏寻将几位老教授请进了办公室,对方打开了手中的箱子,映入眼帘的是三块方正的黑色石板。
石板由一种透明的材料封存,表面看上去很光滑。
说是石头,其实也并非如此,它只是长得像。
“虽然看上去什么都没有,但这只是肉眼上的错觉。”一位老教授解释道:“肉眼难以分辨这上面的纹路,我们在其中用特殊的蚀刻技术刻录了大量信息。”
“经过我们研究出的封存处理和外部防护手段,这些石板理论上的寿命至少也将达到十亿年以上。”
“至多呢?”
“那可能有个四十亿年吧?”
四十亿年,地球都不一定还存在了,即使大灾变不发生,人类能不能绵延到那时也是未知数。
苏寻没接着说话,对方开始介绍这几个石板中储存的内容。
“第一块石板上记录了我们的历史,我们曾经历过的事件,以及我们对人类文明的认识,对各个国家的阐述。”
“第二块石板上记录了我们的文化,包含音乐、文学、美术等作品,也包含了各国的文字、语言、民俗、饮食习惯等等。”
“第三块石板上记录了我们的技术,包含基因、工业、社会科学、信息技术等等。”
那位老教授叹了口气:“几乎可以说包罗万象,东盟数据库中大部分有价值的东西都在这里了。”
苏寻小心翼翼地从对方手中接过一块石板,老教授看出他的谨慎,笑着摇了摇头。
“外面的镀层没有那么脆弱。”
话虽如此,苏寻还是看了看就放下了。
每块石板大约两公分厚,长宽皆二十厘米左右,入手压沉,约莫两公斤多些。
很明显,这是一个早就在实验中,暂未对外界公开的技术,或许是一种对于信息存储技术的前沿探索,它暂时不具备商业化的条件,也没有与当前市场上通用的读取设备相适配。
火种项目的人借用现有的技术储备,造出了这三块能代表整个文明最先进技术的石板。
原始时代的先民,需要把信息绘制在山洞中,以大山为载体,即使画满整座山峦,也不能道尽一年的日升月落。
上古时期的贤者,需要把信息刻录在简牍上,以草木为载体,耗费数以万计的竹简,才堪堪能记下两千五百年的王朝兴衰。
近古时代的文人,需要把信息撰写在书册上,以纸张为载体,铺陈万卷书,载录四亿字,已经足够记录一个东方古国的大部分典籍。
现在,整个人类文明的重量,加起来才堪堪有六公斤沉。
第35章 真的有意义吗?
看过了这件成品之后,苏寻转而问道:“那么现在是有什么需要我帮助吗?”
老教授将几块石板,或者说几块储存设备放好,取出了一些资料递给他。
“储存设备已经制造出来了,但目前还有两个方面需要你给我们提出建议。”
“一是储存它的安全箱,我们希望它能在大灾变之后的复杂环境里维持足够久的时间,二是安置方式,我们希望能寻找一个足够安全的地方用以存放它。”
“我们有了一些想法,已经汇编成资料了,你可以先看看。”
苏寻简单翻了翻手中的材料,有些疑惑:“这种只能拿出五套吗?”
“是的,毕竟是需要兼顾存储和保存时间的新技术,本来就还在探索中,大灾变之前就只能准备好这么多了。”
“不过我们还有用不锈钢、特种塑料等材料制造的次一级保存手段,虽然这些载体记录内容更少,有的保存时间也不够,但好处是可以进行饱和式投放,用数量换存留,或许最终能比它存活的更久。”
苏寻了然,先指出了资料上的几个储存方式。
“向太空和月球发射的两个我没法判断,深空环境我也不太了解,不过我认为可以尝试,以未来我们的观测情况来说,并没有发现那些地方出现太大异变。”
倘若不是大部分人类和材料无法突破罡风层,苏寻前世的超凡者们或许也会考虑前往深空另寻出路。
而且丧尸对血肉的渴望从未消失,如果有大量幸存者出逃,一定会招致高阶丧尸的截击,不过单独几个强者的逃离它们是不会理会的,甚至可以说相当纵容。
实际上,也有人这样做了,在抵达七阶之后,超凡者不必借助火箭等手段就可以进入太空,并在其中长久生存,那之后不断有人选择独自离去,再也没有回来。
苏寻对这些人的行为是很不齿的,包括他在内的很多人都相当鄙夷这种放弃家园和同胞的行为,将其视为逃兵。
或者用末世中更常见的称呼,也就是逃逸者。
当然,这些人终究是少数,远离蓝星的下场并不见得有多好,宇宙的尺度实在太过广大,即使是超凡者也很难说能在寿尽之前找到一个合适的落脚点,即使找到了,那里的情况又未必比蓝星更好。
做出这种选择的人,不亚于是将自己主动放逐到了无限的空洞牢笼之中。
翻看了剩下的方案,苏寻眉头皱起:“这三个都有一些可以调整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