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我的80年代 第1134节

  她……好苦啊!

  “啊啊呜呜呜……”

  刘薇放声嘶喊,嚎啕大哭。

  可谓见者犹怜。

  不过刚才的一切,已让人们知道她是个什么德行。

  完全没人理会。

  ……

  ……

  娘娘庙胡同的李宅,终究没能隐瞒住。

  消息逐渐散播出去,结果可想而知。

  这几天娘娘庙胡同险些没被挤爆,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现在舆论的风向一边倒。

  大家也不是过来闹事的,纯粹只是想瞻仰一下首富的风采。

  不是李建昆不给机会啊。

  这门它也没法开。

  他甚至在考虑着,要不要挪个窝。

  除了吃瓜群众外,还有不少记者在胡同里蹲点。

  老李家大门不开,胡同里的左右邻里,倒一下子成了香饽饽。

  每家每户都有人拜访。

  “小李那孩子呀,知书达理的,是个好后生哩。”

  “大爷,你就叫他……小李?”

  “这话说的,你问他见到我,要不要喊声‘大爷’?”

  邻居曾大爷,在院里招待几名记者,昂着脑瓜,拍着胸脯道:“不过,这事如果不闹明了,别说你们,连我都想不到,小李都成世界首富了。

  “你们是不知道,这孩子低调得很,有时候穿条大裤衩、一双人字拖,就在胡同里晃荡起来。

  “半点架子都没。

  “见到谁都笑呵呵的,遇到抽烟的街坊邻居,都会上前递一根。”

  沙沙沙……

  几名记者埋头速记。

  隔壁,老涂家。

  院子里的场景差不多。

  涂大娘坐在马扎上,没想到这辈子还能接受记者采访,兴致高昂,有问必答。

  记者:“大娘,您和李建昆熟吗?”

  涂大娘:“他妈喊我‘老姐姐’,你说呢?”

  记者(大喜):“您觉得李建昆是个什么样的人?”

  涂大娘:“好娃呀。他家日子不是过得好么,当然了,街坊邻居以前都不知道他家这么有钱,臭小子藏得还挺深。

  “逢年过节时,他家总有不少好东西,你像去年中秋,他家那好月饼喽,吃都吃不完,全给街坊邻居分了。

  “胡同里谁家有个急事,手上又没活钱,去他家借,总能借到。

  “记得……前年吧,老钟家的小孙子得了个什么病,说只有上海能治,他家平时靠蹬三蹦子养活,能有个什么钱?路费都凑不齐。

  “后面不是找到老李家么,恰好小李在家,二话没说,问要多少,老钟说借一千,最后给了三千。

  “这钱可救了命。

  “总的来说,李老家虽说是后面搬来的,相处没几年,但胡同里的街坊邻里都认这家人……”

  话题越扯越远。

  不过记者们也不打断。

  沙沙沙……

  奋笔速记。

  高低是素材。

  ……

  ……

  报纸上陆续出现一些关于李建昆个人,以及家庭生活方面的新闻。

  譬如这样的标题:

  《邻居口中的李首富》。

  《是首富,也是大男孩》。

  《李首富一家》。

  《山窝里飞出来的首富》。

  …

  反正,只要带类似标题的报纸,销量都格外好。

  凑热闹是人的天性。

  我国冒出个世界首富,简直比大熊猫还要稀罕。

  人民群众对于这个人,好奇到心眼里。

  该说不说,关于他放的是什么屁,有些人都想知道。

  眼下在这个国家,还不知道“李建昆”这个名字的,真不多。

  成为公众人物,有好有坏。

  好处便是,从此李建昆不需要再藏拙。

  坏处……这不,眼前就是,都不好出门了。

  李建昆得感谢海淀所。

  当娘娘庙胡同彻底堵得水泄不通后,海淀所派来一队大檐帽,疏通加劝退,在胡同里驻守一个礼拜,才渐渐恢复往日的宁静。

  不过,比人民群众更有耐心的是记者。

  现在胡同不再乱哄哄后,他们都敢上门敲门了。

  看情形,不让他们采一个,他们是不会死心的。

  索性今天。

  老李家院门大开。

  将记者们全放进来。

  李建昆准备给他们一次性解决了。

  日头正好。

  小院里人满为患有些是得知消息后,后面火急火燎赶来的。

  李建昆已将话说清楚,仅此一次,往后如无要事,不会再接受这样的采访。

  某记者:“请问李同志,您认为创造财富的秘籍是什么?”

  李建昆:“没有秘籍,做买卖就那么回事,一个人是否能将生意做大,取决于性格、认知、付出,机遇等等因素,存在许多偶然性。”

  某记者:“您怎么看待现在很多人热衷于倒货这件事?”

  李建昆:“低买高卖,是一种原始的贸易行为。真想在商海打拼的人,我建议还是放弃这种方式,贸易想做大做强,必须拥有稳定的货源,只靠倒货,无法满足这个条件。不如先奋斗出一家工厂,以实业作为根基。实业也能兴邦,两全其美。”

  …

  采访一直持续到下午两点。

  春草早将饭烧好,但肯定不够这么多人吃。

  玉英婆娘待在屋子里,蛮心疼儿子,让贵飞懒汉去说说,差不多行了。

  至于贵飞懒汉,今儿特地穿上一套松垮垮的黑色西装,系大红色领带,这辈子连结婚时都没这么体面过。

  配合着让记者们,狠拍走一些照片。

  院里,李建昆抬起手腕瞥一眼后,道:“时候不早了,想必各位也饿了,家里灶小,烧不了这么多饭,还请见谅。”

  某记者(站起来):“李首富,最后一个问题!”

  李建昆:“行吧,说好了,真最后一个。”

  记者:“您上次接受《首都青年报》采访时说过,想做很多有意义的事,现在您的身份也公开了,您的话会兑现吗?”

  李建昆:“恕我冒昧,我不喜欢‘兑现’这个词。

  “我会做我该做的。

  “不劳烦任何人来监督,也不需要任何人来宣扬。”

  ps:还有。

第1061章 白鹭

  摆脱身上的枷锁后。

  李建昆想到的第一件事,便是加码壮壮的寻人启事。

  在这件事情上,他大抵上是有些疯狂的。

  他心知肚明。

  但他有足够的理由去疯狂。

  抛开他和沈姑娘的事不谈,壮壮可是他的小舅子,他的亲人。

  只要能寻到,区区钱财何足挂齿?

  然而,《创业家》杂志的主编周岚,不赞同。

  “我说老大啊,一百万和五百万,对你而言没差别,对那些想拿悬赏的人来说,也没差别啊,一百万足够引人疯狂了。

  “想找他(她)还得找。

  “犯不上,真犯不上。”

  天知道,周岚刚才差点没跪着将他迎进来。

首节上一节1134/1377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