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声音也不少。
很多满清宗室,包括那些遗老遗少都上蹿下跳批评段勋。不仅批评段勋违反承诺,破坏合约,更说段勋开放故宫给人参观,简直是不可原谅。就算是满清灭亡,这些人因为有钱、有人脉,依旧是这个社会的上流阶层。这些人在舆论上,还是有很多办法的。很多报纸都参与进来,开始批评段勋决定开放故宫和热河行宫的做法。可是他们还没有活跃多久,司法部的“复辟案”调查结果就出来了。
1921年8月23日,溥仪离开故宫的第八天,那些上蹿下跳的宗室、遗老遗少很多都上了司法部的名单当中。都牵涉当年的“张勋复辟案”。
主谋、从犯,板上钉钉的名单。
倒是一些胁从,司法部没有公布他们的名单。司法部的意思很简单,主犯、从犯都要追究,但胁从不论。
董康也好,翁敬棠也好,都是玩法律的。
他们调查“复辟案”,那可是真的调查出了一大堆的问题。而且这些问题都能够从法律当中找到问题,可以用法律作出解释。
谁都跑不了。
那些文人在报纸上各种言论很多,但如果认真说起来,他们都是外行话。他们讨论问题喜欢从道德、伦理角度谈,但董康和翁敬棠都是谈法律。
从法律层面找他们的问题。
震惊全国。
很多宗室和牵涉进来的一些遗老遗少,一边大骂段勋,一边都想要处理财产跑路,可是他们哪里赶得上。因为他们大部分的财产都是固定资产,其实就是房子和土地居多。段勋这边盯他们不是一天两天,对于他们财产情况的了解的比他们本人还要清楚。他们还没有来得及处理财产之前,政府这边的警察已经开始拿着总检察厅开出的封条,查封他们的财产。
雷霆万钧。
根本不给他们反应的机会。
多。
这些宗室的财产是真多。各种物业、耕地,资产非常惊人。当然那些宗室害怕段勋逮捕他们,一个个全都跑入了租界,特别是天津租界最多。但他们很多人以前都在青岛,所以在青岛的资产最多。可是在段勋的突袭之下,他们在青岛的大批财产却没能够转移出去。
两个半月的时间,段勋这边已经开始从日本手中接过了青岛的行政权。
因此哪里跑。
短短十天之内,段勋从那些宗室手中没收了超过一万间房屋,当中有很多房子都是大房子,还有近千万亩的各类耕地。包括他们在京畿地区各种工厂的股份,都被段勋直接没收。
钱很多。
京畿地区有大批的矿场,里面很多股份都是属于这些宗室的。别看满清已经灭亡,但这些宗室靠着大笔的资产,以及靠着和北洋军元老的关系,依旧活的非常滋润。
各种工厂的股份都有。
段勋可是一个都没有放过,全都收了回来。
独独漏了张勋。
张勋这个复辟主谋,段勋只是没收了他在各省的物业和土地。对于他入股很多公司,段勋却是睁一眼闭一眼。没有把资料完全交给总检察厅。
因为张勋别看被人骂的狗血淋头,但他这个人和北洋军的关系太深。他和北洋军好多个大佬都是儿女亲家,关系好的不得了。
而且张勋可是掌握不少北洋军秘密资料。
包括复辟案。
当初段祺瑞他们支持张勋复辟,甚至皖系不少大佬还留下了很多证据。徐树铮他们频频和张勋碰面,表态不会干涉张勋复辟。
有很多直接证据落入张勋手中。
所以当年段祺瑞“三造共和”之后才没有继续追击张勋。
段勋也一样。
虽然张勋复辟和段勋完全没有关系,也牵涉不到段勋。可是如果牵涉了皖系太多大佬的话,对于段勋也是非常不利。自从段祺瑞下野之后,很多原皖系人马是投奔了段勋。逼急了张勋,说不定就会掀起一番大的政治风浪。所以段勋还是放了张勋一马。他其实有很多实业,除了外面知道的东西之外,很多不被人所知的财产段勋都没有没收。
王永江天天都是乐呵呵的。
这一年多以来,王永江每天都很累。因为财政赤字太严重,他天天都要为财政问题操心。段勋几次和王永江多要军费,王永江都拒绝。
心中其实是很不好意思的。
因为段勋是王永江的伯乐。王永江当年投奔段勋的时候,正是王永江无法在东北立足,在外面飘荡,找出到出路的时候。后来正是因为有了段勋的支持,王永江才能够有现在的地位,可以尽情施展自己的才华。这些年段勋对于王永江可是全力支持,从来没有扯后腿,从来没有随便干涉过王永江的工作。
就算王永江几次拒绝段勋的要求,段勋也没有跟王永江翻脸,甚至都没有红过脸。可以说段勋非常尊重王永江的工作。
因此几次拒绝段勋,王永江感到很不好意思。
所以他也是非常努力。非常努力的增加财政收入,可是财政收入哪里是一时半会就能够随便增加的。财政收入和经济发展是密切相关的。
可是这一个月情况完全不同。
随着没收皇室资产,宗室资产,今年的财政情况会大大变好。王永江已经开始考虑,是不是答应段勋一些要求,再给段勋增加一些军费。
五百万?
一千万?
不过北京政府这边没收那些宗室的财产,王永江考虑是不是增加军费的时候,“申报”突然捅出了王占元时期的湖北财政数据。蒋鸿遇动手是不会留什么把柄。
不会真的给媒体透漏自己的调查报告。
只是把整理好的财政数据透漏出去。然后让他们自己去分析。果然“申报”拿到这个数据之后,立马开始分析这个数据,很快就看出了问题。甚至都已经统计出来王占元占了多少钱。
太简单。
因为这些数据是蒋鸿遇早就整理过的。
很是轰动。
“你们看看这些报纸。”
“总理,我们已经看过了。”
董康没有看报纸,而是很直接的回答。
“申报”一经发表,很多报纸跟了上来。现在闹的是沸沸扬扬,目前谁不知道这个事情。倒是和董康一起来的翁敬棠没有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