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我的80年代 第922节

  “贵会社因此产生的花销,我会全额承担。”

  斋藤脸色涨红,张口想喷他一句“你拿什么承担”,转念又想到,这家伙转售过多项科研成果,事实上是个富豪,只因为是教书匠和科技宅,人脉资源有限。

  你说气不气人。

  “田中隼人,没你这样办事的!”

  “抱歉。”

  “我们不辞辛苦,还特地陪你去中国!”

  “万分抱歉。”

  …

  斋藤一万个不甘心,却又明白功亏一篑了,喷田中隼人一顿后,又把矛头对准李建昆和孙震义,正准备开火。

  李建昆淡淡道:“你不配和我说话,滚蛋。”

  孙震义笑眯眯望向斋藤:“不怕告诉你,这件事我们根本没怎么费劲,我和李先生待在日苯动都没动。

  “谁才是阿猫阿狗?”

  斋藤只觉得喉咙一甜。

  李建昆扫一眼富贵兄弟,清场的意思。

  田中隼人已表明态度,这几个家伙也就成了闲杂人等。

  耳边清净之后。

  李建昆和斋藤协商好,明日,一手交头骨,一手签订ArF光刻胶的技术转让合同。

  价格,八亿日元。

  约合美金四百万。

  和李建昆扔给孙震义玩票创业的数目差不多。

  ……

  ……

  傍晚。

  银座大平层。

  李建昆一行回来时,屋里灯是亮的。

  林新甲套着冉姿做饭用的花围裙,打开防盗门后,一边擦着手,一边问:“咋样?”

  开放式厨房那边的餐桌上,已摆好六道菜。

  灶台上咕噜咕噜地,似乎还有个汤。

  穷苦人家出身的孩子,打小就会搭板凳做饭,索性闲着也是闲着,冰箱里食材丰富,随手饬了一桌。

  张贵搂着他肩膀道:“老林你都来了,那还用说。”

  冉姿掩嘴笑道:“林总,这围裙还挺适合您的。”

  林新甲心神大定。

  李建昆指指餐桌:“你们先吃饭。新甲,你来一下。”

  两人来到李建昆的卧室。

  咔!

  房门关上。

  李建昆望向林新甲说:“事情办了。”

  林新甲:“头骨要留着吗?”

  “一起。”

  林新甲点点头,表示明白了。

  他这次来日苯,独自一人,拿着港城护照,通关顺利,因为也没带什么很奇怪的东西。

  当晚。

  在羊城越秀区的某座大山上。

  灯影闪动之下。

  几名能工巧匠通力协作,造出了一个跪地磕头的水泥塑像。

  沿着塑像跪拜的方向望去,是一座灯火不熄的公园,名叫黄花岗。

  也是一座烈士陵园。

  这个水泥塑像或许在不久的将来,会成为一个景点,人们很容易猜出它存在的含义。

  但后来的人大概率不会知道,它的内部,镶嵌着一副骸骨……

  银座大平层的落地窗边,林新甲望向俯瞰街景的李建昆:

  “天定的事,怨不得谁,谁能想到田中久一镶了两颗大金牙呢。你临时变动的计划,奏效了。”

  李建昆耸了耸肩,不置可否。

  “这个点应该已经搞定了,下次路过羊城,可以去看看,完全按照你的意思办的。”

  “我看不看,不重要。”

  “总归来说,你的两个目的都达到了,是件可喜可贺的事。趁这个档口,有件不那么好的事,我也得告诉你。”

  “嗯?”

  “你的老同学徐庆有出来了。”

第930章 有肉有汤

  对于徐庆有提前出狱的消息。

  李建昆内心中毫无波澜。

  早有预料的事。

  毕竟徐家有那样的、不分青红皂白,一味袒护儿子的母亲,同时徐父又位高权重。

  当初钟灵回国,谈及徐庆有时,李建昆便说过“尽管判了七年,但徐庆有很可能提前出狱”的话。

  后面钟灵去探过监,反馈回来的信息,也是如此。

  人情社会,习惯就好。

  李建昆哦了一声,然后问:“有整幺蛾子吗?”

  林新甲摇头:“似乎没脸回家,在南方捣腾进口商品,说来好笑,订单都下到你在港城的那家冰箱厂了。”

  李建昆没再说什么。

  只要徐庆有不搞事,他现在连看一眼徐庆有的兴趣都没有。

  正经人是不会理会蚱蜢的,只要别跳到身上。

  同时,也是对这家伙寒了心。

  再不相见,也罢。

  ……

  ……

  隔日,标准科技公司和田中研究所,顺利签订了合同。

  田中隼人获得一颗残缺的头骨,以及一张八亿日元的现金支票。

  标准科技公司得到了ArF光刻胶的技术。

  技术资料厚厚两沓。

  在李建昆昨天的要求之下,日本版和英文版各一份,理由没解释,犯不着。

  咱既给钱,又给头的,提点要求很正常。

  至于他提这个要求的缘由,自然是有的:

  这种专业文件,很难翻译。

  不懂专业知识,顶级的翻译人才都未必顶用。

  他很清楚华电研究院的化工部里,不缺懂英文的技术员,懂日文的一个没有。

  假如弄一份日文资料回去,翻译不出来,只能干瞪眼。

  当天稍晚,在信托银行驻日分行内、李建昆的临时办公室里,冉姿开始以凌乱的顺序,向港城发送英文资料的传真。

  接收人是艾菲。

  两日后,林新甲回到港城,携带这份资料,经罗湖口岸入关,来到特区华电产业园。

  华电研究院大楼内,三楼,化工部。

  负责人侯健勇的办公室。

  房门紧闭。

  侯健勇和副手汪剑平望着风尘仆仆的林新甲,都有些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不知道这位港城华电总公司的老总,过来茶都不喝一杯,火急火燎把他俩召集过来做什么。

  林新甲扫视二人问:“光刻胶的研发仍然没有进展对吧?”

  侯健勇苦笑颔首:“这种材料在国内完全是一片空白,没有任何可供参考的经验,从零开始并不容易。

  “我们目前仅仅通过样品,分析出了G线和I线光刻胶所用到的原材料,算不上有什么成果。

  “知道它使用了什么原材料不算难,但是想搞清楚配比,却难如登天。

  “这需要漫长的时间来实验、试错,或许一千次,或许一万次,或许十万次……”

  汪剑平接过话茬:

  “我们也知道光刻胶的重要性,也知道公司上上下下都很急,没有它,从首都运过来的光刻机,等于是废铁,连开机的意义都没有。

  “但是,科研攻关,急也没有用,还请上面能理解,给我们充足的时间。

  “我们的研究员现在平均每天只睡五个小时,闷头扎在实验室,一定会以最快的速度把它弄出来。”

  “不用这么辛苦了。”林新甲说。

  嗯?

  侯健勇和汪剑平齐齐一怔。

  林新甲从黑色真皮公文包里,取出一只鼓囊囊的黄色档案袋:

  “这是ArF光刻胶的技术资料。”

首节上一节922/1377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