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1979 第11节

  看着上了公交朝自己摆手的汪雨,李和就感觉哪里不对,可又说不出来。

  喂喂,喂,你别走啊,你千万别当真啊,又打了自己一巴掌,让你嘴贱。

  

21、重生不是万能的

  

  几何时,“知识越多越反动”“宁要没有文化的劳动者”等论调甚嚣尘上。交白卷的小丑被捧为“红专”典型,一度在人们的思想上造成很大的混乱。

  “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的论述,使得整个社会形成了尊重知识、尊重知识分子的风气。

  小平同志号召“树雄心,立大志,向科学技术现代化进军”,于是各个大学基本上都有设置理科,没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句话虽然还没有广为流传,但是理科生的地位在各个大学也是头等的。

  京大这样的老牌文科大学,虽然还是文科生占主流,还有部分工农兵大学生实在做不了担当,所以这个时候李和他们理科生都是成了香饽饽,相当被重视,宿舍楼住的都是最好的四人间。

  专业依然划分的很粗糙,李和报的就是物理学专业,后来又改成了物理学院,现在归电子系管,填志愿的时候,可没有什么填报参考书,也没网络搜索,老师又不能比学生了解多少,只稀里糊涂就觉着能来首都上学,而且名气又大,所以就填了。至于脑子进水没进水,有大学上还能有什么抱怨。

  因为李和是掐着时间来报到的,宿舍里人都已经来齐全了,他反倒是垫底来的。

  四个人各自做完了自我介绍,因为李和年纪最小,大家要喊他小李子,李和立马就不乐意了,心里大叫,谁喊就脱裤子给谁看,大声告诉她,老子不是太监!

  “小李子”这混号可是跟了李和一辈子,可气的是比他年龄小的也这么称呼他,本来以为年龄大了,慢慢就会变成老李了,结果这个标签还是贴了一辈子,李和觉得有必要,必须,现在,立刻,在源头就堵住,所以强烈的坚定的无理由的要求大家喊“老李”。

  这时候《大太监李莲英》这电影现在还没出来,大家倒是不知道为什么他这么坚决,只得带着怪怪的口气无奈的喊老李,这里年龄最大的赵永奇都31了,家里娃娃都9岁了,让他喊比自己儿子大不了几岁的小伙子老李,总有点心不甘情不愿。

  高爱国和陈硕虽然没有结婚可也都是二十五六的郎当小伙子,对着青春期尚在发育小屁孩这种无厘头要求,也只得顺从,搁家里自己兄弟也就李和这年龄,这种无赖胡缠,早就会不耐烦了,可不管年龄大小,是自己同学,没办法。

  这屋里只有李和与赵永奇是标准的无产阶级,上下三代根正苗红的贫下中农,穿着方面就未免寒酸,上辈子就有点心心相惜,或者叫同病相怜的感觉,一直处的都比较好。

  陈硕和高爱国做惯了城里人,上山下乡也没落过他们头上,免不了有点城里人的清高,俯视看人,可同学面子上尚且过得去,对赵永奇和李和也是客客气气。

  李和见屋里几个人,除了陈硕出国不知道详情,一直没联系,剩下两个人好像后面都比自己强了不少,自己单位干了十年也才混了个行政处级,严格的来说应该是县副处,还是个雏,给个面子才会喊个李处长。

  下海发家之后,按道理也是不差,可面对这些正儿八经的部委级别的,要低了一头。行政五级和部委五级,简直就是不能同日而语。

  李和大孙女一直喜欢追更看英美剧,偶尔追更正起劲的时候被限制或者下架,就不免恼怒一番,直接说,”爷,你下次看到高爷爷,能不能说,不要动不动就限制,他们还下了个文件,说说建国以后电视剧里的动物都不能成精,网上都骂翻天了“。

  这里的高爷爷就是高爱国了,时常没事倒是李和几个人一起喜欢钓鱼。

  宿舍呆了两天,几个人又一起附近逛了逛,倒是越发熟了,每天一起出去,一起食堂吃饭。

  至于聚餐什么的,李和是个暴发户,不差钱也不能请聚餐,年龄这里他最小,出头显摆,谁能好意思受着,二三十岁人要面子,未免要回请,谁手里能阔绰,都是紧巴巴的日子,让他们“打掉牙往肚子里吞”,简直遭人恨了。

  只是偶尔抽烟,他多散几根,还能讨好人,显得会来事。

  李和在学校门口商店买了牙刷,搪瓷缸,毛巾,刮胡须刀片,一回到宿舍,就有在宿舍楼走廊喊,到理科教学楼一楼,班级开会。

  楼道三三两两以寝室为单位朝理科教学楼开路,李和宿舍四个人一到教室,前半排的位置都被人占满了,李和宿舍几个人都不得不朝后面找位置。

  都是单纯萌萌的好学生,要放在以后,都绝逼恨不得朝后面位置墙缝里钻,老师看不见自己才好呢,老师点名,只要应个到就中。

  等教室人来齐了,就是一个专业两个班,50多号人,一个班主任,两个辅导员。

  李和前后一看,貌似好多人都已经叫不出名字了。

  男生居多,其实叫男人差不多,不少已婚的,有几个倒是后来成了抛妻弃子的陈世美,女生只有十几个,大部分算得上相貌清秀,跟漂亮沾边的只有那么一两个。

  班主任是个40多岁的中年人,李和都想不起名字了,看人陆陆续续坐好,走上讲台,敲起桌子上的木质的大三角尺,压压手,道,“同学们,请保持安静,请保持安静”

  看着大家安静下来,道,“我叫王齐,以后是大家的班主任”

  指着一个戴眼镜的中年人道“这是一班的辅导员刘强老师”

  又指着旁边一个气质满分的女老师道,“这位是二班的辅导员章舒声老师”

  李和再一次看到那个高挑的身影,心里也是一热乎,情窦初开,傻乎乎暗恋了好多年。

  二班陡然得了女老师热烈起来,其实就是荷尔蒙少年陡遇气质熟女少妇,一班顶多就是心不甘下面嘀咕而已。

  就连一向高比冷清的陈硕都抓着李和的手,兴奋的低声道,“我们是二班的,我们是二班”

  班主任王齐继续敲敲桌子,让大家安静,道“下面我们点名,请到的同学答声‘到’”

  “刘大海”

  “到”

  “将爱国”

  “到”

  每听到一个名字,李和都寻声望过去,在缺失的记忆里慢慢寻找。

  当听到何芳的时候,李和终于对上了一个人,盖因总是看见女生中有一个坐在花坛边上抽着大云,瞬间就“震精”了….

  这人就是何芳。

  王齐点完名,深情饱满的继续说道,”我们来自五湖四海,我们为了同一个目标,走到一起来了。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带着父母的嘱咐,带着期盼,带着新奇,你们踏入心中向往已久的大学校园,希望你们不要辜负党和国家的希望,人民的嘱托,你们要努力学习...............................................“。

  后面就是老套的自我介绍,特别是男生跃跃欲试,想自我表现。

  王齐每点到一个人,就轮流上台,无非就是我叫啥,来自哪里,多大年龄,以后互相帮助,有点逼格的会引用几句诗词来表达志向,或者说几句自以为是的俏皮话。

  大家介绍的时候,李和倒是挺淡然,只有何芳上台的时候,特意听了,大家好,我叫何芳,大家可以叫我芳子,25岁,我来自HLJ爱学习,希望大家互相帮助“。

  终于轮到李和的时候,李和打定主意不冒头去显摆,规规矩矩的说道,“大家好,我叫李和,我来自皖北,18岁“。

  又顿了顿继续道,”请大家叫我老李,希望大家互相帮助”。

  这句话说完,全班哄笑,李和挠挠头,笑什么?

  上辈子没这出啊。

  下面有学生喊道,“你多大,喊你老李”

  还有人喊道,“我也姓李,比你大,不要喊差了”

  李和对这帮人无语,人家就差说,你毛长齐没有。说好的淳朴呢,说好的友爱呢。

  李和无奈灰溜溜的下台。

  等结束完,大家纷纷往寝室赶的时候,经过李和身边的人,还拍着他肩旁喊小李子。

  李和不禁仰天长叹,果然重生不是万能的,这称呼,两辈子都摆脱不了了。

  刚到宿舍门口,听到有人喊自己名字,回头一看,汪雨正笑盈盈的看着自己。

  

22、一定是打开方式不对

  

  看到笑盈盈的汪雨,李和瞬间感觉懵逼,一定是重生的打开方式不对。

  赵永奇他们看见李和来朋友了,还是个娇滴滴的小妹子,不眼馋那是不可能的,不过也没起哄,毕竟都是二三十人了,只有陈硕促狭的说道,“小李子,不介绍一下啊”

  听到这声小李子,李和脸都抽了,只得无奈的介绍道,“这是我老乡,汪雨同学,人大英语专业”

  李和宿舍几个人,纷纷打了招呼,汪雨爽朗大方的跟每一个人握了握手,倒是把几个男生弄得脸红脖子粗,握也不是,不握也不是,握紧了也不是,然后赶紧灰溜溜的上楼。

  李和心里暗骂,活该。

  汪雨看了一眼李和,道,“胡子刮了,头发剪了,看起来倒像点样子,不那么邋里邋遢了”。

  李和到校的第二天就去理发店剪了头发,刮了胡子,干净利索的碎短发,整个人看起来也倒是蛮精神的,只是那脸上稀稀拉拉的青春美丽痘,惨不忍睹。李和这发型,跟主流发型,完全背道而驰。主流发型是八字开,就是所称的“中分”,也流行37开的发型。

  37开意思就是一边头发有10分之3,一边头发有10分之7。

  李和笑嘻嘻道,”一般一般,世界第三“

  汪雨又认真瞅了愁李和脸上疙瘩痘,笑得”你那痘痘像八宝粥洒在脸上了“

  李和瞬间黑化,道,”汪雨同学,你找我有事吗?今天不上课啊“

  汪雨伸手从包里掏上来一个小盒子,递给李和,道,”给,我前几天就看到你脸上那痘痘了,油性太重,我给你拿了盒珍珠膏,效果不错”

  李和看了一眼盒子,片仔癀珍珠霜,这一盒珍珠膏,没6块钱可是买不下来啊,可是不敢接到手里。即使再傻,再是个雏,他终于感觉不对味道了,虽然两辈子没谈过恋爱,可毕竟活了那么大岁数,见识还是有的。

  李和跟老婆结婚也是单位工会介绍的,结婚前也是在单位见过几面,可没恋爱这回事,作为共同进步的模范夫妻,也是先结婚后恋爱。情情爱爱的,他自己都觉得累的慌,偶尔陪着闺女、媳妇看几集电视剧里面要死要活的虐恋,每次看的他直摇脑袋,觉着这帮子小年轻一天到晚吃饱了没事干,然后自己就去继续浇花遛狗。

  李和不知道这姑娘要闹得哪一出,从生理年龄来说,自己比她小2岁。从心理年龄来说,自己比他爷爷都大。

  李和真的希望自己是多想了,可还是不敢接东西,送剃须刀、围巾、手套这些东西可都是要耍对象的节奏,就跟古代男子,你要接了人家红绣球,荷包,敢不去提亲,人家姑娘就敢分分钟钟死给你看。

  看着李和在那迟疑发愣,汪雨,道“拿着啊,你墨迹啥”

  李和连忙摆摆手,道“不行,不行,太贵了,这一瓶要五六块钱呢。你看我这皮糙肉厚的用了也白瞎啊,你还是留着自己用吧”

  汪雨脸垮下来,羞恼,道“你这人好没劲,要不还是不要”

  李和继续的表示,道“不要,太贵了”

  汪雨伸到李和面前的那只手就僵在哪里,突然一个转身啪啦一声,把盒子扔进停在路口的自行车篮子里,“不要拉倒,不识好人心”

  立马推车自行车要走,李和在后面,倒也不好拦着。

  推着自行车,刚走几步路,又停下来,回头问道“我去书店买书,你陪不陪我去”

  看着汪雨要哭的样子,李和觉着自己是不是有点过分,只得不好意思的,道“这个中,听你的,那我带你”

  汪雨,道“你可不要逞强,会不会骑?”

  李和没搭理这话,直接从汪雨手里接过车把,问道“你现在上来”

  汪雨道,“你先骑两步,我自己上去”

  李和麻溜的骑上去,慢悠悠的蹬了几下脚蹬,道“你上来吧”

  汪雨追上几步,扶着李和后腰,一踮脚,麻溜的侧身坐上了后座。

  李和现在也算明白这姑娘家里不简单,就身上穿的的确良,没100多块钱,根本想都不用想。这自行车价格两三百块钱,一般工薪家庭咬咬牙也能买,可难得的就是这自行车票。觉着跟自己也没多大关系,索性就没问。

  李和一路闷头骑车,后面还垮个女孩子,可谓羡煞旁人,自行车在大部分的人心目中是多么的宝贝呀,有辆凤凰、永久或飞鸽,不亚于开着奔驰拉风。

  出了学校大门,都绕了好几个路口,汪雨才问“你认识路啊,怎么不问问我,朝哪里走,你就闷头骑在?”

  李和道“不就是中国书店吗,只有那里有外文书,我昨晚上地图都研究过了,准备有时间过去看看呢”

  晃晃悠悠到了书店门口,摆好自行车,汪雨赶忙从包里掏出那黑黝黝足有二斤重的链条锁,李和感叹这姑娘也不怕把脖子挂歪了,这包可是一直挂脖子上的。

  这时候大家还不知道啥叫堵车,自行车可以串大姐钻胡同,所向披靡。

  尽管不知道啥叫堵车,但都知道啥叫丢车,而丢车的痛苦也不亚于自家的孩子给坏人扔井里那般痛彻心扉。

  丢自行车不算丢失财物,公安局都不给立案,也没有一家保险公司给保自行车的。

  这时候的中国书店还在东单,就是后来的协和医院正门外,一般人也就凑合在一柜买书,书店里还有二柜三柜,李和以前只凭介绍信进过二柜,三柜就不是一般人进得了的了。

  因为汪雨要买外语书,二人就蹭蹭的上二楼,书店的一大特色是都有一间经营内部图书的所在,多在书店二楼,此时中国还没有加入国际版权组织,随意翻印外版图书,纸张粗糙,价格便宜,各种最新的外文原版词典,科技书刊、港台中文社科专著、托福应试资料,应有尽有,国内读者随意购买,外籍人士止步免进。

  这时候能有闲钱或者有地方买到一本书,也是了不起的事情,许多呆在农村闲得极度恐慌的人,会把一本新华字典翻烂了,所以如果有人跟你说,他能背下新华字典,真的也不稀奇,因为这样的人真的不少,能背下莎士比亚的更是数不胜数。

  汪雨拿了本英文版的金斯堡《嚎叫》,李和啥都没买,学校门口倒是有不少小说,回头从那里买,终于用上了电灯,晚上可以拿本书打发时间了。

  到柜台结账,那书店营业员哭丧的脸,骂骂咧咧的态度,两人也都见怪不怪了,出了书店,李和随意翻了下汪雨的书,道,“我每个单词都认识,连起来就不认识”

  汪雨解开链条锁,把车把递给李和,又白了他一眼,道,“你高中毕业才学了多长时间英语?我高中也没学多少,也是来大学才学了2年,算入门。这外语就是要背,背下来多少你就得多少”

  李和也没多吃惊,拼命学习的劲头都是一样的,比如那英语听力,好不容易得了一盘香港或者台湾过来的磁带,大家都宝贝似得,没原文对照,没字幕,一遍听不懂,听二遍,十遍,一百遍,这样的循环,直到懂。

  李和的英语水平大部分也是这么来的,而且越涉及最新的研究课题,都是香港那边的英文原版教材,期刊,英语不好都不行。

首节上一节11/1033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