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我的80年代 第971节

  这他倒是想错了,李建昆手上还有二轮、三轮、四轮……调拨计划。而无论哪一轮,他们所和科院半导体所,都是重点考虑对象。

  吴主任咬牙切齿说:“你说要搞什么东西后,我们就知道其中难度。

  “这么跟你讲吧:

  “正常情况下,我们还真没把握能搞出几样。

  “但知道付钱的经手人是你以后。

  “所里人空前的意见一致。

  “豁出半条命也要从你手上多搞些钱……”

  李建昆一下给听乐了。

  还有这种效果?

  行行,往后科院自动化研究所必须得多光顾。

  豁出半条命?

  哪咋够。

  “那、请?”

  “走着!”

  一行人再次上车,李建昆带着冉姿一起。

  轰

  考斯特先奔就近的、已开工的晶圆厂。

  芯片制造的相关设备,经过四代光刻机的事情一闹。

  现在再想搞到,哪怕是一台,比登天还难。

  活儿是很多的。

  搞不到的设备都要造。

  否则别说发展芯片和半导体设备的事业。

  华电产业园内有且仅有一台的那种设备,万一哪天宕机,人家国外制造商可不保修……

  相关制造环节得停摆。

  问题是科院自动化研究所,能饬出多少样,是个问号。

  别说李建昆。

  现在恐怕连他们自己都不晓得。

  唯一的利好因素是:成品设备华电产业园都有,不用从零开始摸索。

  说白了,现阶段只需要仿造。

  这样难度无疑大大降低了。

  他们想赚李建昆的钱。

  这个钱李建昆巴不得他们能赚走。

  赚的越多,意味着他们能造的设备越多。

  怕就怕……

  接下来的一段日子,吴主任领着他带过来的研究员们,夜以继日地趴在各种设备仪器上面研究、分析。

  还时常和首都那边煲电话粥。

  确实挺拼的……

  李建昆也帮不上什么忙,只能吩咐下去,让人搞好后勤,给他补补。

  然后内心期待,静候佳音。

  这日下午,李建昆在办公室处理一摞需要他签名的文件时。

  咚咚咚!!

  一点不客气的敲门声。

  “进?”

  哐当!

  对门式的房门被一股大力推开。

  一个身影风风火火闯进来。

  冉姿抢脚跟在后面,见李建昆看来,苦笑着耸耸肩。

  拦不住。

  让这位吴主任稍等一会儿,说她先通报吧,这位怼道:“咋地,他姓李的还能不见我?”

  啪!

  一份资料砸在红木桌台上。

  “出来了,这四台设备没问题!”吴主任昂着脑瓜说。

  李建昆皱眉:“才四台?”

  吴主任差点没骂人:“只研究五台高精密的大设备,我们现在有把握仿制出四台,叫才?”

  李建昆怔怔问:“你们捣鼓这么久,只研究了五台机器?”

  “你以为那是小孩子的玩具啊,只有几个零件?”

  “……”

  李建昆被怼得说不出话。

  转念一想,脸上浮现出笑容,五中四……如果是这样的命中率,倒是可喜可贺。

  再说,听吴主任的口气,另一台他们只是现在没把握,但假以时日,未必饬不出来。

  让他们再豁出半条命的话……

  “辛苦了辛苦了。”

  李建昆起身想和他握个手,这家伙跳开老远:

  “情况是这个情况,但现在有个问题。”

  “啥?”

  “这些设备的零部件,可不容易制造,那不是说小作坊就能饬出来的,我们所也不干这个,要搞出成品,首先得给我们零部件。

  “再说,你们往后想多生产几台,也得找到零部件供应渠道,这个问题你们要先解决,我们可以出图纸,你们联系工厂造。”

  李建昆下意识点头,这是个合理要求。

  忽然想到什么,他望向吴主任问:“你们应该知道哪些工厂可以造这些零部件啊,说说,省得我们去找,浪费时间。”

  这个求助,吴主任没办法不帮。

  否则影响他们赚钱的速度。

  “有家厂子,你们要是能搞定他们,这几台设备九成以上的零部件都不成问题。

  “不过,别怪我没提醒你,他们管事的人,可有点轴。”

第956章 第一次

  污

  绿皮火车从大连爬行一路。

  不超过五百公里的路程,耗费近十个小时。

  终于抵达沈阳。

  再加上之前从羊城飞大连的航班。

  在这燥热的炎炎夏日,李建昆感觉整个人都不好了,脑子里像装着三斤面粉二两水。

  同行的冉姿比他还不如。

  仿佛随时会栽倒的样子。

  终究是练家子富贵兄弟身体素质过硬些。

  呼!

  四人结伴走下火车,一股凉风也不知从半封闭月台的哪个方向吹来。

  李建昆舒服地眯起眼睛,一身疲乏被拂去大半。

  这才想起来。

  这旮旯是东北。

  通常盛夏的气温只在2030摄氏度之间,堪称避暑胜地。

  突然一下活过来。

  “昆哥!”

  四人还未检票出闸,闸门外已有声音传来,两只胳膊狂摆。

  不多时。

  夕阳的余晖下,一辆黑色伏尔加轿车,挤坐着六人,缓缓驶离机场。

  李建昆靠坐在副驾驶位上,看一眼开车的陈亚军,又透过内后视镜瞥向后排的金彪:

  “让你俩查的事怎么样?”

  “妥了。”陈亚军说。

  金彪抢过话茬:“在铁西区,是家老牌厂子,不难打听。

  “厂里主要管事的人叫邓云友,年近六十,职工都喊他‘老厂长’,威望很高,无人能及……”

  铁西区。

  李建昆默默念叨几遍。

  不算意外。

  其实,吴主任说这家“103精密锻造厂”在沈阳时,他就联想到大名鼎鼎的铁西区。

  这地方有多出名呢?

  如果要在全国选出一个城区,作为我国老工业基地的代表,最合适的莫过于铁西区。

  它一度被人们称之为“东方鲁尔”、“共和国长子”。

  众所周知,沈阳是军工重地。

首节上一节971/1377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