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1999 第335节

  虽然他知道债券市场的风险远小于股票,但十倍的杠杆还是太多了。

  不过想了想他还是忍着没给孙振平打电话。

  他承诺了不干涉对方的投资策略,就是不干涉。

  “左右不过三千万美元,我还赌得起。”徐良心道。

  没再关注白虎基金。

  “凤凰华夏基金的投资标的,筛选出几个了?”徐良问道。

  虽然对冲基金部门的投资方向都是徐良负责,但筛选投资标的是一件很复杂的事。

  首先,权责不清的不要,资不抵债的不要,缺乏主营业务的不要,企业市值超过基金份额太高的也不能要。

  所以需要大量的分析师来解析市场上大大小小的公司,把具备投资可能的筛选出来,提交给管理层做参考。

  “已经筛选了五个项目。

  第一个是‘川省嘉陵电力有限公司’,这是安然公司跟川省联合投资的能源项目,注册资本9.2亿华夏币,投资总额30亿华夏币。

  现在随着安然破产,开始甩卖业务还债,嘉陵电力的股份也在甩卖行列,我们可以趁机把它买下来,相信价格不会太高。”

  徐良看着嘉陵电力的资料,这确实是家好公司。

  不止涉及到电力,还经营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

  但电力、热力和燃气行业,价格都是国家限定的,利润很薄。

  想要获取利润,就必须扩大规模,但在华夏,能源这块,大部分市场早就被五大国有巨头垄断了,除非你几百亿上千亿的往里面砸钱,否则根本竞争不过这些巨头。

  最重要的是有极大的可能,即便你砸了也竞争不过。

  而且有这么多钱,去投资回报率更高的项目不好吗?非要死磕能源干嘛?

  “第二个项目丽珠药业集团。1985年1月份成立到现在十八年,拥有21家全资、控股及合资公司,员工超过四千人,在消化道用药、心脑血管用药、抗感染用药三大领域具备领先优势,资产超过20亿华夏币。”

  徐良结果姜晓阳递过来的资料。

  “公司到是不错。”

  大型医药行业在国内,只要自己不瞎搞,基本不存在赔钱的可能。

  从资料中看,丽珠药业的股权也足够分散。

  收购不难。

  看他有些意动,姜晓阳道:“如果我们决定收购丽珠,那就要抓紧动手,最近太太药业和东盛科技也在收购丽珠的股份,我们去的晚了,估计这家公司就成人家的了。”

  “这还是个香饽饽。”徐良道。

  虽然这么说,但他心里却很犹豫。

  他对医药行业一点都不了解,买过来也不知道该怎么发展,所以虽然有兴趣,但不多。

  “先往后看看。”

  “第三个项目张裕葡萄酒集团,目前正在进行国退民进的股份制改造,我们如果舍得花钱,极大的可能从台烟市政府手里买下它。”姜晓阳道。

第300章 南孚电池

  作为齐鲁省人,他当然知道张裕葡萄酒。

  它算是国内葡萄酒领域的第一品牌了。

  后世小资们,最喜欢用葡萄酒和西餐炫耀自己无聊的品味。

  这是一个不错的投资标的。

  “还有别的吗?”

  姜晓阳点了点头,“南孚电池,目前是国内第一、世界第五大碱性电池生产商,股权分布为南孚电池持股28.5%,由摩根shi丹利和新加坡、荷兰银行持股71.5%。

  投资银行的股份,只要给出最够的资金收购不难,至于南孚电池本身的股权,收购更容易。”

  徐良认同的点了点头。

  南孚电池的事他恰巧了解一些。

  上一世,南孚电池就被大摩他们收购,原本打算把南孚电池弄到美国上市赚取暴利,但国内的法规阻碍,迟迟不能通过。

  最后大摩这些投行没办法,就把南孚卖给了吉列公司,4200万美元的收购价,1亿美元卖出,转手赚了5800万美元。

  南孚就这样从华夏电池生产业的巨头,变成了竞争对手的子公司。

  而且这个竞争对手还是他的手下败将。

  吉列的金霸王电池进入华夏市场十年,却始终无法打开局面,市场份额不到南孚的1/10。

  收购南孚,不仅消灭了最大的竞争对手。

  而且还得到了一家年利润800万美元,拥有300多万个销售点的电池生产企业,更重要的是获得了大半个中国市场。

  本来南孚的优质碱性电池已打入国际市场,此时正是向海外发展的大好时机,可是为了避免和母公司争夺市场份额,南孚只好匆匆鸣金收兵。

  由于不能与金霸王正面冲突,现在南孚有一半的生产能力被闲置着。

  一个本来有大好前途的公司,就这么被废了大半。

  看到南孚的资料后,徐良几乎瞬间决定要买它。

  南孚在细分市场占据了绝对的霸主地位,品牌影响力即便是他重生前也依旧深入人心。

  绝对的好企业。

  虽然已经有了收购目标,徐良还是看了看最后一个标的。

  “苏果超市?”

  “这个可不便宜。”

  因为一号店开始转型B2C的关系,他也看了不少国内零售企业的资料。

  现在的苏果可是拥有近700家门店,雄霸苏省,业务涉及皖、豫和齐鲁三省,全国第十的零售企业。

  想要全资收购,至少要十亿华夏币。

  而且,人家未必会卖。

  徐良对超市的兴趣不大,无它,利润太低了。

  以苏果为例,2001年底,拥有门店670家,其中直营店220家,加盟店450家;实现销售52亿元,其中直营店销售25.4亿元,利润仅有6215万元,加盟店销售27亿元,利润更少,只有4700万元。

  这个利率太低了。

  当然,这也跟苏果扩张太快,贷款太多有关系。

  99年2月才一百家店,到了01年底就变成了670家。

  一年增加200家店,虽然大半都是加盟的便利店,但这个速度也太惊人了。

  所以苏果的负债率很高,如果不是现在国内正好是经济迅速发展,零售业跑马圈地,他们绝对不会发展的这么快。

  看完了五个标的,徐良转头看向姜晓阳。

  “你看好哪个标的?”

  “苏果超市。”

  姜晓阳毫不犹豫。

  “为什么?”

  徐良有些意外。

  “企业并购有两种模式,一种是KKR,挑选那些具有比较强且稳定的现金流产生能力;企业经营管理层在企业经营管理岗位的工作年限较长,经验丰富;具有较大的成本下降、提高经营利润的潜力空间和能力;企业债务比例低。

  另一种是黑石和3G资本这种,专门投资特定的行业,凭借丰富的行业管理经验,扭转企业颓势,并通过不断并购扩张,成为行业霸主,获取规模优势。

  两种模式,我更倾向于第二种。”

  徐良点了点头,这两种模式各有优劣。

  KKR这种模式,基本都是一竿子买卖,而且因为不需要参与企业管理,公司的人也不会太多,行政成本很低。

  KKR管理着几百亿美元的资产池,整个公司也仅有6位一般合伙人和11位专业投资合伙人,加上一个47人的职员班子而已。

  再就是3G和黑石的模式,投资一个或者几个行业。

  当了解清楚一个行业的运作规律,并让它扭亏为盈后,就可以把这些经验运用到下一个并购企业中去。

  然后copy,copy,再copy,直到成为行业的前几名,最好是第一名。

  一家巨型企业上市后的估值,以及赚取到的利润,远超几十家中小企业。

  姜晓阳继续道:“比起其它几个标的,零售行业足够广阔,影响力足够大。而且现在国内零售行业基本属于一盘散沙的状态,还没有一个类似沃尔玛、好市多这种横跨全国的超级零售巨头,这是我们的机会。”

  徐良目露深思,姜晓阳的话没错。

  国内的零售行业虽然有联华和华联这样的强者,但两者都有大量的百货和零售店,只算是地区巨头。

  “……而且,你旗下的一号店不是在做B2C吗?如果能收购苏果,那么也不必投资建设物流中心了。

  凭借苏果的物流配送体系,将极大的助推一号店的发展,范围经济性、规模经济性,都将获得极大提升。”

  听到这里,原本不怎么在意苏果的徐良也有些心动了。

  有上一世的见识,他知道想要做好B2C业务,就必须在物流配送上下功夫。

  京东有京东快递,阿里有菜鸟裹裹。

  而且将来线上线下的融合也是趋势。

  沉吟良久后,徐良按下了心底的冲动。

  “你的想法不错,不过想要实现说的计划,就必须募集大量的资金,国内的金融市场和融资环境,很难给我们提供这么多资金。

  至于国外,零售业并不是一个利润丰厚的行业。”

  他不愿意做线下还有一个原因,线下零售行业在线上的冲击下,利润还会更薄,等到十年后,能有7%就不错了。

  至于说‘一号店’,他原本的计划是只做周边产品分销的线上渠道,只是没想到随着公司发展,扩展到了B2C。

  即便到现在为止,他也没把B2C当做鸿蒙的主营业务。

  而是想着将来把它作为交换京东或者阿里巴巴股权的筹码。

  “以你的投资能力,以后可以赚到更多的钱。”姜晓阳道。

  徐良摇了摇头,“我确实能赚到很多钱,也可以指导汉华赚钱,但不会给汉华投钱,公私分开,这是原则。而且,鸿蒙从来没打算把电子商务作为我们的主营业务。”

  姜晓阳皱眉道:“你打算把一号店卖掉?”

  徐良点了点头,“有这个打算,但现在还不是时候。”

  手里的资金越多,越是需要冷静;公司发展的越好,越是需要谨慎。

  盲目扩张,往往最后会失去重点,忘掉本心,最后跟雅虎一样,迷失在繁多的业务里,功亏一篑。

  所以,他对鸿蒙的规划始终没有变过,核心业务就两个,泛娱乐和互联网搜索。

  将来还会涉及到大数据和云计算,以及手机操作系统。

首节上一节335/1764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