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就他一个崽儿,他妈有个先天性的什么病,干不了重活,只能操持操持家务。”
“他爸本来是个什么大厂的职工,这不搞工厂改革么,他们那厂长是个狠人,说厂子养不起这么多人,大刀阔斧,一斧头砍掉一截,他们家人口少,还有个带把的儿子,下岗了。”
“一家生计,现在全指着他拉黄包车挣的那点钱。”
李建昆吐出一口浓雾,一时沉默,他天天看报,消息自然比山河更灵通。
国企改革,确实已经开始了。
目前属于第一批试点,但涉及的全是大厂,比如首钢。
这一阵闹出的动静不小。
首钢厂长叫周冠武,这位就是个狠人,也挺牛逼,开先河地提出国企承包方案,扔出十六个字
“包死基数,确保上缴,超包全留,欠收自负!”
掷地有声。
这十六字方针,往后也会成为国企改革的标准。
只是国企改革磕磕绊绊,真心不容易,不久的将来,还要面临民营企业的冲击,以及跨国集团的搅局。
对于那些下岗职工而言,他们只怕做梦都想不到,以往甚至可以“世袭罔替”的工作,竟一夜之间,说没就没了。
多少人被打击得完全回不过神。
两人都将一根烟抽完,收拾一下心情后,小王又道:“对啦,明天有个好场子,你去不去?”
“先说什么事。”
“搞古董啊。明天在宣武那边,有个局,买家卖家都有,全是行道人,三爷说了,没人介绍都进不去,高端局。”
李建昆一听“高端局”仨字,乐了。
那能进门的古董,岂不全是精品?
反正这年头白菜价,还怕亏么,闭着眼睛买啊。
“去!”
小王也乐呵,知道他肯定不会错过,忽想起什么,又道:
“还有件事啊建昆,你是不是要再买个房子?你看看我那屋,马上下脚的地方都没有,古董淘来没地方搁啊,古玩大业还怎么整?”
“啪!”
提起这茬,李建昆猛一拍大腿,一阵后怕。
其实再买套房这事,山河刚进京那会,他一直惦记着,但后面,一来忙着拾掇小院,二来考虑到资金不足,要留着进货,暂且搁置了。
搁着搁着吧,给搁忘了。
“买买!马上买!”
先不提什么古玩大业,山河也就是运气好,见天四处晃悠,估摸看起来像个城里人,从未被查过。再不给他名下弄套房,万一哪天点不好,被大檐帽关照,也就甭在京城浪了。
像他这类人,一无京城户口,二在京城没有正式工作,搁这年头有个很埋汰的称呼。
叫盲流。
查到立马遣返原籍。
虽说买套私房,仍然无法解决京城户口,但当下许多法规不健全,“老子在京城有房”这种硬气,应付过去不成问题。
等到84还是85年,《城镇居民暂行管理条例》颁布后,允许暂住人口在城镇长期居留,利用这套房子,便能顺利落户。
有个窗口期。
第156章 捡漏
周四,宣武公园外,北门口。
那叫一个人流如织。
李建昆觉得这个局没组好,地点和时间都不对。
当下为实现最大生产力,京城这边休息制度有所调整,按区轮休,礼拜四,正好轮到宣武这边。
眼前是一条旧货街,有点鬼市现形的意思,但要繁华许多,刚寻人打听过,好嘛,逢周四才开市。
街上卖什么的都有,旧货家具、日用杂物、自行车配件等等,不少古玩摊也混杂其中。
但李建昆转念一想吧,又有几分恍然,这样才好掩人耳目嘛。
“山河,在哪儿?”
两人随着人流,缓步向前,王山河昂着脑壳在路牌标识上一阵踅摸,当看到“福寿胡同”四字后,眼前一亮。
“到了。”
遂领着李建昆,分离出人流,拐进胡同。
胡同虽不宽,二面却皆是高墙大院,此地可是二环里,真正的京城市中心。这些老式院落,但凡能保存下去,往后每座都要以亿为单位计。
小王在一扇红漆大门前,顿住脚。
古制大门,其上带铜铆,有一对狮头衔环辅首。
小王抬手拍门,不多会,大门从里面开启一道缝,露出一张慈眉善目的脸。
“老爷子您好,海淀金三爷介绍的。”
门缝被拉大。
“里面请,里面请。”
走进门内。
嚯嚯!
已是人头躜动。
进门是方庭院,颇具规模,边边角角戳着不少人,三五成群攀谈着,都挺有素质,轻声细语的,无人大声喧哗。
庭院右侧,有扇石拱门,不时有人进进出出。
李建昆和小王都没空关心其他,还算不上这个圈子里的人,目标很明确,只为古董。
没见李建昆挎着黑皮包么,鼓鼓囊囊。
进门后也没人招待,两人不约而同瞄向石拱门,结伴走进去。
里头是个后院,别有洞天,沿着边角摆起不少桌台,上面有货!
或是瓷器,或是字画,或是古钱旧币,或是木艺玩意和玉器……就连那些造型古朴的桌台,本身很有可能也是古董。
琳琅满目。
两人眼神明亮。
好嘛,外面街上搞大集,这里开小市。
如果不是上回在地安门那边,亲眼目睹过,有那么多追大筐的古玩先行者,李建昆还真不知道,京城古玩市场,这年头其实已经初步兴起。
原本他以为至少要到80年代中期。
小王迫不及待凑上前,每一个“摊位”旁边,都戳着几个人,当面的显然是卖家,背对着的则是买主。
“你先看,看中了叫我。”
李建昆走到小王身后,拍拍他的肩膀道。
场面与李建昆所想不同,听说是高端局,脑子里不自觉幻想出拍卖会的形式,是他想得太高端了,实际也是摆摊售卖。
货品真不少。
价值不高的那种,他也就不打算要了。
小王颔首,率先瞄中的,仍是一件瓷器,目前来讲,他在这方面下的功夫最深,也最有把握。
像李建昆这种俗人从真金白银的角度,更青睐的字画,这会小王还谈不上有啥造诣。
一件方形多角罐。
乍一看,品相没得挑,完好无缺。
底下有款:大明万历年制。
此时被一名有意向的买家,拿在手上细细打量,周遭其他人,包括小王,皆伸长脖子,凑着瞧上几眼,绝不催促,更不上手。
这买家看了好半晌,露出满意笑容。遂也不说话,伸出右手,跟卖家握在一起。
不多会分开,买家苦笑摇头,转身离开。
看得李建昆一头雾水。
咱有个好习惯啊,不懂就问。
小王解释说,古玩圈有三个最基本的规矩:
其一,交易时,但凡东西被别人拿在手上,哪怕双方价格没谈拢,只要东西还在别人手里,甭管旁边有多少人迫不及待,都不能上手去拿。
其二,上手的古玩,哪怕跟卖家所述完全不同,你也不能说是假的,顶多说不真。
其三,大庭广众下交易时,不说钱,早年间穿长衫,双方在袖子里一比划,叫作“袖口数乾坤”,现在通常做不到这么隐蔽,但老规矩仍然保留着。
涨见识了。
李建昆心想,他要是今儿一个人过来,怕不是要因为不懂规矩,被人给轰出去。
小王在这边等着上手,他刚学到规矩,兴致勃勃,打算去效验一番。
遂寻到一个卖小物件的“摊位”。
案台上,有序摆放着一些古币、旧钱、玉器、银饰,邮票,蛐蛐罐啥的。
旁边有买主正在上手一只蛐蛐葫芦,几个人够头打量着,卖家拍着胸口保证,是正宗的三河刘。
李建昆听成“沙河流”,心想沙和尚哥们倒是熟,完全不懂,对这类玩意也没兴趣,搭眼在案台上,对一堆古币旧钱倒是兴致浓厚。
咱一个收藏小白嘛。
就跟后世许多人喜欢整些老钱、外币,压钱包一样的心理。
这些个,周边似乎完全没人稀罕,寻到有眼缘的,他挨个上手。
诶?
这是袁大头吗?
两指捻起一枚泛黑的银币,正面一个大光头,上书“中华民国三年”;背面两侧枝叶环绕,中间立书着二字“壹圆”。
他再没见识,袁大头和孙小头还是知道的,寻思这年头也没假的吧,虽说后世似乎并不算值钱,传闻几万一枚,但架不住自个钟意。
伸手在台面上踅摸,能有六七枚呢,正准备给它全收了,眼神瞥到一抹与众不同的红色。
李建昆侧头寻找,在旁边的邮票堆里。对于集邮,他同样两眼一抹黑。
但瞅着这张邮票,他越瞧越不对劲……
卧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