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古,没想到你现在的都开始关注影视新闻了?”
在看见浦江台这条新闻播报的第一时间,周也明立刻就被里面的采访画面怔住了。
这是目前国内第一部被搬上屏幕的电影幕后制作花絮。
没想到看起来竟特别有趣。
就连身为业内人士的周也明,都瞧的有滋有味。
“不错吧,”最近,古铮铮一直在为这条新闻而得意:
“这事说起来还得多谢小江,他去美影厂采访前,顺便跟我提了一嘴,我赶紧让摄影师扛着机器就过去了。”
“小江?江山。”
“对啊,他今天刚到你们燕京,”古铮铮继续道:“好像又去采访什么正在拍摄的电影了。”
一听这话,周也明赶紧问道:“哪部电影?你干脆直接告诉我江山在哪里得了!”
“我上哪知道去?”古铮铮苦笑了一下。
最近,想把江山调进浦江电视台了的想法,越来越强烈了。
搁下电话后,端起一只白瓷杯的周也明,缓缓踱步到了办公室的窗前:
这个小江,怎么每次来燕京也不知道上电视台来坐一会。
正想着怎么打听到对方的联系方式,忽然办公桌上的电话又响了起来。
“喂,”
“周台长,大门口有位姓江的小伙子要见您,他说是从浦江来的。”
“呵,”周也明忍不住笑了起来:“你让他进来吧。”
几分钟后,一位剔着寸头的青年小伙走进了副台长的办公室。
“周台长,”江山的笑容依然阳光:“我又来打扰您了。”
此时,坐在沙发上的周也明,冲着他招了招手:“茶都给你泡好了。”
“您太客气了。”江山笑呵呵的坐了下来。
“小伙子越来越精神了,”周也明笑着打量了一下江山:“最近都在忙些什么?”
“还是报社那些事,这次上燕京见了两位老师,其中一位您应该认识,广-州画院的那位。”
“噢,想起来了,他也来燕京了?”
“黄老师就住在燕京。”
“原来如此。”
“周台长,”江山不准备再绕圈了:“我这次来还有件事想拜托您。”
周也明就在这等着他呢:“你说。”
“能帮我联系一下燕京电影厂的王好为导演吗?”
“你想采访她?”周也明也在时刻关注燕影厂的动态:“据我了解,她那部电影不怎么样啊。”
上映之前,的确不怎么被看好。
电影立项后,《瞧这一家子》的剧组,居然连一部固定的摄影机都没分着。
每次都得等其它剧组闲下来的时候,才能拿来用一会。
江山没想到周台长还了解这些事:“王导这次拍摄的是一部喜剧电影,我们报社还挺感兴趣的。”
“噢,原来你是这么想的,”周也明缓缓点头:“可以,我就帮你联系一下。”
“那就最好了,”江山感谢道:“其实我也可以自己去采访他们,但就怕别人不搭理我。”
“哈哈哈,”周也明笑着指了指他:“放心吧,有记者上门采访,他们高兴还来不及呢。”
“反正我就赖上您了。”
话音刚落,办公室的门再次被敲响。
一声“请进”之后,一位身穿深灰色衬衣的男同志走了进来。
“周台,咱们剧组这事,什么时候能解决啊?”
江山一看来者直接愣住了,第一时间就站起了身。
此时的周也明,已经笑呵呵的走到了两人的中间:“我来介绍一下,这位是我们台戏剧组的导演王扶林。”
“您好王导,”江山自我介绍道:“我是东方都市报的记者,江山。”
“你好,江记者,”王扶林客气的说了句:“欢迎来咱们燕京电视台做客。”
“谢谢您。”
简短的寒暄之后,王扶林的眉头重新蹙起。
他看着周也明毫不客气的说道:“周台,趁着你这会有空,跟我过去看一眼。”
说完,不由分说拉起周也明就往外走。
江山二话不说,赶紧跟了出去。
下了两层楼后,三人来到了一件约10平方的小房间内。
“这间屋目前就是咱们剧组的道具间了,”
说是道具间,其实就是两张桌椅上搁了几件酸不溜丢的黄色旧军服。
墙边堆着几条道具枪,江山拿起其中一杆,还煞有其事的比划了几下。
一旁的王扶林,苦笑了一下:“瞧见了没,这就是我发动全部关系借来的军服。”
此时,周也明拎起了桌上的一件,左右看了看:“唉,给你们剧组的经费实在不能再加了,你也知道,《有一个青年》拢共才花了几百块钱。”
“他那是现代剧,”王扶林强调道:“电影学院免费提供的演员,拍摄地点就设在自己家里,最关键的是,它一个单本怎么和我的《敌营十八年》连续剧相比。”
“那你让我怎么办?”周也明现在一听见“钱”,就头大。
“怎么也得,”王扶林退而求其次的说道:“也得帮我再借几套像样的国民-党-军服吧。”
随后的道具间里,安静的就差丢针了。
1979年的燕京电视台,刚建立起来的戏剧组条件十分拮据。
台里既没有专业的制作部门,也没有专业的制作班底。
唯一的美工团队只知道如何做新闻。
就更不要提什么道具、服装、摄像、灯光的相关人员了。
《敌营十八年》初建剧组,包括王扶林在内一共只有五个人。
他们四处招兵买马,没有服装部门,就到处去拼凑。
但,很多借来的戏服其实并不合身。
八个匪兵,只有两条军裤。
有裤子穿的站在前排,用身体挡住没有裤子的演员。
男主角张连文是个身材魁梧的大块头,借来的军装太小,裤子还没能借到。
整部戏都把帽子夹在胳膊里,因为太小了根本戴不上。
最后没办法,王扶林只能将主角的全身镜头都改成了半身。
和后世电视剧动辄就几个亿的制作费用相比,当今的剧组经费估计连他们都零花钱都不如。
看着桌上的几件散装军服,江山忽然想到了一个人:“王导,服装的问题,也许我能帮着想想办法。”
第153章 全国最早的影视赞助商
“你?”王扶林疑惑的看着江山。
起初,他并没有太注意眼前这位年轻的记者同志,只是出于礼貌和他招呼了一声。
直到此时听他说出了这句话,才开始认真打量了一眼。
清爽干练,笑容可掬,这一会看向自己的目光清澈透亮。
还没等自己有任何反应,小同志又缓缓说道:“最近上映的电影《保密局的枪声》,您一定看过了吧。”
“这是自然,不但看过,还连续看了好几遍。”一提到《保密局的枪声》,王扶林立刻就来精神了。
周也明随即介绍道:“台里为此还开了一个小型研讨会,专门把这部电影拿出来分析探讨了一番。”
“剧本好,演员也好,”王扶林忍不住夸赞:“虽然是黑白电影,但画质一点不输其它彩色电影。”
王导口中的这些优点,江山当然心知肚明。
但,他最想表达的是:“王导,您注意到电影里的服装了吗?”
“你要是不提,我也正想说呢,”王扶林一脸羡慕的说道:
“看了那么多战争系统电影,就这部电影里的戏服最符合历史原貌,无论是敌军、还是我方地下党,里里外外无一不讲究。”
看着尚不了解实际情况的江山,周也明似乎已猜到了他口中的解决方法。
之前,他替江山牵线采访过《保密局的枪声》的导演常彦。
对这部电影里的戏服来历,相信江山应该也一清二楚。
周也明摇摇头苦笑了一下:“小江啊,我知道你想说什么了,是不是瞧上《保密局的枪声》电影里的戏服了?”
唉,这小子能想到的,他们这些老干部能想不到?
经周台这么一提醒,王导才恍然大悟。
下一秒,他也叹了口气:“小江同志,有所不知,在我们刚敲定剧本的时候,周台第一个联系的就是常彦导演。”
虽然江山想得并不是这办法,但这的确是个最佳方案:“常导怎么说?”
“他倒是想借,可他们单位在电影还没拍摄结束,就已经提前将戏服安排给了另一部电影。”
“可惜了,”江山都在替他们咂嘴。
目前国内的电影类型,也就《保密局的枪声》最贴近《敌营十八年》。
两部剧都是敌后谍战片,也同样会出现大量国军将官的戏服。
这几年,国内各大电影厂拍摄了大量反映抗日及解放战争的电影。
但在这些电影之中,敌军的戏服就没怎么像样过。
既然是敌军,怎么可以穿戴整齐?
从演员到服装,只要是反派必须是一副弱不禁风、松散颓废的样子。
军服也必须破衣烂衫,怎么没有精神样就怎么饬。
不然,长影厂的《保密局的枪声》,也不会把大量的拍摄经费花在制作戏服上了。
1979年,建国30周年期间,上映了20多部抗战题材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