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倒吧,能不吃亏嘛。
易青对王硕的了解,虽然仅限于前世看过的一些报道,还有一些“野史”,可王硕其人应该和报道上写的相差不大。
要说讲义气,王硕的确也够意思,就拿冯晓钢来说,他不是大院子弟出身,本来没资格混人家的圈子,可他愿意鞍前马后的侍候,王硕迈不过面子,也乐意提携,不然的话,冯晓钢能顺顺当当的进电视剧制作中心?
可要说他不够意思,在对待冯晓钢的问题上,也的确差点儿意思,后来王硕自己开公司,制作电影,冯晓钢就是马前卒,可归根结底也没落多少好处。
特别是后来冯晓钢打算单干,这里面未尝没有王硕欺人太甚,拿着冯晓钢当白工的原因。
易青的确想要拓展人脉,可他并不认为自己能混进京圈,因为京圈成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大院子弟,虽然也接受外来人员,看踏进这个圈子容易,想要在这个圈子站稳脚跟却很难。
远的不说,就说英哒,英哒的家庭背景事实上更为显赫,他老爷子叫英若成,可以不记得这个名字,但一定要记得他的身份,祖母是爱心觉罗氏,中国戏剧家协会常务理事,京城戏剧协会理事,曾任文化部副部长。
英哒本人演过冯晓钢的电影,他的电视剧有一部还是京圈核心人物王硕给取的名字呢,可谁敢说,他就是京圈一份子了吗?
很明显,他不是。
就因为出身不同,顶多算是个编外,可以借用京圈的资源而已。
英哒这样的出身都打不进核心,易青有自知之明,他就一平头老百姓,凭什么和那些权贵子弟称兄道弟。
“怎么着?不想去啊?”
冯晓钢见易青不说话,有点儿着急,请易青赴宴这可是王硕安排的,他也拍着胸脯保证了,易青要是不去,落了王硕的面子,冯晓钢也不好受。
“我没说不去啊!”
去见见王硕,易青还是挺期待的,毕竟那么有意思的一个人,有机会都不去见见太可惜了,至于是否要深交,看人家的意思,也看易青的心情。
京圈是有人脉,有资源,有钱,可易青差吗?
钱,他是不缺的,银行里躺着两千多万,而且接下来的几年有太多积累资本的机会,抄底东南亚,挖空小日本,能捞钱还能满足民族大义,多好啊!
资源,他现在有京城电视剧制作中心这个平台,李虹赏识他,资源能少得了?
而且貌似李虹的丈夫也是京圈的一员。
还有郑小龙,上次在《渴望》剧组见过,彼此印象都不错。
至于人脉,京城又不是只有京圈这么一个圈子,还有人艺和北影呢。
最重要的是,身为重生者,本身就掌握了其他人不可能拥有的天然优势,凭什么去捧别人的臭脚。
所以,易青的想法很明确,好说好道的,能当朋友最好,真要是在他面前摆什么狗屁优越感,趁早玩儿去,爷没那个心情伺候。
“什么时候,去哪?”
“得嘞!下了班咱们一起过去就成!”
第四十五章 丰泽园
第四十五章 丰泽园
丰泽园,京城最有名气的鲁菜馆子,易青当初学艺也是鲁菜系,不过和丰泽园不是一个派系,易青的祖师爷和丰泽园好像还有点儿龌龊。
易青跟着冯晓钢进了包间,一眼就瞧见了主位上那个敦实的青年,比前世在新闻上看到的那张脸要年轻的多,可同样掩饰不住的张扬。
对方也看着易青,突然皱眉:“我怎么瞧着这么眼熟呢?”
听王硕这么一说,易青也被勾起了前身的记忆,他倒是第一次见着王硕,可好像他的前身和王硕有些瓜葛
卧槽!
易青想起来了,原主的确和王硕认识,不但认识,还曾在什刹海查过架。
其实算起来,易青也是大院出身,他老爹老妈都是解放战争时期的干部,建国后都在部位工作,不过当初分配住房的时候,因为老爹老妈发扬风格,没要单位分配的房子,住到了自家的四合院,这才从大院搬出来。
在那个特殊年代,大院子弟和平民子弟这两个不同出身的阶层,也被人为的分成了两个派系,彼此互相瞧不上眼,大院子弟嫌平民子弟土,平民子弟腻歪大院子弟爱装。
按说易青这介乎于两个派系中间的身份,本来应该起到一个居中调和作用的,可是他偏偏不按常理出牌,毕竟从小就在胡同长大,相较于同样出身的族群,他更愿意亲近那些生活在一起的小伙伴。
走过他们那个时代的人都有着相同的经历,套用王硕小说里的一句话“在那个时代,学生都得到了空前的解放”,在易青的记忆里,好像从小学开始,原主就没正经上过几天课,家里的大人忙着工作,或者忙着各种学习,根本就顾不上他。
一开始易青也是个挺老实的孩子,可架不住身边熊玩意儿多,一来二去的,易青身体里熊的本质自然而然的就给开发出来了。
一起偷幼儿园里的向日葵,一起站在楼上朝过路人身上吐痰玩,这种事易青和他的小伙伴倒是没怎么干过,打架斗殴却是家常便饭。
好像那个时候的人都挺疯的,易青记得他们第一次打架,是因为有人抢了他们这边一个男孩儿的帽子,这在当时似乎非常流行,本来也不是什么大事,可面子重要啊。
尤其是全北京的年轻人都忙着拔份儿的时候,他们这边有人的帽子被抢了,这要是连个屁都不放,还不被人当成怂包蛋给欺负死啊。
于是乎两边人约好了地方,就在什刹海那边喳上了,易青当时第一次打架,一开始还害怕,可被人一拳头砸脑袋上之后,立刻就兽血沸腾了,揪住了一小子的脑袋就往冰面上磕,幸好那个时候他人小力气不大,要是放现在,被他打的那孩子估计直接就往生了。
有了第一次就有第二次,随着打的架越来越多,易青的名气也越来越大,逐渐突破了西城区,有往宣武那边扩散的趋势。
可到底打架不能总是他占便宜,也有吃亏的时候,挨上两拳头,身子骨也疼,于是他就瞄上了同一条胡同里,据说解放前曾在天桥撂地,打把势卖艺的胡子爷。
那时候好像正赶上破四旧,也不知道谁那么缺德,撂过地的胡子爷也被举报给扫进了故纸堆,街道工厂的工作没了,只能扫大街糊口,易青就经常偷家里吃的给他送过去,一来二去的俩人还成了忘年交。
本来易青也没指望能从胡子爷身上学到多高明的本事,可谁知道人家是真人不露相,一手八卦掌、燕青拳练得如火纯情,当时老人正心灰意冷,觉得一身本事没人传授呢,结果易青就撞上门了,当然也不排除吃人嘴短的缘故,总之是把一身的本事都交给易青了。
有了功夫傍身,易青更加肆无忌惮,很快就成了西城区顽主堆里拔头份儿的,如果不是国家瞧着局势不对,果断出击,刹住了那个特殊时期的闸,照着易青这么混下去,总有一天是吃枪子的料。
最疯的那几年,易青甚至以欺负大院子弟为最大乐趣,别看他那个时候年纪最小,可打架最狠,现在还珍藏在他家的一摞军帽,一柜子将校尼大衣,都是那个时候的战利品。
王硕那个时候也是大院子弟里比较拔份儿的一个,因此没少和易青他们查架,不过因为彼此的父母都是一个系统的,没有闹得太厉害。
“我想起来了,我脑门上这道疤,就是当年你小子给了我一冰刀。”王硕说着还笑了,主动起身伸手,“不过我这人向来不记仇,过去就过去了,过来坐吧,好些年没见了!”
其他几人也都和易青打过了招呼,他们之前也没少和易青他们那一伙人死磕,叶津,叶大英,剩下几个,易青只是看着眼熟,也记不清是谁了。
现在人家给台阶,易青也没有揪着不放的意思,本来就不算多大的事,十多岁的孩子打架,难道还能记恨一辈子?
挨着王硕坐下,冯晓钢照例是伺候局的,忙着斟茶倒水。
王硕现在早就辞了医药公司的工作,专业写小说,已经发表了不少作品,叶大英正在北影导演系的进修班学习,叶津退伍之后考上了师范大学,不过早就撒丫子不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