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1958,打造世纪豪门 第475节

  而英资洋行之中,和黄属于能力很强的新秀,也更方便的抢夺传统英资的贸易生意,特别是海外进口这条线,利益特别大,动辄上亿港元,比如香港内部很多工厂需要的机械设备、生产物料、房屋装修所要用的各种家具、家电、玻璃、地砖等等;

  这些东西虽然部分也能在香港生产,可大部分香港有钱人还是喜欢国外品牌,甚至衣服窗帘也有人指定要海外品牌,这自然就是巨大的商机,和黄正是在祁德尊的努力下,在这个领域吃下一大块肉,连长兴贸易都做不到这一点。

  所以如果内地需要从海外进口一些闲散的设备物资等等,和黄还是很有机会参与进去的。

  祁德尊笑道:“哈哈,话虽如此,但华润那边对与我的合作也很谨慎,这就很浪费时间了,所以我希望杨生也能参与进去,如果你这边不想参与,那可否做个担保,费用方面我绝对按照市场规矩来;

  只要有充分信任的中间人作为担保,那不管是我这边还是华润就都能放心的合作,那效率可以提高十倍不止。”

  虽然两家都是大公司,可公司之间的合作,互相埋坑也是正常的,想要充分信任,这就需要很长时间的合作,那才可以有。

  “担保的话,可以是可以,但你这边得按照内地的需求,你想赚钱可以,但不要坑对方。”杨文东想了想说道:“按照我的估计,内地方面对于海外设备的需求,也是长期的,你要是想长期做生意,就不能耍什么歪主意。”

  和黄擅长一些机械设备的进口,本身对这方面也比较懂,而内地如今刚刚与海外关系走好,国内基础工业匮乏,也正好需要大量设备;

  类似一些大型钢铁、化纤、石油、化肥生产线,肯定是国内高层与海外大公司甚至国家层次单独协商,这种事香港的贸易公司是不配参与的,但很多省级、市级、地方性的国企,如果需要一些小型设备,比如几万美元、几千美元级别的,那就只能通过香港这条唯一东西方沟通桥梁了;

  虽然历史上没有描述,但按照杨文东的估计,香港的贸易公司或者海外的终端设备公司应该坑了不少次内地企业,这是资本的特性,能够考虑长期的企业家其实是非常少的,大部分都是只看短期;

  如同80年代的克莱斯勒汽车公司,明明进入国内比大众还要早,结果只顾短期利益,然后把自己在内地市场的机会给玩死了,要不然哪有大众在国内未来的超然地位。

  如果能够让和黄真心实意的与内地需求性企业做生意,不说特意照顾或者优待,只要不坑人,那也就行了,这个帮助就已经很大了,且对于和黄来说,这样的长期生意也会有更高的生意,特别是按照计划,和黄如果被自己收购了,这个关系线对自己也可能会有帮助。

  祁德尊连忙答应道:“杨生放心,咱们也算是认识多年了,也合作了多次,我这次也是想为和黄的贸易公司,寻找一个长期的合作伙伴,只不过信任这东西时间成本太高,所以需要一个中间人,本来找霍营东霍生是最合适的,但考虑到一些原因,所以就算了。”

  “行,这方面我还是信任你的。”杨文东点点头道:“那有机会我会约见华润的负责人,到时候咱们一起吃个饭,然后促进一下你们之间的信任。”

  祁德尊很狂妄,很多时候连汇丰大班的面子都不给,甚至对于杨文东,都有了一点傲气;

  可人家的确是有实力的,年轻的时候打过日本鬼子,甚至还因为懂得火炮,而在内地参加过当地的炮兵指挥,光是这一点,杨文东就给足他三分面子了。

  后来退役进入会德丰,虽然用了一点不光彩的手段收购走了和记贸易公司并独立,但这也是一种能力;再之后就是凭借着自己能力,让和记从一家中小型贸易公司,发展成香港四大洋行之一,即使没有杨文东的历史上,他也是同样的优秀。

  这样的人,眼光实力都是非常优秀的,至少在生意层面,一般不会为了短期利益,坑可以合作的长期伙伴;当然,这不是说不贪心,而是为了更贪心,反而会收敛自己内心的短期欲望。

  祁德尊听到杨文东的承诺,立刻笑道:“那就好,多谢杨生了,只要这件事成功了,那以后,在担保费方面,我绝对不会少的。”

  很多生意都是需要担保人的,这也是很多香港公司做生意的根基,从贸易到银行借贷,都是如此;

  “好,按照市场规则来就行了。”杨文东虽然不在意这点钱,但也不会白做事,该收的还是应该收的,随即进入下一个话题,道:“祁德尊,港灯的股票你收购的怎么样了?准备什么时候动手?”

  PS:求月票。

第643章 【居者有其屋】计划

  祁德尊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反问道:“杨生,不知道你问这件事,是为何?”

  “我也是和黄的股东,这样的大事,我自然也想知道一些进展。”杨文东笑着解释道:“我不需要知道的很详细,一个大概情况就行了。”

  香港社会的默认规则,即使是股东甚至是董事,一般也不会过于干涉董事会主席的一些商业行为,除非是特别反对,否则只要赞同,那一般就会授权;或者因为一些事情引发争议,那才可能干涉。

  祁德尊想了想说道:“目前我这边通过各种手段,大约收购子13%的港灯股份,我的目标是20%左右,就公布这件事,大概还要等几个月吧,也有可能更快,因为我现在正在与海外的几个股东商量,如果他们愿意出售手中股票,那就很快了。”

  “你这进度的确很快。”杨文东点点头,道:“不过香港商界很快会发生一件大事,你这边,我建议即使收购到了20%,暂时也不要发起收购。”

  英资对英资下手,与华资对英资下手,难度是完全不一样的,不仅仅是ZZ层面,商业层面都要好很多;

  祁德尊可以光明正大的联系一些港灯的英资股东,直接表明自己想要收购部分股票,一般也没什么大问题,都是英国人,也好商量,英国资本对这也不是很敏感;

  但如果是杨文东这样做,人家就可能会怀疑了,这也是为什么杨文东支持祁德尊收购港灯的原因,等和黄成功了,自己如果再接手和黄,那事情就简单多了,免的自己还要在香港发动一次收购战,费心费力。

  “什么样的事情?”祁德尊顿时好奇起来。

  杨文东道:“这件事我暂时不能告诉你,只能说是涉及怡和,怡和集团很快会在香港市场进行一次大动作的投资,会引起全港市场的波动,你如果同期甚至更早发起对港灯的收购,恐怕会有反效果;

  所以你只需要再等等,然后再慢慢收购港灯的股票,那等怡和的事情结束了,对你也是一件好事,至少可以省一点资金。”

  如今香港股市的并购因为杨文东的存在,必然跟原先历史完全不一样了,所以现在他也不考虑什么“尽量保证历史”了。

  一切,按照正常的商业原则就行了,甚至股灾什么时候爆发,他也不在意,反正他知道会有这件事,但什么时候会出现,就完全不确定了;

  至于自己的收购战,那该怎么样就怎么样,到了合适时机就下手,股灾的出现顶多也就影响投入资金的多少,对于长兴集团来说,获得九龙仓、甚至获得未来有机会收购置地的机会,才是战略上最需要重视的。

  “怡和?”祁德尊眉头微皱,道:“杨生,我这边的行动,时间太久了,港灯管理层也可能会发现的,虽然他们没有大股东,但如果真曝光了,也一样会对我造成损失。”

  “放心,不会很久的。”杨文东说道:“当然,我也只是对你进行建议,你要是不听,随你,我不强求,和黄毕竟还是你说的算。”

  对于自己投资的公司,他一般也不会强势的去干涉的,哪怕是和黄;

  因为这种事,只要做了一件,就可能影响其他被他投资的多家公司,甚至未来自己投资某些公司,也会受到影响;

  他需要保证,自己在任何投资上,都是一个“不夺权”的存在,甚至未来吞并和黄,也需要在和黄接近破产的时候,这样才能够避免其他被投资者担心自己的公司被长兴集团这个巨头给吞并。

  祁德尊思考片刻道:“那行,我考虑一下,反正最近两三个月,我是不会有什么动静的。”

  “行。”杨文东点点头,连他这边针对九龙仓的计划也因为怡和对牛奶国家的下手而暂停了,一切都是为了保证让怡和放心的下手。

  短期内祁德尊那边应该没什么问题,不过怡和那边什么时候下手,杨文东也不知道,但应该会很快的,因为早年杨文东也对这件事有所准备,所以在收购九龙仓股票的同时,也收购了十几个点的牛奶国际股票,这必然导致怡和想先收购足够的股票,难度会很高,如此一来,就只能提前下手了。

  接下来,只需要等待即可。

  3月中旬,一切都正常发展,17日这一天中午,杨文东刚刚吃完午饭,准备休息片刻,却见助理阿英走了过来,道:“杨生,港督府那边刚刚来了电话,麦理浩总督想要最近约您去一趟港督府喝茶。”

  “麦理浩约我?”杨文东心中有些惊讶,思考一会后,也没想到是为了什么事情,随即便道:“那行,你回复一下,这几天我都可以,以港督先生的时间方便为准就行了。”

  麦理浩来香港执政已经几个月了,但基本上没有与杨文东有过接触,偶尔的几次也是在公开场合;单独约见会面,这还是第一次;

  面对这位在原先历史上被称为香港第一港督的麦理浩,杨文东也自然要给足面子,毕竟如今自己还在人家的管辖之下,且即使麦理浩的目的是为了英国,但他的一些所为,对香港社会的确有很大的益处;

  比如廉政公署,虽然这玩意存在的目的是英国为了压制华人在一些方面的权利、以及为了将香港真正建设好,但从长久来看,廉政公署对于香港还是有正向意义的。

  阿英答应道:“好的,我这就去。”

  第三天,杨文东也是难得的很正式的穿了一身西装正装,乘坐着沃尔沃车队,进入了港督府;

  这是专门为了进入香港政界地盘而准备的车队,毕竟太豪华的车子进入香港政府部门不太好,也更容易引起很多媒体记者的注意,所以特意换了一个牌子;

  而二线豪华品牌之中,沃尔沃是杨文东特意选择的,毕竟这家汽车公司主打安全,连三点式安全带都是它们发明并且免费对全球公布,也因此拯救了无数条性命,所以他还是很有好感的,且最重要的就是安全。

  在港督府助理的安排下,杨文东很快便见到才50岁出头的麦理浩,对于一个掌握大权的港督来说,这个年龄还不算很大。

  “港督先生,您好。”杨文东非常礼貌的握手说道。

  麦理浩也是同样面带笑容,伸手握手道:“杨生,你好,其实我早就应该与你会面了,只不过我刚来香港,对于很多事情都不了解,也想着等清楚一些,再商讨一些事情,可能会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问题。”

  “港督先生客气了,我这边随时可以配合港督先生的要求。”杨文东笑了笑说道。

  之前的多名港督,基本上都是出身香港政界,比如戴麟趾,在之前柏立基当总督的时候,他就是布政使,对于香港的熟悉程度非常高,香港这边政商情况也是一清二楚。

  而麦理浩则是从其他地方调过来的,别说对香港的了解,就是语言都不熟悉,很多时候还得通过翻译,做一些工作;

  这种情况下,想要下达一些行政命令,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很有风险的,因为不了解,就极有可能犯错,所以最初的半年,香港的很多执政政策,也都是继续使用前任港督戴麟趾的政策,甚至很多官员都没有改动,就是因为麦理浩的不熟悉;

  不过如今估计也差不多了,以麦理浩的能力,这几个月的时间,应该对香港有了一些了解了。

  麦理浩笑道:“好,我也非常希望,我的政策,能够在香港获得政商两界的支持。”

  “我也希望能够配合好您的政策,只要对香港社会有好处就行。”杨文东笑了笑,这句话故意有一个漏洞,毕竟哪怕是官面话,他也不能把话说死。

  麦理浩接着说道:“杨生,贵公司如今在香港,有着大量的工厂,提供了大量就业,这一点,我希望未来能够继续,保证普通人的基本生活;

  只是,最近我观察到,香港的房价涨幅太快了,太多普通人,也根本买不起房子,甚至都租不起房子,传媒对于这方面的报道也有很多;

  杨生,你身为香港最成功的商人,不知道对于这件事,有什么看法?”

  “港督先生,这种社会问题,因素很多,并非我能够解决的。”杨文东也大概明白麦理浩的目的了:“房价的进展,本质上是整个社会资金流动的走向,就算是我,对此也是无能为力。”

  随着内地与西方建交的开始,大量国际资金进入香港,而这些这些资金要么进入股市要么进入房市,不可能进入工业,任何国家、任何时间都不会发生这种事;

  股市涨了大家都欢喜,没有股票的人也没损失,但房价涨的太狠,有房子的固然开心,可没房子或者准备买房子的就痛苦了,这也是社会的巨大矛盾之一,前世的内地也有这种情况。

  麦理浩点点头道:“我知道,从商人的角度来说,的确左右不了这件事,但身为政府,我也希望我的子民能够都有居住的地方;

  所以我准备推出一个大型公共基建计划,叫做【居者有其屋】,未来十年内,在香港建设足够百万穷人居住的房屋,杨生,你觉得这个计划怎么样?”

  “居者有其屋?十年建屋计划?”杨文东心中立刻想到了这两个词;

  这是香港历史上多任港督乃至以后特首都曾经提出的计划,可谓雄心勃勃,只是最终的结果就没那么理想了。

  PS:求月票

第644章 保障房政策的博弈

  任何一个后世的人,都知道香港的房价,那是离谱的贵,甚至很多时候要超过东京、纽约等等国际顶级大都市;

  然而不管是纽约、东京或者未来内地的北上广等城市,这些地方的房价固然昂贵,可当地人还是有选择可以居住在其他地方的,又或者这些城市的偏僻位置,价格也能算的上是能够接受的;

  但香港不一样,这是一个城市,这里的市民,只能选择居住在这里,而公共交通方面又不是很好,比如最基本的地铁票,其他地方的地铁都是亏钱的,政府补贴民生,可香港的地铁公司却自负盈亏,纵然主要是靠着地产,但票价方面仍然比其他城市要贵很多。

  所以前世互联网上,只要搜一下互联网上“香港笼屋”四个字,便可以发现一些让人瞠目结舌的居住环境,足以让内地人对香港的一些好感顿时全部消失,夸张点来说,监狱都比这些“笼屋”的环境要好多了。

  当然,从发展的角度来看,这些“笼屋”肯定比50年代杨文东刚刚穿越时候的“寮屋”要强一点,但当时是整个社会贫穷,属于正常的经济现象,而香港的“笼屋”却属于被资本垄断控制之后,普通人的悲剧。

  不过,香港的底层社会居住环境发展成这样,也不是一朝一夕的,而是随着地产市场的几十年暴涨,逐步转化出来的,这个过程之中,历任港督与港府也曾经想过逆转这些事情,而这第一位,就是麦理浩;

  只是,这里面涉及到整个香港的地产富豪群体、物业持有者群体甚至海外资本家,可以说,推动这件事,就是与大半个香港社会财富持有者为敌,因此自然困难重重。

  从70年代到90年代,多位港督为此或多或少的付出一些努力,但收效甚微,原先历史上的地产巅峰时期,90年代港府连同汇丰想要打压香港房价,结果以四大家族为首的地产财团,联合海外银行财团对抗,最终也只是不了了之;后来第一任特首曾经推出八万五建设计划,但也没有成功。

  眼下也不是思考的时候,杨文东快速回道:“港督先生,您想推动这个方案,的确有利于香港的普通百姓,我自然赞同。”

  其实就算他参与进去,站在港府这一边,也是很难成功的,这等于跟所有资本对抗,这一点与工业是完全不一样的;

  工业行业就是纯粹的竞争,你强我弱或者你弱我强,永远存在着竞争,是可以拉一方打一方的;可地产市场不一样,这个行业一荣俱荣,当所有资本看好的时候,所有资本都能获利,他们会团结起来对抗一切不利因素。

  没人能够对抗这种大势,即使是政府也不行,甚至政府内部,也会因为拍卖地皮的好处,而被拉下水,这就是地产行业的特性,看起来能够给所有人带来巨大的财富,哪怕是纸面的。

  唯独碰到经济危机,比如整个市场的消费潜力耗尽了、或者新生人口断崖了等等;

  可一个国家会出现这种情况,香港却很难,因为作为东西方交接的桥梁,它能够获得大量国际资本,甚至还有未来的内地资本,这也是为什么未来香港房价能够上天的根本原因。

  麦理浩也听出杨文东的意思,便笑道:“杨生,香港地产行业之中,你也算是比较成功的,而我在商业方面也没什么经验,所以我想询问一下,如果港府想修建保障房,该如何做?”

  “我觉得可以从两个方面考虑这个问题。”杨文东想了想,还是准备说出自己的一点看法;

  无论如何,麦理浩的初衷是好的,这件事对于很多最底层的香港人或者内地迁移来的人,是有益的;

  或许这件事最终不会完全成功,可只成功了1%与成功了10%,也是不一样的,几个点的差距,就可能影响数千乃至数万人;

  而对他来说,他也不准备参与这件事,只是提供一点后世互联网方面激烈的经验,对于自己也没什么损失。

  麦理浩道:“请讲。”

  杨文东道:“第一,做任何事情都不能过于理想化,要考虑现实问题,港府大规模建这些保障房,必然会影响现有英资、华资地产巨商的利益,甚至一些香港议员、官员或者一些本土非政商的利益;

  任何改革,都不能强硬,而是需要兼顾所有人,所以港府的保障房,最开始公布的时候不要激进,而是先说建少数,避免市场剧烈反应;

  另外所建的保障房,无论是对外宣传还是真的实行,都针对那些非常穷困的人,比如残疾人家庭、重病家庭、孤寡老人、曾经参加过抗战的老人,这些人基本上本身也没有购房能力,对于现有的地产市场,也几乎没什么影响。”

  “杨生,你这个建议很不错,避免任何没必要的冲突。”麦理浩点点头说道。

  杨文东又道:“过奖了,其实港府即使真的建保障房,哪怕预算充足,也是需要一步一步来的,这第一步建起来的保障房,本身就应该先照顾这些最困难的群体,也能够体现港府的政策是为了百姓群体,这样对大家都好。

  至于以后,保障房会进一步扩张到其他群体,那以后再说,现在不要激起矛盾,至少先将这些困难群体的房子安心建好再说。

  而不是先大规模公开影响市场、导致社会矛盾冲突,并且也会引起数量庞大的普通人群体来抢夺这些保障房资源,这样做只能说百害而无一利。”

  以港府与麦理浩的能力,即使诸多财团反对,他们多多少少也是能够建一些保障房的,只是这些保障房,真的是让无数普通人抢破头,甚至很多人付出巨大代价还没有成功,等了多少年也等不到,平白经历了巨大的失望;

  与其如此,还不如先在最早期设定无法规避的限制,比如残疾人、曾经参与抗战的老人、有重大疾病的、孤儿寡母等等,这些条件一旦设置,那新建的保障房能够申请的人数也就不多,至少可以满足一部分,而其他正常人群体,也避免了争夺的心思,不会在心情上期待太高而导致以后的大起大落。

首节上一节475/567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