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的大部分华人华侨,都是年幼的时候在中国。后来为了挣钱,所以去美国,去南洋的。很多都是清末的时候,去美国、南洋受尽了苦。
因此他们都有浓厚的家国情怀。
他们希望国家强大,不让他们在外面受欺负。
“而且总理,他们不少人目前依旧拥有我国国籍,应该是属于我们中华民国的公民。因此对于他们,我认为应该迅速的出台一些政策。”
“应该。”
段勋点头。
不管是看在过往的情义上,还是为了未来的布局,加强和华人华侨的关系是必须的。从目前来说,华人华侨有钱,应该大力号召他们回国内投资。
目前中国最缺少什么。
钱。
段勋为什么允许英国商人,美国商人在国内的投资。就是为了他们的钱,希望活跃中国的市场。海外的华人华侨有不少实力强大的富豪。
让他们多在国内投资,对于中国经济有很大的好处。
另外就是政治方面。
段勋要增加中国的影响力,通过这些华人华侨是一个非常好的办法。和他们合作,可以迅速的扩大中国很多方面的影响力。
不说别的。
目前世界天然橡胶,中国和南洋华人富豪控制百分之九十以上。只要中国和南洋的华人华侨富豪合作,那么完全是垄断世界天然橡胶的供应。
包括桐油、猪鬃这些产品,中国和南洋的华人华侨合作,就直接垄断世界市场。这些都是谈判时候的筹码。
“我看这样。我们成立一个专门的华人华侨委员会,召开一个华人华侨大会。大家开诚布公的谈谈,看看怎么合作。让他们也提出他们的意见和看法,然后政府讨论。蒋总长(蒋鸿遇)。”
“总理。”
“回去仔细拟定一下,看看最适合担任华人华侨委员会负责人的人。这个人最好有海外的背景,和这些海外华人华侨熟悉。”
“是。”
446
1924年9月29日,伦敦方面在各方的压力之下,终于决定对于中国让步。因为英国是不能看着美国势力如此迅猛的扩张,成为远东霸主。
特别是英国不能看着中国完全投入美国的怀抱。
当然除了这个原因,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目前英国和美国之间在争夺世界货币的控制权。因为目前国际贸易情况不好,英国决定打压美国。在英国势力范围,包括英国和英国殖民地和属国之间签署贸易协定,排斥美国。
想要以此来打压美国的贸易。
情况还是很顺利,对于美国压力很大。可是美国突然和中国合作,开始在亚洲开辟新的战场。这是英国无法忍受的。
因此英国结束了自己的傲慢,中英两国在伦敦签署了“中英北京条约补充协议”。
英国宣布放弃他们在中国的租界,宣布结束领事裁判权。而中国这边则是宣布保护英国在原租界的财产,保护英国公民在原租界内的生命财产安全。
至此谈了七个月的租界谈判正式落下帷幕。
中英两国宣布,在1924年12月31日之前,也就是1924年过去之前,英国会把在中国的所有租界全都撤销,把租界的行政权交还给中国。
当然为了签署这份合约,中国也是让了一步。
和美国一样。
开放同等规模的城市作为通商城市,对于英国商人,英国商品给予同等的待遇。而且中国政府再次承诺,一定会安抚国内的情绪,不会让舆论总是盯着英国,更不会煽动舆论来“反英”。
随着这份协议的签署,中英两国之间遗留下来的历史问题,已经是解决了一大半。至于剩下的香港问题,中国一直没提。
因为香港对于英国在远东地区是比较重要的一个据点。
段勋不愿意和英国完全翻脸,所以香港问题先推一推。等中国的实力再增加之后,在和英国谈这方面的问题。
“他们的公司是资不抵债吗?”
“并不是。吴市长,你应该知道,清末我国大部分的纺织企业全都破产倒闭。所以之后的几十年中国的纺织市场,就是英日商人统治的。而欧洲战争爆发之后,英国商人全面撤离,资金回到了英国。所以中国的纺织市场的一大半都是日本商人统治,日本商人在中国纺织市场一枝独秀。日本商人在中国开设的纺织厂,都是实力很强大的。虽然最近一年他们受到了很大的打击,但也没有达到资不抵债的地步。不过他们的情况的确是很艰难。”
北京在和各国签署各种合作协议,想要迅速的打开外交局面。
各地方政府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都在考虑怎么发展地方经济。随着中国政局的稳定,中国的政务系统也开始慢慢地完善。
包括关于政府官员升迁制度也慢慢地完善。不再是辛亥革命那个时候,升迁乱套。那个时候二十来岁成为军队司令,成为地方都督都是很平常的。但随着政局稳定,这样的事情是不会出现。
官员升迁有步骤,有考核。
对于地方官员的考察,也慢慢地变得具体。包括安全,如一些地方目前还有一些土匪存在,安全情况还是很严峻。这样的情况对于地方政府的政绩考核就非常不利,对他们的考核会严重拉低分数。
所以现在不需要国家层面进行轰轰烈烈的剿匪工作,地方政府自己就会制定剿匪计划。地方政府为了应对中央的考核,地方官员为了自己的政治前途,也在努力做下面的工作。
上海也是如此。
上海经历了太多的事情。
年初的银行风波,到了现在总算是稳定了下来。但上海作为目前中国经济最好的城市,情况最为复杂。
这里有外国商人,有买办商人,有下野的政客、将军,还有众多的政府控制的公司,也有民族资本家,有帮派势力。
混杂在一起,利益纠葛很严重。
“欠了多少个月的工资了?”
“到这一次已经是三个月,而且之前的两个月也没有足额发工资。全都加起来,这些企业已经有五个月没有好好发工资。”
“这些工厂的贷款呢?”
“也有不少。”
“好,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