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之从大元帅到皇帝 第10节

  要说的父爱绝对是强大的,郭旺当时不知道哪里来的力气。竟然直接跑过去接住了自己的女儿。

  看着怀中衣衫不整的女儿,郭旺痛哭流泪的问道:“女儿,你这是怎么了?为何要寻短见呀?”

  “父亲,女儿已经被那个登徒浪子张山玷污了身体。如今女儿又哪有脸继续活下去啊。父亲,你还是让女儿去死吧。”郭小姐痛苦的对郭旺说道。

  随后郭旺找来了张巧,一起伪造了杀人现场。并且将郭小姐托付给了张巧,然后便到官府投案之首了。

  听完郭旺的陈述之后,李恪开口问道:“可怜的人啊,本以为自己是在帮自己的女儿。可是你却哪里知道,这是害了你父女二人。”

  随后李恪命县丞,派马快班头前往郭家,将张巧和郭小姐一起传到公堂之上。

  并且又命人将为郭旺和张巧保媒的媒婆,也一起传唤到公堂之上。准备亲自重审这郭旺杀害张山一案。

第21章 真相终于大白

  所有涉案人员被召集到县衙之后,李恪命县丞对其分别审问。不给他们任何见面的机会。

  最先审问的不是别人,正是郭旺的女儿郭小姐。当李恪看到郭小姐的时候,就已经知道郭旺并没有说谎了。

  因为此时的郭小姐双眼空洞无神,虽然有丫鬟搀扶着可以勉强行走。但是可以看出其身体健康程度十分的不理想。

  当县丞向其询问为何要用夜壶砸死张山的时候。郭小姐扑通一声跪倒在地,便向县丞将事情和盘托出了。

  并且希望县丞可以免去他父亲之罪,她愿意为张山抵偿性命。要不是因为张巧阻止她前来公堂自首,就算是爬,郭小姐也早就爬到县衙来了。

  不过这张巧却是百般抵赖,坚决不承认自己有帮助郭旺伪造杀人现场的事情。声称自己对此事毫不知情。

  最后李恪让县丞将媒婆带了上来。当那个媒婆来到公堂之上的时候,已经被吓得瑟瑟发抖。

  如今那媒婆已经被吓得瑟瑟发抖,所以就如同竹筒倒豆子一般,将自己知道的原原本本的说了出来。

  张巧与登徒子张山不但有奸情,而且还珠胎暗结。最后被张巧的母亲发现了这件事。

  而张巧的父母却不同意,张巧嫁给登徒子张山。最后才花钱请到了这个媒婆,让她将张巧找个人家嫁了。为妻为妾都无所谓。

  而这个媒婆却刚好在为郭旺找合适的人做小妾。最后这个媒婆为了钱,便将张巧介绍给了郭旺。

  所以最后这张巧就成了郭旺的小妾,这也是为何郭旺的儿子会是早产儿的原因。

  了解到这层关系之后,李恪算是彻底的明白了事情的整个经过。不过有一点让李恪想不明白的就是,张山死于后脑部多次撞击。

  可是按照郭旺和郭小姐所说,只是用夜壶用力的敲在了张山的后脑一次,而且李恪认为郭旺和郭小姐并未说谎。

  再加上卷宗之上十分详细的记录了案发现场。也就是那假山石附近留有很大一滩鲜血。

  而如果假山石的现场,是伪造的第二现场,那么就不应该有这么大的流血量。而这些鲜血应该出现在郭小姐的绣楼之内才对。

  根据以上的这些疑点,李恪突然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那就是郭小姐根本就没有将张山打死,而张山确实是死在假山石那里。

  随即李恪便将自己的猜想,和县丞说了一遍。当县丞听过之后也不由得大惊,并且开口对李恪说道:“王爷,如果按王爷所说,那恐怕此事与张巧脱不了干系。”

  县丞说的不错,如果是郭旺发现张山没有死。是绝对不可能再将其二次杀害的。

  而张巧就不一样了,只有张山真的死了,他也可以摆脱张山的纠缠。并且利用这个机会,让郭旺被认定为杀人凶手。

  只要郭旺自己认了罪,按照大唐律法杀人偿命。郭旺最终绝对会被判秋后问斩。对于张巧来讲,这绝对是一箭双雕的妙计。

  至于那个被张山玷污了的郭小姐,张巧有100种方法让她自生自灭。而最后偌大的一份家业,就全到了他母子二人的手中。

  “不过想要让这张巧认罪,可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咱们绝对要另想办法。”李恪想了想后对县丞说道。

  “王爷,这又有什么难的。谅她一介妇孺,在大刑面前也坚持不了多久。”县丞开口对李恪说的。

  这不由得才让李恪想了起来,在这个时候刑讯逼供可不是什么新鲜事。而且还是公堂上取证的一个重要途径。

  于是便开口说道:“既然如此,那就麻烦大人正式开堂审问。本王会坐在一旁旁听。”

  李恪可不是迂腐的人,可不会担心严刑逼供会出现屈打成招。毕竟在某一些情况下,严刑逼供是绝对有必要的。

  

  很快,所有的涉案人员全部被带到了公堂之上。当然也包括那个,本就没有什么牵连的媒婆在内。

  最后张巧在受刑不过的情况下,终于遭出了事情的真相。原来自从张巧嫁给郭旺之后,便不想再与那张山联系。

  可是那张山却百般要挟,甚至要挟张巧要将他们的事情告诉郭旺。除非可以将郭旺的女儿许配给他,然后他们二人平分郭旺家产。

  最后张巧迫于无奈,也只能勉强答应了此事。不过让张巧没有想到的是,张山竟然被郭小姐杀了。

  这可把张巧高兴坏了,可是就在张巧帮助郭旺制造假现场的时候,张巧发现张山竟然醒了。

  经过一番思想挣扎之后,张巧终于下了决心。那就是借助这个机会,彻底的摆脱张山的纠缠。

  于是张巧趁郭旺不注意,将已经奄奄一息的张山,再次用力的磕向了假山。反复几次之后张山彻底的没有了气息。

  案件终于大白,郭小姐和郭旺本就是受害者,自然当堂释放。而那贪财的媒婆,却被县丞打了30大板赶出了县衙。

  至于张巧,直接被县丞判了一个秋后问斩。并且收押在女监之内等候问斩。

  至于张巧生的那个儿子,县丞直接命令张巧的父母将其领走。毕竟他与郭旺毫无血缘关系。

  并且张巧还供出了,自己如何买通店小二。制造了郭旺正是红杏出墙的假象。这让郭旺更加的感到无地自容。

  不过最终还是真相大白了,让郭旺父女二人得以洗清嫌疑重获清白。这已经让郭旺对县丞感恩戴德了。

  于是郭旺老泪纵横的跪在地上,向县丞磕头说道:“多谢大人明断秋毫,否则草民将含冤阴曹。”

  “郭旺,要谢你不应该谢本官。如果要是没有王爷极力主张重审此案,恐怕你也很难有含冤昭雪的这人。”县丞指了指坐在一旁的李恪说的。

  听到县丞说是王爷帮了自己,郭旺再次向李恪行礼说道:“多谢王爷替草民洗刷冤屈,草民无以回报,请王爷受小民一拜。”

  说完再次跪在李恪的面前,向李恪磕头道谢。李恪急忙起身将郭旺扶了起来,并且开口说道:“本王乃是齐州刺史,又岂能让自己治下之民含冤受辱。”

  “郭旺,这位就是新上任的齐州刺史蜀王殿下。有了蜀王殿下坐镇齐州,将是我齐州百姓之福。”县丞再次开口对郭旺说道。

  听到自己面前的是蜀王李恪,郭旺的脸色突然一变,然后开口问道:“王爷可是蜀王李恪,杨淑妃的长子?”

第22章 来护儿的儿子来济

  “本王正是蜀王李恪,难道郭掌柜知道本王不成?”李恪一脸不解的看着郭旺问道。

  “只是前段时间听人说起,大唐蜀王要来齐州之官。所以草民一时听到王爷的封号,所以感到有一些激动。”郭旺的脸色恢复平静后说道。

  不过李恪却看得出来,这郭旺绝对还有话没有说。不过现在可不是说话的地方。

  于是李恪开口说道:“既然郭掌柜已经沉冤得雪,那就带着郭小姐回转家中吧。记得去将你的夫人接回来,一家人也就算是团圆了。”

  

  送走了郭旺父女之后,李恪开口对县丞说道:“这么半天了,本王还不知道你姓氏名谁。和本王介绍一下你自己吧。”

  “下官姓来名济。南阳新野人,武德年间的进士。”县丞向李恪行礼说道。

  也行别人不知道这来济是何人,可是拥有后世记忆的李恪,自然不会不知道他是何人。

  李恪若有所思的说道:“来姓可是一个极其少见的姓氏。东汉中郎将来歙,不知何来县丞可有什么关系?”

  “回禀王爷,东汉中郎将来歙。正是下官的先祖。”来济对李恪说道。

  “原来来县丞竟然是前左翊卫大将军来护儿之子。”李恪装作一脸震惊的表情说道。

  “没有想到王爷竟然对前朝的将领如此了解。这确实有一点出乎下官的意料。”来济开口说道。

  “想必也正因为是你的这个身份,才受到了别人的排挤。否则武德年间的进士,为何只会是一个小小的县丞。”李恪看着来济说的。

  听到李恪的话,来济的脸上露出了一丝无奈,随后笑着说道:“是下官能力浅薄,不堪大任才对。”

  “好了,在本王面前就不必如此了。本王的身份比你还要尴尬,在皇宫中就连太监宫女,都会经常在背后议论。”

  “所以你的感受,本王也是感同身受呀。”李恪站起身来叹了一口气后说道。

  听到李恪如此一说,来济便开口说道:“如今朝中重臣,都与家父当年是战场上的死对头,特别是瓦岗一系的那些老将。更是和家父有着不共戴天之仇。”

  “要不是护国公还念着家父当年对他的提携之恩,恐怕下官连参加科考的资格都不会有。”

  “你与本王也算同命相连,既然本王来了齐州,我们之间就算是有缘。等一下本王会亲自写一封奏折,派人送往长安交给父皇。”李恪对来济说道。

  “多谢王爷提携之恩,下官铭记在心没齿难忘。”来济向李恪深思一礼后说道。

  “本王并非是因为你的身份才提提携于你。而是本王看到了你的能力,才会向父皇举荐于你。所以你根本无需感谢本王。”李恪伸手将来济扶起来后说道。

  

  “皇上,齐州刺史蜀王殿下送来奏折,举荐齐州县丞来济为齐州县令。”魏征开口对李世民说道。

  “不知他有什么理由举荐这齐州县丞?这其中县丞又有什么过人之处?”李世民开口对魏征说道。

  “启禀皇上,蜀王殿下在奏折中详细的记录了,在齐州城发生的一起命案。是这齐州县丞来济观察入微,才为冤者昭雪。”随后魏征便将郭旺案,对李世民说了一遍。

  当然,李恪并未在奏折中提及自己,而是将所有的功劳全都归在了来济的身上。

  李世民听过之后,不由得点了点头,开口对吏部尚书问道:“齐州县令可任命人选?”

  “回禀皇上,目前并未选到合适的人选。”吏部尚书开口对李世民说道。

  “既然如此,那就让这来济任齐州县令一职吧。一个公正廉明的人做父母官,朕还是放心的。”李世民开口说道。

  “皇上,这齐州附近名门望族林立,山东世家皆不将皇权放在眼中。如果想让蜀王殿下更好的治理齐州,还请皇上,赐给蜀王殿下任命五品以下官员之权。”魏征开口对李世民说道。

  还没等李世民表态,长孙无忌便猴急的站了出来。开口对李世民说道:“皇上万万不可,如果蜀王殿下拥有了,任命五品以下官员的权利。岂不是成为了一方诸侯。”

  “长孙大人此话差异,山东世族不愿出仕这是天下人共知的。可是如今蜀王殿下身在齐州,就避免不了要与山东世族打交道。”

  “如果蜀王殿下有办法,说服山东世族的人出仕为官。岂不是我大唐之幸。”魏征开口对长孙无忌说的。

  “就算是蜀王殿下说服了山东世族的人,让他们愿意出仕为官。也可以上报吏部,由吏部来任命官职。何必要是给蜀王殿下这样的权利呢。”

  “如果这个先例一开,其他皇子之官之后岂不是也要个个效仿。到时候这天下岂不乱了套。”长孙无忌开口说道。

  听到长孙无忌与魏征争论不休,李世民开口说道:“传朕的旨意,如果蜀王李恪可以劝说山东世家出仕为官。朕便赐他开府仪同三司之权,有权任命齐州所有官职官员。”

  “皇上,万万不可。之官的皇子都有了开府仪同三司之权,恐怕将来会出现七王之乱。”长孙无忌跪在地上对李世民说道。

  此时的长孙无忌为了抑制李恪的发展,以巩固自己的侄子李承乾坐稳太子之位。竟然连七王之乱都说得出来。

  看到李世民那阴沉的面孔,长孙无忌就感觉到了自己说错了话。可是话以出口又能怎么办,只能跪在地上低头不语。

  “长孙无忌,按照你的意思,朕应该将所有皇子全部贬为庶人,唯独留太子李承乾一人不成?”李世民怒视着长孙无忌说道。

  “臣不敢,臣并没有这个意思。臣只是觉得授予蜀王殿下开府仪同三司之权,并非是明智之举。”长孙无忌开口说道。

  “朕话已经说得十分明白,授予蜀王李恪开府仪同三司之权,是有前提的。那就是他必须说服山东世族出仕为官。”

  “如果你觉得谁可以做到这一点,朕同样可以授予他开府仪同三司之权。”李世民看着长孙无忌说道。

  这一下长孙无忌可真就无言以对了,说服山东世族出仕为官,又岂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看到长孙无忌不再出言,李世民再次开口说道:“此事无需再议,就这样定了,魏相替朕拟旨吧。”

首节上一节10/120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