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我的80年代 第1137节

  白鹭微微一笑,继续说道:

  “其实正常情况下,这些买卖都有很稳定的拐卖路线。

  “大致来说,无论是妇女还是儿童,卖出地都是云贵川三省的贫困山区,然后沿着铁路行进,往东部。”

  白鹭伸手在铁路图上,一边划动,一边说道:

  “沿着这样的路线,最终进入二大二小两个买入地。

  “二大,指的是福、广的华南贫困乡村,以及山、安、河的华北贫困乡村。

  “二小,指的是浙北,江中的长江下游的相对贫困乡村。

  “随着人口拐卖的持续进行,这些地方各自扩散,最终又连成北起河北,南至广东的‘东部沿海买入带’。

  “买卖路线上有二大一小两个中转地,都是铁路干线的交汇点,人流量大的干线枢纽,往往又处于几省交界地,便于人贩子流窜作案,逃避追查。

  “这二大,指的是郑、徐两州。

  “一小,指的是邯郸。

  “围绕徐州、邯郸两个中转地,又形成了华北乡村的‘黄泛片’和‘黑龙港片’两个买入重地……”

  听着白鹭侃侃而谈。

  李建昆内心震惊,心想警方了解得有这么多吗?

  她是真钻进去,将人口拐卖的事,给研究透了。

  李建昆心里同时欣喜不已。

  他想,知道这些情报,寻找起人来,可就方便多了。

  不会再像无头苍蝇一样。

  也难怪归雁组织每年都有收获。

  “你们组织现在有多少人?”

  等白鹭说完后,李建昆问。

  “真要说起来,挺多的,不过大多数人都坚持不下去。也不能怪他们,很多人不像我这样,一人吃饱全家不饿,家里还有其他亲人要照顾。目前留在首都的,还有三十多个。”

  “把他们都召集回来。”

  李建昆说:“不光如此,你还要招些年轻力壮的人。势力搞大,到外面和那些人贩子对抗,才不至于吃亏,寻回人的概率也会更高。”

  白鹭眨巴眨巴眼睛,没有说话。

  这样自然很好。

  然而……

  不过学长已知道他们的难处。

  学长,似乎……有些想法。

  “我资助你们。”

  白鹭眼神明亮。

  “我本身也要寻人,再说,这是件很有意义的事。”

  “学长,就像现在报纸上说的:您是个好人。”

  “嗨,没那么好。”

  李建昆打趣道:“现在都知道我有钱,再不做点善事,会被人戳脊梁骨的。”

  白鹭抿嘴笑道:“这不是真心话,你才不像怕事的人哩。”

  “那就这么定了?”李建昆问。

  白鹭以学妹的身份,带着些许娇嗔问:“那、你打算怎么资助我们?”

  什么怎么资助?

  要钱给钱呀。

  不过话到嘴边,脑子里忽地灵光一现,李建昆改口说道:“我打算成立一个慈善基金会,帮助需要帮助的人,比如你们组织的人。

  “这样的话,有助于长期持续,我在不在都一样。

  “你觉得如何?”

  问我?

  白鹭怔了怔,遂雀跃道:“那当然极好。”

  “你来管理。”

  白鹭:“???”

  李建昆理直气壮道:“你现在应该也知道,我的生意大部分在国外,在国内我没多少可用之人。

  “你本身一直从事这种慈善事业。

  “脑瓜子又好使。

  “你还是学妹。

  “咋地,你要拒绝啊?”

  白鹭有些懵圈。

  李建昆趁热打铁道:“你要明白一点:当你的社会阶层和地位不同后,你的能量也将变得不同,无论你想做什么,比如找回小柿子,希望会无限增大。”

  “我答应!”白鹭不假思索道,只要能找回小柿子,她愿意做任何事。

  李建昆会心一笑。

  这个决定看似草率。

  实则。

  一来,成立慈善基金会的事,早在他脑子里有过萌芽。

  二来,即使仔细去思量,有比白鹭更合适的人选吗?

  这叫撞上了。

  “那这样。”

  李建昆思忖着说道:“我去弄个地方,作为基金会的总部,然后你领头筹备一下,选个日子,咱们正式开门,我再广发请帖,邀请各路富豪过来捐波款,顺便打响名声,方便以后运营。”

  “啊?!”

  白鹭诧异问:“不是你自己拿钱呀?”

  她心想,你这么有钱,还需要别人捐款吗?

  “单是我拿钱,岂不搞成了我私人的基金会?”

  李建昆摆摆手道:“不妥不妥,一来,这样不利于发展;二来,搞慈善积阴德的好事,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嘛。

  “放心好了,那些富豪保证美滋滋跑过来。”

  真的假的?

  不都说越是有钱人……大概率,越抠门吗?

  白鹭内心狐疑。

第1063章

  傍晚。

  归雁组织负责外出挣钱的人,陆续返回小院。

  如同往常一样,不少人在巷口碰上,结伴而行。

  由于不是推着摆摊车,便是拎着篮筐,看起来声势浩大。

  不过,他们这群大多背井离乡的外乡人,却是生活在这条胡同里的最可怜的人。

  吃不好穿不暖,三十几号人,全挤住在老白家的那个小院里。

  这也是院里家具甚少的一个原因。

  得腾出地方,晚上好打地铺。

  每每这个时候,一些好心的街坊邻居,总会拿出些不是那么新鲜的蔬菜、家里没吃完的菜饭,让他们带回去。

  东西不值钱,却能替他们省下几个伙食钱。

  以便有更多的钱寻找丢失的亲人。

  早日找到,早日返乡。

  他们心怀感激,从不拒绝。

  也生不出拒绝的底气。

  今天,说来奇怪。

  长长的一条胡同,似乎谁家也没有盈余。

  当然,人家给是情分,不给是本分。

  他们也生不出怨气。

  只是纷纷苦笑着,今晚肯定吃不饱正因为街坊邻居时常相帮,小院里每天做的伙食非常有限。

  “哇,谁家在烧肉,好香啊!”

  “我早闻到了,这味道,我能闻一晚上都不带腻的。”

  “没看到从进胡同开始,我就狂咽口水么。”

  “咱们多久没吃肉了?”

  “嗨,惦记这个干嘛,口腹之欲罢了,寻人才要紧。”

  大家纷纷点头。

  正是这股寻找亲人的力量,支撑着他们,才能日复一日过着这种艰辛日子。

  不过,其实许多人心里总有个念头在萦绕放弃吧。

  太苦了。

  他们自己都说不准,还能坚持多久。

  距离白家小院越来越近,扑鼻的肉香,也越来越浓郁。

  有几人伸长脑瓜嗅,总感觉肉香是从他们的小院里传出来的,但又下意识地否决了这一点。

  这不可能。

  组织正在策划新一轮外出寻人计划。

  钱本就捉襟见肘。

首节上一节1137/1377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