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80当大佬 第33节

茶场几百号知青,也不是所有人当年挖到的存货,都卖给王平山的,总有漏之鱼。而王平山被枪毙之后,也有少数人临时觉得那些古物危险,不如折现,所以给了顾骜捡漏的机会。

顾骜收到货之后,本来没渠道出手。不过后来他琢磨着马风这人机灵,已经混了两个月黑市了,多少懂点门道。安排给他两个碎了的杯子,让他帮忙找下家出货。

出货时,顾骜也是有底限的交代马风绝对不可以卖给外国人,也别卖给二道贩子,最好是挑那些愿意静心收藏的。

马风为此专门去厮混了钱塘的古物交易黑市。

钱塘虽然不四九城有潘家园这种场所,但毕竟也是沿海省城,古物黑市还是有的。

马风花了个把月,觉得这事儿很难办不能卖给外国人的话,那几乎没人买了。国内如今这玩意儿普遍不值钱,藏家也出几百块收货。连湾湾那边都是穷人,而且77年湾湾人根本来不了大陆。

顾骜也意识到自己把问题想简单了,最后琢磨了一条路子:“那你每天去晃悠一圈,看看有没有港商来本地旅游的。遇到港商去兜售吧。”

马风一开始还不理解:“港商?那不等于卖给英国人了么?而且港商有这个钱和兴趣么?”

马风之所以有此一问,当然并不怪。77年的时候,谁敢说香江会被朝廷强硬收回呢。民间都以为那是英国殖民地。

但顾骜却知道这里面不一样,香江毕竟是要回归的。在不得不积累原始资金的情况下,卖给用于自行收藏的港商,也算兼顾了保护古物,又不卖国。

当然了,利益肯定还是要损失一些的。同样的货物,要是不考虑卖国问题,直接给曰本人,那至少能卖给港商多赚三五倍。

马风在黑市又盘带了一个多月,最后终于逮住了一个机会,还真跟某个港商搭了线,一手交钱一首交货。

两个已经有点碎、需要修复的宋瓷杯子,被马风按三千块一个的价格出手。(如果肯卖给曰本人,囤积居的话,可以卖到万)

此时,他把6000块的回款交到顾骜手,顾骜也很公事公办地抽出1500块钱,作为马风帮忙寻找商机、介促成的佣金。

几个月来,顾骜都已经习惯这个例了:凡是马风主动帮他创造出来的生意,统统给四分之一的绩效。

拿着1500块钱,马风的内心是无激动的,顾骜让他帮忙卖两个碎瓷杯,进账已经他折腾好几个月的黑市肉生意还多数倍。也让他的私房钱,从500块钱暴涨到了2000。

“顾哥,你手头还有没有宋朝的碎瓷器了?有我再给你找港商出货!”马风有些食髓知味,放不下手了。

顾骜劝他:“没货了。而且别以为3000块一个出货很赚,这都是逼不得已才卖的。有了点本钱,还是踏实做人吧。”

马风还是有点不甘心,不过眼珠子一转,似乎又想到了别的出路,也没跟顾骜再纠缠。

……

次日一早,顾骜带大包小包的行李、蹬着自行车,踏了去宣州gd县城的路途那是徽省宣州距离吴越省最近的一个县,贴在胡州边,是天目山里的山区小县,150公里能到了。

老爹之所以安排他去那里,也是考虑到天目山是避暑胜地,夏季较阴凉,显然是煞费了苦心。

两地之间本来没有铁路,要想坐长途汽车也很麻烦,因为只能到胡州。所以顾骜索性当是健身了。

骑了整整一天,只有午最热的时候,在山间竹林歇息、吃干粮。傍晚时分,一路问路,终于到了目的地农场。

他在老农的指点下,走进了镇子边沿几座被大片山坡梯田围拢的平房,还看到平房门口挂着白漆的木招牌。

顾骜走进大门,里面却空无一人。他等了足足15分钟,才有一个女工作人员匆匆跑进来。

他很有礼貌地拦住问:“请问这里是独山农场的知青办么?”

那女人有些五大三粗,没好气地问:“干什么的?都忙着呢!”

顾骜:“那个,我是新来报到的知青。能给我办一下手续、分配一下住处么?”

那女人挠挠头:“知青啊?怎么不早点来!这阵子多忙。呐,东西你先都丢下,我给你锁起来。鞋子脱了先去扶秧吧。干到天黑再回来,我给你办手续!”

第22章 恢复高考

“卧槽,这日子真特么不是人过的,老子再也不要农民户口了。”

深夜时分,顾骜回到那间作为生产队办公室的平房、把报到手续办完之后,累得倒头便睡。

他完全没料到,农民的盛夏双抢忙碌得多么没人性。尤其是他后世从小夏天用空调,这种日子简直无法想像。

第二天早天刚麻麻亮,负责接受他的那家农户开工了,也毫不客气地一把把顾骜提溜起来,一起去干活。

顾骜到的时候,双抢已经过半,早稻和其他成熟作物都已经收割回来晾干了,所以他只要负责插秧扶秧晚稻行听说这已经算轻松些了。(江南种两季作物的地方才需要双抢,也是前一季抢收来,后一季立刻抢种下去,要赶时间。东北那些只种一季、生长期很长的地方,夏天不用那么忙了。)

如果赶早稻还没晒干入仓的时节,那不仅得每天16个小时干活,还得一边干活一边时时注意天气。

遇到夏季的雷雨,刚看到乌云来得奔命一样往回跑,赶在下雨之前把晒稻子的油布全部收拢起来。不然稻子要是被淋几次霉了,等着饿肚子过荒年吧。

负责接收顾骜插队的这家农户姓郑,家主是个40来岁的年人,有妻有儿。郑大伯为了告诫顾骜努力干活,还拿村坊里的旧闻恐吓他:

“干活手脚麻利点儿!小小年纪别躲懒!前年有个沪江来的知青,做事挑肥拣瘦,生产队里已经给他优待,专门让他负责收晾稻谷。结果他还睡午觉、不看着点天气。雷雨一来整个组的谷子都被淋了,霉掉几千斤。

最后犯了众怒,枢机给他评了最低的工分,口粮只给12斤一个月,还拿糠皮凑给他,整个生产队没一个为他说话的!最后活活饿死了!到了这种地方,好好做人,你在城里手眼通到天都不顶用!”

顾骜知道这种地方是秀才遇到兵,没地方让你花钱解决问题的。既然初来乍到,那收敛些吧。

当是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反正他来之前,已经把《数理化自学丛书》啃完一遍了,复习时间也不紧张。只要考前最后三个月让他找找状态,没问题。

刚来插队,乖乖接受个下马威,端正态度把最农忙的季节扛过去,后面才好说话。

于是一连将近20天,顾骜都非常勤恳。一句怨言不说,干最粗最累的插秧活儿,扛过了八月最炎热的时节。

公社/生产队的枢机,以及知青办的人,期间几次来家访,郑大伯给的反馈也不错。枢机便把顾骜定性为“积极接受再教育改造”的那一类好份子。

到了八月下旬,农忙季节过了之后,顾骜每天晚会借点煤油点灯看书,到后来渐渐发展为花钱买煤油。

他插队的那地方,倒也不是家家户户都买不起电灯,而是没有跟城市的电并通电。

只有乡里自己搞了个小水电,汛期的时候农民用电基本不要钱,但汛期过了没电了,电灯也彻底成了摆设,还是得烧煤油。

而这些困难,都是顾骜来之前根本没有想到过的。

他印象里,“农村没电”怎么也得是民国时候才有的情况。

央视电视剧里,明明那些知青们听说高考恢复后、都在农村欢欣鼓舞地挑灯夜战复习苦读!

只能说是神剧编辑害人不浅了。

首节上一节33/112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