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我的80年代 第1126节

  “是……”

  “你看!”玉英婆娘向小女儿摊手示意。

  李建昆挠挠头道:“妈,但,不至于啊,咱家……总买得起。”

  “这话说的。”

  玉英婆娘白他一眼道:“你赚钱就容易了?整年的在外面东奔西跑,起家如针挑土,败家如浪淘沙,再有钱也得精打细算。”

  李建昆无言以对。

  这就是他妈。

  家里条件改善多年,却仍难改一分钱掰成两瓣来用的习惯。

  他望着这满车的货,心想来得还真快,这都不到三月。

  等物价闯关正式开始后。

  会是个什么局面。

  甚至不好想象。

  前世这会儿,他正窝在远离大城市的船务做工,对这个历史事件,倒是没有太多亲身感受。

  “哟,你在家啊。”

  玉英婆娘被大家推开,牵扯小平安进院时,见贵飞懒汉闷闷不乐坐在屋檐下,问:“咋了这是?”

  “问你那个宝贝儿子去!

  “凭什么我把握到一个商机,就叫发国难财?”

  玉英婆娘笑了笑,她才不问。

  这个年虽然有争有吵。

  但家庭,大抵上如此。

  她自言自语道:“平平安安嘞……”

  “奶奶,你叫我?”

  “是啊是啊。”玉英婆娘怜爱地揉揉他的小脑瓜。

第1056章 丧家之犬的獠牙

  春节期间,李建昆除了大年初一出门,分别去沈家、富贵兄弟家、王山河家,拜了个年外。

  之后哪都没去。

  谁想找他喝酒,可以,到家里来喝。

  没什么别的缘故,只是想趁着这段闲暇,多陪陪家人。

  到了大年初八,事业单位都已开工。

  大哥一家三口和二姐,也相继各回各家。

  李建昆便开始忙碌起来。

  当务之急,他要将寻找壮壮的消息,尽可能地覆盖到全国。

  他的第一个渠道,当然是利用自己的杂志。

  在这个烈火烹油,人们对于财富的欲望初步觉醒的年代,《创业家》杂志犹如洒向干涸河床的一场甘霖。

  经过几年发展,销量早已超过《读者》、《知音》等杂志。

  一骑绝尘。

  凭借邮电的营销网络,远销全国各地。

  可以说只要是个报亭里,便有《创业家》杂志。

  除非卖断货了。

  “你说悬赏多少?”

  杂志社的园林式宅院里,总编周岚一脸惊吓,怀疑耳朵出了毛病。

  “一百万。”李建昆重复道。

  瞎!

  确认没听错后,周岚腿一软,险些没给他跪了。

  要知道,周岚由于既是他的员工,与沈红衣又是闺蜜关系,所以高低知道他挺有钱的。

  却仍然吓成这样。

  这要是换个不相熟的人,怕不是要一下子吓抽过去。

  一百万是什么概念?

  即使到了一九八八年,全国平均工资水平,不过一百四十五元,一年一千七百四十元。

  一个不给全国人民拖后腿的人,不吃不喝,要干上五百七十五年!

  想挣到这笔钱,要比孙猴子还多磨上七十五年的皮。

  旁边,沈红衣心头暖流涌过,但柳眉不禁蹙起,道:

  “这样不妥。”

  周岚点头附和道:“是啊是啊,老大,就算你不差钱,有些事还得藏着点,一百万的悬赏要是公布出去,天知道会闹出多大新闻。”

  然而,李建昆正打算将动静适量闹大些。

  这样宣传效果才会更好。

  找到壮壮的概率才更大。

  事实上,他忍了又忍。

  要知道,当初为了悬赏徐庆有,他都不惜悬赏一亿美金。

  遑论壮壮?

  只要能成事,他不在乎钱。

  不过,他已考虑到国内外的情况不同。

  一百万是他几经删减的价码。

  他是这样想的:

  现在国内不是没有百万富翁,全国人民都知道年傻子。

  尽管有些坎坷,但年傻子不照样没事,生意照做么?

  那他有一百万怎么了?

  都不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纵然有些影响,应该也在可控范围之内。

  李建昆将这个道理,讲给沈姑娘和周岚听。

  后者下意识点头,想着老大的能量,可比年傻子大多了,应该无碍。

  沈红衣内心仍然纠结。

  她固然想尽快找回弟弟,却又不想因此将学长推进火坑。

  李建昆轻拍着她的后背安慰,示意她不必在意。

  在李建昆看来,这样的交换值得。

  然而,他没有料到,这件事后来一下炸了……

  当然,这是后话。

  又是一个礼拜一,新一期的《创业家》杂志出炉。

  当印在首页上的“百万悬赏寻人启事”,公诸于世后。

  许多人都不淡定了。

  外界的纷纷扰扰,李建昆刻意屏蔽了。

  这天上午,山河古玩城里。

  李建昆打算将另一件大事交接出去。

  他从兜里摸出一张泛黄的草纸递给王山河。

  这玩意一不留神便会弄坏,搁在手上,心里始终担着责任。

  王山河小心翼翼地接过,如获至宝。

  继而好生摊开,瞻仰一番后,道:“应该没问题,虽然画得不专业,但周围岛礁都标注了名字,找到熟悉当地的渔民,锁定一片区域后,再搜索起来就简单了。”

  李建昆耸耸肩道:“你和文物部门的人熟,你交上去吧。”

  王山河沉吟道:“问题是,交上去也没用啊,根本打捞不起来。”

  他所谓的打捞,可不是指放张网下去捞这么简单。

  需要最大程度保护古沉船和船上的文物,不遭到破坏。

  这还是我国首次发现古沉船,根本没有类似的打捞经验。

  相关器械和技术方面,也几乎是一片空白。

  “那也得交啊。”

  李建昆道:“上面知道后,外来者就难以染指。

  “即使现在没办法打捞,心里惦记着,有关单位和人员就会推动相关技术的发展,总有一天能打捞起来。”

  这张藏宝图不是没有其他人看过。

  也难保外面没有拓印件。

  “也只能这样了。”

  王山河说罢,忽地想到什么,问:“你在外国混得这么野,就没这方面的资源?你要是帮忙牵个头,我再做好相关部门的工作。

  “这艘埋葬在海底八百年的沉船,说不定很快就能重见天日了。”

  作为一个古玩狂热者。

  他当然迫不及待想尽早将船打捞起来。

  等?

  天知道要等到猴年马月。

  他这么一说,李建昆的思绪一下飘至大洋彼岸。

  尽管这类公司不多,但他还真知道一家。

首节上一节1126/1377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