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代:从魔都译制片厂开始 第23节

  浦江服装二厂很好找,二路公交车坐到底就是,江山的脚刚一落地,就看见了江爸江向南。

  “老三,”

  服装二厂大门边上,有一家服装门市部,江爸正独自一人坐在长条凳上抽烟。

  “爸,”江山这一会除了牙白点,其余地方几乎没有幸存者。

  江爸眉头一皱,看着小儿子乐呵呵的样子,问道:“你这是上哪了?掉烟囱里了?”

  江山三步并两步跑到江爸面前,江爸一脸嫌弃的向后让了一步。

  “爸,我刚刚去出版社领稿费了,216块。”

  江爸眼睛一亮:“三打白骨精?”

  “对,”江山忙点头:“三打白骨精。”

  “哎呀,”江爸乐的狠狠的拍了拍江山的一身灰,就像儿子刚从战场凯旋归来一样:

  “没想到啊,这小妖精还真值钱。”

  “可不,”江山拍了拍裤兜:“刚刚出版社的主编,又跟我约了两本小人书。”

  江爸越听越喜:“这次又是哪路妖精?”

  江向南做梦也没料到,自己有朝一日会如此稀罕妖精。

  江山搂着老爸的肩膀:“《七擒孟获》和《赤壁大战》。”

  江爸眉一挑:“改三国了?这个好,等书出来我就去买两本。”

  今后只要是儿子画的书,他都得买回来。

  江爸这会心情美上了天,但一看到儿子身上哪哪都是灰,还是忍不住疑惑道:“你说这文艺出版社,好歹也是文化单位,怎么弄的跟水泥厂似的。”

  “我今天帮他们收拾仓库了,”江山差点忘了这茬:“爸,一会吃过饭,把自行车借我骑一会,我在仓库找了些好东西。”

  “尽管拿去骑,”江爸说话就把车钥匙摸了出来:“老江家的财政缺口都给填上了,骑个车算啥,要我去帮忙吗?”

  “要,”江山搂着老爸的肩,走进了服装门市部:“但现在先改善一下门面,我们胡厂长说了,让准备两身衣服出国时穿。”

  “你还要出国?”江爸顿时向后仰着头看着老三。

  “我没回家提过?”江山也糊涂了:“陪电视台的台长去曰本,给他当几天翻译。”

  “哎呀呀,出息了,”前脚刚迈进门市部的江向南,立刻直了直腰杆:

  “难怪你妈总说最精的不是老大,而是你,还是女人的眼睛毒啊。”

  江山笑而不语,印象中打出生开始,无论自己做什么,江妈总是会站在自己这一头。

  只可惜前主是个二百五,辜负了这么好的妈,幸好给自己接住了。

  “那个小赵啊,”江向南对柜台里的营业员招呼着:“给我家小儿子拿件白衬衫试试,的确凉的。”

  江爸知道江山一直想要件白衬衫,他压低了声音对江山说道:“老三,今天的衣服钱你先垫上,回头我让你妈拿给你。”

  在自己的地头,江爸绝对不会让孩子掏钱。

  “爸,我有钱。”

  “你有是你的,自己攒起来。”

  “爸,除了那两百块,出版社还给了我70块的生活费。”

  江爸一听这话,立刻指着一件天蓝色的的确良衬衫:“小赵,那件也给拿一件,照我的尺码拿。”

  江山笑了,接下来父子两人就跟的确良干上了。

  反正这面料不要布票,除了不缺衣服的老大,家里老老小小人人有份。

  江山自己买了两件,的确凉衬衫虽不要布票,但卖的也挺贵的,男式的五块八,女式的六块。

  就江小白那么小的尺寸也有现成的,三块六毛钱,江爸拦都拦不住。

  “一共花了多少?”江爸这会肝都悔疼了:“晚上回去你妈肯定要骂了。”

  “40多,”江山笑着安慰老爸:“没事,等过阵子去曰本,我再给你带一件高仓健的风衣。”

  “高仓健是谁?”

  “下个星期你就知道了,”江山拎着一摞衬衫盒子:“爸,领我去你们仓库吧。”

  “走,这就去,差点把正事忘了。”

  其实江山今天和江爸约在厂门口见面,为的就是去四车间的仓库看看喇叭裤。”

  印象中1978年时,上海有一家服装厂生产了三万条喇叭裤,正准备上市时,被厂里书记一顿批评,送进了仓库。

  直到几年后清理库存时,才想起还有这么一茬事,可那时已经错过了喇叭裤的黄金期。

  只好以每条几块钱的价格,亏本处理掉了。

  令江山没想到的是,这三万条喇叭裤原来就是自己老爸车间的产品。

  1978年,作为曾经的国家支柱行业,棉纺厂、服装厂……由于职工的不断扩招以及生产任务的不断加码,产品积压的现象时有发生。

  资料虽显示从1980年开始,才陆续有纺织企业启用“不收布票”的促销政策。

  但事实上棉制品积压的现象早在70年代末期,就已经十分严重了。

  当江向南领着儿子江山走进四车间的仓库时,江山虽有准备,但还是被三万条喇叭裤的壮观景象,怔住了。

  一列一列走过去,江山发现仓库里这批喇叭裤,并不是80年代初期流行的牛仔面料。

  就是普通的化纤布,颜色有白、灰、藏青三色,其中以白色居多。

  “年前的时候,厂里新来了几个设计师,”江爸在一旁解释道:“第一件设计就是这败家玩意。”

  现在,江爸只要一看见仓库里小山似的一堆裤子,就愁的……饭还是能吃下去的。

  此时,江山越看眼睛越亮,特别是在他发现白色的喇叭裤数量巨大的时候。

  “还别说,你们厂这几位设计师的眼光,还真能与国际接轨。”

  看来平时没少接触国外的时装杂志。

第31章 卖一条裤子提一元奖金

  江山这段时间在译制厂没少看电影《追捕》。

  他之所以会跟江爸再三保证,喇叭裤一定会卖掉,也正是因为这部电影。

  《追捕》开篇就是一段70年代东京上空的繁华景象。

  摩天大楼直插云霄,新宿人潮攒动,穿衣搭配闻所未闻。

  这样的景象哪怕是当时的港台,都难以望其项背。

  怎么看怎么有种另一个平行宇宙的科幻感。

  片中男女主角眼花缭乱的时髦穿搭、DF照相机、兔女/郎、吃一颗就会对他人言听计从的A×药片,更是给国人打开了一扇看向花花世界的窗户。

  当时超过1亿民众年收入不超过40元,大片农村不通公路、电话、水电……

  而《追捕》的上映,立刻告诉大家,什么叫现代化,及为什么要实现现代化。

  高仓健饰演的男主角杜丘,用飞行员墨镜和卡其色单排扣风衣穿法,影响了一代人的时尚审美。

  直到现在仍有人习惯把衣服的领子立起来。

  而片中的富家千金真由美,出场就是一条白色的喇叭裤。

  这款上面紧下面松的裤子,把大银幕上的真由美衬托的婀娜多姿。

  从出场到闭幕,牢牢锁死了观众的双眼,男女通杀。

  可以说,80年代前后喇叭裤流行,就是由《追捕》引发而来的。

  在这把火烧起来没多久,同样来自曰本的《望乡》也在几天后上映了。

  影片中的女记者栗原小卷,把喇叭裤的穿搭再次推向了高潮。

  浦江是哪里?时尚之都,也是喇叭裤最先火起来的几个城市之一。

  “真没问题?”江爸还是觉得有点扯:“那什么电影真能帮我们卖裤子?”

  江山现在担心的不是卖不卖掉的问题:“爸,厂里真说了,卖一条裤子提一元奖金?”

  “那还能有假,四车间虽小,但也有24位工人,”江爸很肯定的说:

  “厂长亲自开的口,说卖多少裤子,就把提的钱给四车间分作奖金。”

  “你这两天,找时间再跟他咬死这事,最好找人多的时候,人越多越好。”

  江山又叮嘱了一遍,目前国内还没有施行个人承包制,或者说还没有公开施行。

  私人经商更是连想都不要想,但如果把利润转化为奖金,江山觉得还是说的过去的。

  毕竟三万条裤子,即使是一小杯羹,也足以醉人。

  之后,江山在江爸的陪同下,在浦江服装二厂逛了一大圈。

  那个时代的国营厂大的离奇,衣食住行足不出厂就能完成,食堂、澡堂、广播站、幼儿园……

  按江爸的口气:除了没有火葬场,该有的都有了。

  路过“小红花幼儿园”时,江山走进去把江小鱼接了出来。

  祖孙三人一道溜达着,江向南忍不住感慨:“打明天起,小白也要来我们厂上幼儿园了。”

  “好事啊,”江山觉得幼儿园肯定比家里能学到东西:“还是把孩子交给组织放心。”

  “也是,”江爸点点头:“一会回去的路上,再买张小座椅绑后座上。”

  浦江服装二厂距离市区有些距离,之后三个人兵分两样交通工具,在美术出版社门口集合。

  当捆着五箱资料的二八大杠推进大杂院时,天都已经黑透了。

  前一秒还冷清的江家,立刻被一阵阵哄笑声填满。

  今天是人人都有新衣服的日子,除了一旁嘀嘀咕咕的老大江海。

  “老三你不地道啊,”江海半开玩笑的说:“人人都有,唯独忘了你大哥。”

  “没忘,”江山自己也换上了新衬衫:“是爸拦着不让给买。”

  说完,他看了江爸一眼。

  江爸立刻心领神会:“是我拦着的,家里几个爷们就属你衣服像点样。”

  “那也已经穿了两三年了,”江海摸了摸江山身上的浅蓝色衬衫:“我看这颜色不错,不如……”

  说完,上手就准备扒。

  谁料江小鱼和江小白一块笑嘻嘻的帮三叔拦着,几个人笑成一团,晚饭都顾不上吃了。

  小院里,坐在台灯下的李若诚向窗外看了看,也不知不觉笑了起来。

  一旁正在织毛衣的老伴李怀英趁机问道:“刚刚小江说明天有事找你帮忙,你说会是什么事?”

  李若诚呵笑了一下:“能有什么事,你没看那小册佬今天驮了那么多书回来,肯定是向我借地方放呗。”

首节上一节23/456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