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1999 第620节

  “可是据我所知,海力士的负债高达165亿美元,比它的实际价值高了近一倍。这么高的负债,想要偿还恐怕很难。”

  “确实。但如果不是有这么高的负债,海力士又怎么可能被我收购?”

  小布什点了点头。

  芯片企业的重要性不用多说。

  当年美国为了打压东瀛,对南韩芯片行业扶持多年,才有了现在的局面。

  所以这几天他拿到海力士的资料后,第一个想法就是拒绝。

  虽然苏¥联解体后,对其技术禁运的“巴黎统筹委员会”解散了。

  但1996年7月,以西方国家为主的33个国家在奥地利维也纳签署了《瓦森纳协定》(简称“瓦协”)。

  决定从1996年11月1日起实施新的控制清单和信息交换规则。

  与“巴统”一样,“瓦协”同样包含两份控制清单。

  一份是军民两用商品和技术清单。

  涵盖了先进材料、材料处理、电子器件、计算机、电信与信息安全、传感与激光、导航与航空电子仪器、船舶与海事设备、推进系统等9大类。

  另一份是军品清单,涵盖了各类武器弹药、设备及作战平台等共22类。

  华夏同样在被禁运国家之列。

  海力士的芯片产业,无疑也是‘瓦森纳协定’中规定的,禁止对华夏出口的技术品类。

  这也是徐良,虽然眼馋海力士却一直没有动手的原因。

  没有美国的许可,就算南韩那边想卖,也通不过各国商务部的审查。

  “徐先生,芯片产业是瓦森纳协定中明令禁止的,不能对华夏出口的技术产业,所以你的要求我很为难。”

  “总统先生,瓦森纳协定的内容,禁止最顶尖的电子器件技术出口华夏,但海力士的技术比不过三星、美光等顶尖企业,所以不应该被禁止。

  其次,海力士的发展依赖于阿麦斯、尼康、佳能等公司生产的光刻机,对上下游的产业链极为依赖。”

  徐良的意思很清楚,海力士比较容易控制。

  小布什略作思索后。

  “徐先生,如果你肯加入美国籍的话,我马上答应你的要求。”

  “总统先生,我对美国非常尊重,也钦佩美国为人类发展做出的卓越贡献,但我毕竟是一个商人,追求的是利润。

  美国的商业发展数百年,各行各业早就被各大权贵垄断了,我一个华夏人加入进来,想要取得大成就太难了。

  相反,华夏改革开放不过十年,各行各业都没有形成垄断性的巨头,以我的能力和资本,在华夏更容易取得成功。”徐良道。

  “徐先生不怕将来自己在华夏的资产被没收?”

  “所以,我才打算收购‘海力士’。”

  小布什深邃的眼神审视着面前的男人,可惜对方脸上没有丝毫异样。

  沉吟片刻后。

  “所以,徐先生收购海力士是为了自己将来找一条退路?”

  “有这个想法,但更多的还是看好这个行业。随着电脑的更新换代,性能越来越好,市场也会越来越大,而每一台电脑都需要存储芯片,这是一个正在不断扩大的市场。

  我希望将来可以从中分一杯羹。”

  小布什沉吟片刻后,“徐先生,太平洋1号基金再次募资后准备投到什么地方?”

  徐良愣了一下,很快反应过来。

  小布什心里显然还在犹豫。

  “这次募集的金额比较大,单纯的股市或者债市很难容纳这么多钱。所以,我想分开投资,一半股市,一半债市。

  股市上将以互联网在内的高科技股为主,纳斯达克过去,大浪淘金活下来的互联网公司都有很大的投资价值。

  债市的话,得益于总统先生的今年4月份制定的《美国梦首付款法》,美国房地产将迎来更大的发展,所以我们会投资房地产行业链条上的公司债。”

  说起这个《美国梦首付款法》就不得不提一下之前写过的小布什减免税款的事。

  2001年的美国,正遭受着纳斯达克泡沫崩溃的危机。

  2000.3-2002.9,纳指暴跌75%,由克林顿总统发起的历史上最大的科技投资热潮走向终结。

  那一刻,失望的民意很自然的便转向了拥抱共和党人小布什。

  小布什是老布什总统的儿子,拥有耶鲁和哈佛大学的双学位,做过能源公司的老板,也经营过一支德州棒球队。

  他本人形象健康,经常参加马拉松比赛,又是总统儿子和棒球队老板,活跃在媒体版面上,因此人气很高。

  凭着这份人气,他在1995年当选德州州长,在任内推行了20亿美元的减税,是德州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减税政策,并在1998年以69%的高选票赢得连任。

  2000年,经济危机肆虐之下,他进军全国总统大选,再次打出万试万灵的“减税”口号。

  这份履历和政纲,跟当年老布什和里根的施政方针不能说非常相似,只能说一模一样。

  他的这种既有老布什的高学历+商人经历,又有里根的亲民形象+州长经历,并能成功勾起人们对1980年代美好回忆的政纲,毫无疑问具有强大的杀伤力。

第555章 瓦森纳协定

  因此,即使政治资历尚浅,小布什仍然稳稳的当上了第43任总统。

  美国老百姓们希望,他能重现1980年代那种低税率与自由繁荣的盛况。

  很可惜,八年任内,他创造了一场繁荣,又酝酿了一场新的危机,八年过后,似乎一切都回到了原地。

  小布什上台后,履行了自己的承诺。

  首先是大规模的减税。

  2001-2003年,小布什接连出台减税案,合计减税高达1.35万亿美元,是美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减税之一。

  这些减税政策,降低了几乎所有纳税人的税额,包括针对最低收入阶层的减税、增加研发投入的税收抵免、降低资本利得税、取消股票红利税、削减遗产税,等等。

  减税政策在短期内确实立竿见影。

  2003年开始,GDP增速回到了2%以上,失业率也见顶下降,人人皆大欢喜。

  但问题是,里根时代的减税能创造非凡效果,是因为当时的税率很高,社会负担极重。

  里根上任之初,个人所得税最高70%,公司所得税最高46%,是社会困顿之源,因此减税的威力持久而巨大。

  但小布什时代的形势是不一样的。

  个人所得税最高39%,公司所得税最高34%,本身税率就不高,也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

  因此减税的边际红利很小,三、四年时光就到头了。

  但问题却是长远的,政府的财政赤字迅速恶化,并在接下来的几届总统任内,逐步成为一个严重问题。

  其次,是金融监管的放松。

  早在里根和老布什政府时期,推进金融自由化,就是一项重要的议程。

  比如1982年的《加恩-圣杰曼储蓄机构法》,1987年的《公平竞争银行法》、1989年的《金融机构改革、复兴和实施方案》等,核心议题都是金融机构的松绑。

  这些政策虽然在里根时代也造成了金融监管缺失,投机风气盛行的弊病。

  但整体来看,在那个僵化保守的时代,这些政策对于释放竞争、激活市场,仍然是利大于弊的。

  但现在,本身金融监管就很宽松的时代,小布什再点了“一把火”。

  政府甚至亲自下场,无视游戏规则了。

  小布什认为,要拯救经济,最快捷的方式就是撬动房地产。

  因为地产是百业之母,是钢铁水泥、家具家电、重工业、轻工业、服务业,数百个行业的需求之源。

  刺激房地产,将让美国经济的复苏事半功倍。

  因此他提出了一个“美国梦”,一个“人人有房子住”的宏大梦想。

  但现实问题是:有钱人早都买房了,买不起房的都是穷人。

  穷人储蓄少,收入也不稳定,怎么样才能帮助他们实现“拥有一套房子”的梦想呢?

  小布什冥思苦想后。

  一部热辣滚烫的《美国梦首付款法》出炉了。

  法案明确规定。

  每年为首次购房的低收入家庭提供多达2亿美元的援助,帮助他们支付首付款和贷款手续费。

  间隔一年后,又弄出了一部赤裸裸的《零首付法》。

  大幅降低了购房者的贷款门槛和资产审核要求。

  只要你是美国人,不,只要你是人,你就能贷款买房。

  以为小布什的手段就这些?

  NO。

  为了进一步刺激房市,他还让政府在二级市场上,对两家最大的住房抵押贷款公司房利美和房地美进行长期补贴,并要求他们加大对低收入人群的贷款支持比例。

  字面意思就是。

  不光没房的人要买房,有房的人更要买房。

  只要是人,只要你在美国,你他娘的就要买房。

  没钱?

  零首付。

  有房没钱?

  抵押贷款买房一条龙服务。

  这种情况下,面向低收入人群的次级贷款市场迅速繁荣,刺激了地产需求的扩张。

  2004-2006年,次级贷款连续三年在贷款市场中的占比超过20%,明显高于2002年以前10%左右的水平。

  短期效果也相当瞩目,美国的住房自有率在2006年达到了69%的历史最高水平,各阶层的住房自有率都提高了5-10个百分点以上。

  这时候的老美房市真是烈火烹油,繁花似锦。

  那句话怎么说来着?

  看他起高楼,看他宴宾客,看他楼塌了!

  经过多年作死,美国跑步进入次贷危机。

  这场危机持续了两年多时间,不仅造成了2万亿美元的次级贷款市场崩溃,房利美和房地美被政府接管,五大投行中的三家(雷曼兄弟、贝尔斯登和美林)消失了。

  也深刻的影响到了全球政治经济格局。

  扯得有点远了。

  听徐良要进军房市,小布什脸上便露出了笑容。

  现在他心里冒出一个想法。

首节上一节620/1764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