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军工帝国 第33节

于是,王之臣被罢免蓟辽督师兼辽东经略的职位,由袁可立接任,袁崇焕被重新任命为辽东巡抚。至于宁远的兵变,有了银子那还有什么不好处理的,先把带头闹事的咔嚓咯,再把拖欠的饷银发咯,还有谁敢闹事?又有谁还会无聊的想寻死!

平定了宁远兵变之后,孙承宗又定下了全辽攻略,总结起来就四条:

第一,练兵,现在整个宁锦防线实际兵力不到十五万,空额空饷的超过一半,他在当地军户中将空额人员招满,命人日夜操练,随时做好战斗准备。

第二,筑城,宁锦防线各卫所驻地全部加固,修成一个个战斗堡垒,全部变成难啃的硬骨头,让后金的铁骑无从下嘴。

第三,屯田,鼓励当地军户开荒屯田,由朝廷提供种苗,减轻税赋,能保证驻军粮草供应就好,如果不能保证也没关系,主要是要让他们种,这些田可都是他们自己的,后金来了,他们能不拼命保护吗?

第四,招贤纳士,建立占天馆、查地馆、译审馆、侦谍馆、异才馆、大力馆,招纳各种人才,加强军队战斗力。

在孙承宗的经营下,宁锦防线愈发坚固了,皇太极连派小股部队骚扰的心情都没了,一心跑到蒙古草原扩充他的势力去了。

宁锦防线坚不可摧大明就高枕无忧了吗?当然不是,宁锦防线跟二战时的马奇诺防线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地球是圆的,你只守住一面是没有用的,皇太极虽然不是希特勒,但绕道这么简单的策略,你能指望他永远想不出来吗?

当然,朱慈炅也不是朱由检,绕道这种事情重在出其不意,如果事先就被对手发觉了,到时候谁把谁绕进去就不知道了。

第二卷 第十章 天灾人祸

至八月初,孙承宗已基本消除宁远兵变的影响,辽东形势趋向稳定,朱慈炅收到奏报后,一颗悬着的心总算是放下来了。至于孙承宗私自放生王之臣的事情,他压根就不在意,贪官是要杀,但如果能让贪官检举更多的贪官并把贪腐所得吐出来,比杀更有意义。

他现在关注的不是辽东,还有一件事情他更感兴趣。

明朝每个皇帝继位元年都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情,那就是开科取士,也就是俗话所说的科举。科举一般三年一届,当然有特别重大的喜事也可以开恩科,这新皇改元一般都是三年一轮的起始年。崇正元年是崇正朝的开始,自然要举行新皇的第一届科举。

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乡试是由南、北直隶和各布政使司举行的地方考试,一般在第一年的八月中旬举行;会试是由礼部主持的全国考试,在第二年的二月中旬举行;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在第二年的三月中旬举行。

这宁远兵变平定以后又恰逢科举开始,朝野上下一片喜庆,貌似形势一片大好,然而,真是这样的吗?

当然不是,明朝末年可以说是个悲剧的时代,不知道是大明气数已尽还是天要亡明,所有倒霉事都集中在这几十年间。什么太监之祸、后金入侵、东林党误国这些事情一般皇帝遇到一件就已经算够倒霉的了,偏偏明末几位皇帝全遇上了。而且这还不是最要命的,最要命的是北方连年大旱,据史书记载,明末的大旱从万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一直持续到崇祯十三年(公元1643年),连续四十多年的大旱,是个皇帝都招架不住。崇祯皇帝朱由检没招架住,所以亡国了,那崇正皇帝朱慈炅呢,他能招架住吗?

............

八月的陕西,日炎如火,空气中都带着扭曲的波纹,这是温度高的了极致的表现。

天启元年大旱、天启二年大旱、天启三年大旱、天启四年大旱、天启五年大旱、天启六年大旱、天启七年大旱......,这不是凑字数啊,重要的事情都要说三遍,这要人命的事情自然是要如实描述。

连年大旱,此时的陕西早已赤野千里,大小河流都已经干枯见底,别说浇灌农田了,平民百姓喝水都成了问题;整个秦川大地树木干枯、寸草不生,别说粮食了,想找点草根树皮充饥都找不到!

年初朝廷就已经拨下了赈灾银两,但三百万两对于人口接近五百万的陕西来说无异于杯水车薪,官员清正廉明的州县,赈灾银两全部换成了粮食,平民百姓每天还能喝上一口稀饭面糊;官员贪腐的州县,平民根本就受不到一丝救济,连草根树皮都吃光了,最后就只能去吃土了,后世有名的观音土就是出自这个时期的陕西。

其中尤以西安府和延安府一众官吏贪腐最为严重,西安府澄城县知县张斗耀就是一个典型代表。陕西宣承布政司共有八府二州七十余县,这三百万两银子一分散,再层层调拨克扣下来到了知县张斗耀手里就只有不到一万两了。

这怎么行呢,俗话说:三年清知县,十万雪花银,这一年才赚了不到一万两,那不是还亏了两万多两!张斗耀眼珠子一转,计上心来,这朝廷不是把今年的租税给免了吗,我可以去收啊,收多少都是自己的!于是,他不但不发放赈灾银两,还向农民勒逼租税!

这人都要饿死了哪里还有钱交税啊,这租税自然是收入甚微,张斗耀可不管这些,他最擅长的就是敲骨吸髓,这帮刁民不使劲榨取是榨不出油的,他把手下派到各地使劲催逼,不交税,那就打,打到你交为止!

王二是白水的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如果不是这场大旱,如果不是知县张斗耀的逼催,他肯定就会像那些什么张三、李四、王五、赵六一样,默默的种田,默默的娶妻生子、然后默默的老去,不会带走一片云彩,更不会在历史上留下任何痕迹。

但张斗耀这个天杀的太过份了,连年大旱,颗粒无收,他还派人来收租税。地里连草都长不出了哪里还有钱交租税!不交税他们还打人,打他也就算了,他六十岁的老母都被推到地上踹了几脚,结果一口气没回上来,死了!

王二彻底愤怒了,他草草的安葬了母亲之后便开始挨家挨户在乡里动员,要去找张斗耀报仇。大家都被张斗耀给逼催的实在没有办法了,自然是积极响应,最后竟然被他聚集起几百人!

王二没什么文化,他也不是想造反,他只是想报仇,所以,他把乡里百姓聚集到一起之后也没有发表激动人心的演讲,他只有一句话:“谁敢跟我去杀死张斗耀这个狗官?”

大家也早就忍无可忍了,所有人异口同声回答道:“我敢杀。”

既然敢就行了,王二带着这几百人直接冲入县城,杀了张斗耀。事情就这样完了吗?当然没完。

这人一多就容易出事,王二是把仇报了,其他人还没满足啊,这知县都杀了,还怕什么,他们干脆抄了张斗耀贪腐的银两,又抢了府库,大家把钱一分,总算不用饿死了!

就这还没完,王二首义陕西各地纷纷有样学样,当然他们不是学着王二去报仇,而是学着去杀贪官,抢银子!

他们喊出的口号很简单:“与其饿死,不如造反而死。”反正没饭吃也要饿死,杀贪官造反还能抢点银子,大家好歹能做个饱死鬼。

于是,陕西各地义军如雨后春笋般的冒了出来,府谷王嘉胤、汉南王大梁、安塞高迎祥、米脂张献忠纷纷揭竿而起。

这一时期最有影响的是王嘉胤义军,他们曾经一度占领府谷,称王设官。剩下的都是到处流窜,并没有多大声势,后面李自成和张献忠加入了高迎祥的义军,高迎祥才慢慢发展壮大,最后成为义军中最大的一股。

先不说义军怎么样了,这些都是后话,现在最重要的是我们的崇正皇帝朱慈炅怎么样了!

............

朱慈炅这会儿正兴奋着呢,辽东那边没事了,科举考试开始了,最重要的是毕懋康他们把第一把燧发枪给做出来了!

虽然外观还很粗糙、虽然还需要把圆圆的子弹从前面捅进去,虽然时不时还打不响,但这些都掩盖不了它划时代的意义:

首先,可以瞄准了,火绳枪有的也有准星,但没有多大意义,一个火绳在眼前烧着,有准星你也没办法瞄准啊,那会可没眼镜,火星子溅到眼睛里面有几个人受得了。

然后,射速上来了,燧发枪用低碳钢做枪管以后,开几枪基本上不会变形,等待冷却的那几分钟时间就省下了,再加上不用再点火绳了,直接一扣扳机就行,这样射速就大大提高了,熟练一点的火枪手一分钟打个四五发也不是不可能的。

最后,射程增加了,达到了恐怖的两百步(三百米左右),终于超过一般的弓箭了!

朱慈炅还没兴奋两天,陕西的奏报如同一泼冷水当头浇下来,浇的他心里拔凉拔凉的。

农民起义终于还是来了,这后面十几年可是天灾不断,农民起义会如同星火燎原般,越烧越旺。

朱慈炅知道,真正考验他的时候到了。

第二卷 第十一章 对策

朱慈炅知道,农民起义时明末最大的问题,最终攻进京城的正是李自成的义军,要怎么应对一波接一波永无休止的农民起义呢?

用银两赈灾吗?这显然是不现实的,崇正元年光是四川、陕西两地大旱就发下去五百万两,就这还是杯水车薪,根本解决不了饥民的问题。到后面河南、河北、四川、陕西四省都是连年大旱,一年一千万两都不够!

国库现在就剩下三千万两银子了,每年的税收压根就不用去指望,官员的俸禄加上辽东的粮饷,每年还要往里贴钱!所以用银两赈灾肯定是行不通的,赈个三年大明就要破产了!

或许有人觉得直接去剿就得了,大明有的是军队。这个方法也是不现实的,大明是有军队,只要有钱,招两百万大军都不是问题。但关键是没钱啊,辽东三十万大军一年的粮饷和杂费加起来就是九百万两,四省剿贼需要多少军队呢?

每个省派个一两万屯卫那就是去送死,起义军动不动就是几十万,虽然说他们都是农民,但屯卫基本上也是农民啊!所以要派屯卫去的话一个省最少要派十万大军,四十万大军一年军费就是一千二百万,那还不如直接用银两赈灾呢。

当然还可以调边军精锐去剿,朱由检那个时候调动的就是边军精锐,结果农民起义没剿灭反而让后金铁骑冲进了大明腹地,两面作战,两面都崩了!

赈灾没银子,调兵也没银子,怎么办呢?

朱慈炅没办法,只能问计于人了,他直接在朝会上公布了陕西的情况,让所有官员全部动动脑筋写份奏折出来,他再在其中找找,看能有好的解决方案没。

首节上一节33/488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