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4章 暴利的股票投资
“嗯,这个的确不能出错。”杨文东点点头,看着实验室角落处的一台硬币投放机测试设备;
那边的硬币在不断的循环通过一个轨道口,轨道口有一个接触点,硬币通过就会激发后面的传感器;而如果硬币过小或者过大,也会被前方的轨道识别出来。
王志群望着老板所看的方向,笑说道:“那是东盛特意给我们制作的自动式检测设备,一天便可以测试几十万次,比人工强多了。”
“嗯,东盛这些年的确很有成绩。”杨文东笑说道。
原先历史上不存在的一家设备制造业巨头,如今在杨文东的影响下,已经在香港非常有名气了,长兴集团内部的很多非标设备,都是请东盛做的,同时自己也入股了这家公司,同时它也上市了。
王志群又道:“东盛之前的市值,在股市最高峰的时候也破亿了,不过如今因为股灾也跌的厉害,但他们的林生现在还趁机大举借债,囤积地皮,我估计,是想着以后进军地产市场了。”
“正常,东盛能有今天的水平,林怀伦也是个聪明人,自然能够看出地产市场才是未来,连我们也都参与了。”杨文东笑了笑说道。
东盛的崛起有一半功劳是靠着长兴实业,早期杨文东是依赖它的,但后来东盛能够一直靠着长兴集团,成为其各类设备的第一供应商,无论是技术还是做人做事方面,都是不差的;
再加上之前几年,香港地产市场的利润完全是吊打整个制造业,也只有长兴集团才算特殊,多家制造业巨头自然也想着进军地产市场,再说也不是二选一,本身的制造业,他们也还是会继续做的。
王志群道:“对,要不是这一次经济危机,我估计很多做电子行业的同行,也都去炒股炒房了。”
别说其他人,要不是杨文东这个老板严格限制各个子公司只能做自己领域的业务,那他们估计也会去了,实在是之前的地产回报太让人心动了。
杨文东笑道:“随他们了,不过地产市场与股市,也不是什么人都能驾驭的,短期内这些人不可能放弃自己本身擅长的领域的,最多多个业务,不影响我们就行了。”
其实年龄大的人,都是有习惯性依赖的,比如前世内地的很多老人,有的时候被年轻人批成没苦硬吃;
但却不知道,很多时候,他们的习惯已经养成,要让他们改变,那太难了,本身老年人在学习上,也不太行了。
房地产与股市行业再赚钱,也只能吸引一些小年轻去参与,一些年龄大的,一般还是不太敢的,至少不敢梭哈,也不会离开原有的舒适区域的,制造业或许比不过房地产与股市,但至少在未来十几年还是能够赚到不少的。
至于十几年后,内地早就改开了,他也会在最早时间内,在国内培养相关供应商,可以是港资过去的工厂,也可以是本土的国企,这也将会是自己集团制造业完美的衔接了。
时间很快就到了1974年初,在华润公司的支持之下,香港的燃油供应,基本上恢复了正常,不过价格么,自然还是与国际接轨的;
对于很多人来说,油价大涨,固然带来了很高的成本,但至少现在有油了,整个社会的运转也恢复了,有能力开工的工厂,不用担心运输问题;
而受到石油危机影响的其他一些工厂,则得到了恒生银行或者长兴集团的部分支持,使得至少可以先维持下来;
但石油危机不结束,那就得一直耗着,没人知道这场席卷全球的危机什么时候会停下来,甚至即使停下来了,经济也不会立刻触底反弹,不知道多少人,都在焦虑着;
知晓一切的杨文东自然不急,再过两个多月也就结束了,后续影响那也是避免不了的,且在危机之中,也会有着巨大的机遇,对于先知者来说,很多时候,经济危机时间段的利益比经济高速上涨时期的还要多;
香港这边,长兴地产与长兴金融集团也都是在寻找机会,收购优质物业与股票,不过以长兴集团的规模,目标也都是大型的,小价值的一般也看不上了,从长远来看,最合适的目标还是那些英资巨头公司,收购一家就能获得其百年的成果,不知道能够节省多少精力,要知道,很多资源,并非有钱就能买到的,都被这些英资巨头掌控在手中;
不过即使是对英资下手,也需要看准时机,在九龙仓被收购之后,各家英资公司都开始反向调查自己的股票,但杨文东之前也没对他们下过手,自然查不出什么,其实也并非什么英资,杨文东都看得上的。
短期内,香港这边不会有什么非常大的进展,但在海外,就不一样了,前几年在海外的一些布局,也让美国方面的收益大涨;
6号,杨文东乘坐自己的私人飞机,前往了纽约市;
飞机上还顺带着30多台《speed race》的街机,本身这些也是准备通过空运送到美国先内测一下,就顺便搭上了老板的私人飞机了;
来到美国之后,杨文东立刻叫来了林尤,询问道:“我们购买的油田类企业,股价涨了多少?”
没有期货的时代,杨文东也没办法通过期货来在石油危机之中获得最大利益化,所以只能两方面布局,一边在香港囤积石油的耐储存衍生品塑料,另外就是在美国购买油田类的股票;
石油危机爆发后,全球油价暴涨,那任何油田的利润都是指数级增长,而他们的股票,自然也会同样如此。
香港那边的塑料,在这段时间不但血赚了几千万美元,还给自己整个产业提供了充足的货源,避免因为买不到原材料而停工,要是真的这样,那损失就更大了。
林尤笑道:“杨生,我这边之前分散资金,一共购买了12家油田企业的股票,加上通过花旗银行的杠杆,一共投入了5600万美元;
这些股票我前两天刚刚算过,如今的价值大约在1.4亿美元左右,我们的净利润大约在8000万美元多一点。”
“油价涨了3倍多,股价都没有涨两倍吗?”杨文东反问道。
现如今的石油价格已经从3美元涨到接近12美元。
林尤解释道:“石油价格的确涨了这么多,美国油田的价格也同样涨了,只不过这些上市公司,虽然核心业务是油田,但也并非只有油田业务;
所以其中一个业务利润大幅度上涨,是带不动整个股票以全比例上涨的。”
“那倒是挺可惜的了。”杨文东有些感慨说道。
林尤又道:“其实之前中东正常出口石油的时候,全球的很多油田,所赚的钱不过是附近生意,不然都是不划算的,所以一个正常的上市公司,是不可能只做油田的。”
杨文东点点头道:“对,论石油成本,中东绝对是最低的。”
中东的油,不仅仅是开采成本低,同时是全球最顶级的轻质油,提炼汽油、柴油也是最方便、炼化成本最低的,所以非常受石油加工提炼企业的欢迎;
同为石油存储大国的委内瑞拉,纵然地下含油量非常高,可主要都是硬质油,在油价很高的时候很受欢迎,反之则没人要,这也是为什么前世委内瑞拉在08年石油价格100多美元的时候赚疯了,但后续石油价格下跌之后,整个国家又频临破产的原因。
甚至前世美国开采页岩油,也被中东拉入价格战,就是靠着低成本碾压一切,乃至于未来北极熊剧变,都跟石油价格有很大的关系;
所以中东,是全球的核心命脉,也是永恒的焦点。
林尤问道:“杨生,这些股票,我们需要长期持有还是卖掉?”
“卖掉吧,不留了。”杨文东摇摇头说道:“未来什么情况,我也不确定,现在赚了150%了,不能再贪后续的利润。”
这也是实话,他的确知道石油危机很快结束,虽然油价还会保持高位,但怎么样的曲线,那就不清楚了;
而美国的股市、这些不知名公司的股票,他就更不确定了;
对于没有足够把握的行业,见好就收,是最佳选择,如同正常投资一般,太贪心了,可能会让自己陷入进去。
林尤答应道:“好的,那我这就开始套现,我们的股票比较分散,估计一周时间就能全部抛售了。”
“行,这些资金也都留在美国,然后适当分配给百思买以及肯德基,让他们两家公司继续在美国扩张门店。”杨文东又说道。
在美国的实体业务,目前也就是这两家了,特别是百思买,这会是自己未来分享美国电子行业利润最重要的一环,且几乎没有什么风险。
“明白。”林尤回道。
杨文东又道:“我已经约了巴菲特明天见面,你跟我一起去吧,以后你们在美国估计还会有一些合作的。”
PS:求月票
第715章 再次投资股神
“好的,杨生。”林尤答应说道。
对于巴菲特,他也知道,此人是美国最近华尔街风头很高的投资高手,手中掌握的资金超过1亿美元,可以说是美国商界的新贵之一了,之前与杨文东也是有过几次合作的。
第二天,纽约华尔道夫酒店楼顶的天台游泳池旁边,杨文东见到了巴菲特,笑着调侃道:“沃伦,怎么你看起来,似乎不太好啊。”
“哈哈,也谈不上不好,但也谈不上多好。”巴菲特摇头说道:“最近市场的情况你也知道,我也损失了不少钱,包括你放在我这边的资金。”
杨文东笑道:“石油危机这种事情,其实谁也预测不了的,连欧美政府都是一样,他们掌握的资源更多,不也是栽了大跟头吗?”
一个区域的股灾、经济危机、地产危机甚至其他方面的问题,有些厉害的商人或者经济学家还是能够提前看出来的,比如1929、1987、2008年的经济危机,就有很多人预测并利用杠杆从中牟利。
但远在万里之外的中东突然施展石油禁运,那就算是十个股神加在一起,也预测不了这种事。
巴菲特这次投资亏损,也的确是无妄之灾了,自己早期在他那边也就投资了500万美元,这点金额纯粹就是玩玩,亏一点也无所谓。
巴菲特则道:“不过你在香港的资金倒是没问题,艾瑞克,莫非你预测出了石油危机?”
“怎么可能?我也不过是认为石油价格可能会再涨一点而已,你也知道前几年中东国家就与石油七姐妹进行价格谈判了,我认为美国在越猴子那边输了,肯定会影响中东的政策,但没想到居然会搞的这么大。”杨文东笑着解释道:“再说,香港是先爆发了本地的股灾,所以我先撤资了,然后也就顺便躲开了石油危机,算是运气吧。”
他在美国的投资,或许巴菲特不一定能够查的出来,但自己在香港大规模囤积塑料,是肯定瞒不住的;别说巴菲特,香港那边也有人认为杨文东是早预测出了石油危机,但想想又不可能,只能解释成运气好了。
巴菲特点点头道:“原来如此,不过话说回来,运气也是实力的一部分,当年洛克菲勒的成功,也有一部分是运气了。”
杨文东笑道:“跟他比,我们还是差远了。”
“的确是差远了,不过我的目标,就是洛克菲勒的财富,只不过我不擅长实业,就只能做做金融了。”巴菲特又道:“这次石油危机,倒是给了伯克希尔工厂一些机会,但总的市场越来越差,我估计撑不了多久了。”
杨文东则摇头道:“沃伦,在美国继续做纺织产业,那几乎是不可能的,还不如将工厂搬到香港,然后你们安心运营终端零售店,这样才是最完美的模式。”
早年,杨文东便建议坚持要运营伯克希尔的巴菲特在美国做终端品牌,巴菲特最终也同意了,于是成立了终端品牌,也就叫伯克希尔,凭借着几个股东的财力,还是轻松在美国多个大城市开业了,走的也算是中高端品牌;
从运营角度上来看,伯克希尔终端店还算可以,但时间太短了,对于订单的需求量还是很低的,远满足不了伯克希尔工厂的产能,这些年,公司也是一直亏损在扶持工厂,这也引起了不少股东股民的反对,要不是杨文东知晓巴菲特未来的能力,这种情况,他恐怕也会站出来了。
巴菲特点点头道:“唉,看来也只能如此了,不过目前全球经济还处在阴霾之中,等这件事结束了,我会去一趟香港看看,到时候再与你协商吧。”
“行,我随时欢迎。”杨文东笑说道。
巴菲特又问道:“艾瑞克,你这次来找我,就是为了这些事?”
“不是,我想再投资你的基金一把。”杨文东道:“现在全球股灾,其实正是抄底的好时机了。”
现在的巴菲特,虽然已经是伯克希尔的大股东,但并非完全掌控伯克希尔,所以他的主要投资,还是通过自己的基金的;
不过他也已经通过伯克希尔投资了部分公司,准备长期持有或者利用资源扶持,这也算是让杨文东达到了自己的目的了。
巴菲特笑道:“我之前差不多亏损了2000万美元,你现在还信任我?”
“当然,石油危机是意外。”杨文东肯定的说道:“不过我们华人之中有句话,叫做危机之中必然有着更大的机遇,只要能够抓住机会,那必然可以获得更高的收益。”
中华文明的古时候,每一次气候灾难,都是无数大地主吞并土地的时机,这也导致了无数的悲剧乃至王朝更替;
而在现代,每一次经济危机或者地产危机时的抄底,就是命运翻身的开始,前世的香港四大家族,就是成功的借助多次经济危机,成功的低价收购了大量地皮,从而在后来牛市中赚到了大钱,并且成功超过了英资;
那在美国,自然也是一样,据说也有很多人在1929年的危机之中抄底,只不过抄死自己罢了
“危机之中有着更大的机遇,这句话说的很好。”巴菲特笑说道:“只是,我现在不太敢,因为我也不确定,什么时候石油危机能够结束,这里面的风险太大了。”
杨文东则突然道:“沃伦,你也看了新闻,欧美国家已经在于中东各国进行谈判了,再加上中东各国也不是铁板一块,我估计不会很久了。”
“所以你想现在就抄底?”巴菲特自然明白了杨文东的意思。
杨文东笑道:“对,不过我对于美国的股市不算很熟悉,所以希望与你一起,不仅仅是给你资金,同样我也会调集资金,来一起参与投资,你看如何?”
从油田企业股票之中获得的巨额利润,目的是为了百思买与肯德基,但这两个产业就算扩张速度再快,也是需要逐步进行的,所以这大笔资金也不可能放在美国银行上吃利息。
对于美国股市,80年代的话,他还是知道可以投资几家企业,比如可口可乐与通用电气,但70年代就不清楚了,固然有一些未来的巨头企业在70年代诞生,但现在也都是小微企业,投资也花不了多少钱,根本吸收不了多少资本;
所以跟随着巴菲特的方向投资,就是最佳模式了。
巴菲特想了想,道:“也行,我的确看好一些企业,其中一家还是石油勘探企业,技术方面很不错,只不过之前的市场比较小,现在的这个情况,我估计美国政府会鼓励境内大规模寻找新油田了,它的股票未来必然会长期上涨。”
“哈哈,这个方向的确不错。”杨文东点点头,道:“那我可以投入多少资金?”
巴菲特想了想道:“你先给我1500万美元,加入我的基金,后续如果我们合作投资,再根据不同的项目,单独协商吧。”
“行,资金我会在一周之内给你。”杨文东爽快答应说道。
投入巴菲特的基金,后续没有意外,就能收获每年平均20%以上的增幅,这个收益或许看起来不是很高,但只要时间够长,指数级的增长也是很恐怖的,丝毫不低于香港的房价涨幅;
且出于外汇资本多元化的考虑,他也需要将资金分散到全球多个地方,那在美国的资金,有这样的回报率已经算是很不错了,类似在欧洲那边的资金,回报率方面肯定就差多了。
“OK。”巴菲特顿了顿,又道:“艾瑞克,正好还有一件事我也需要找你,你应该知道72年我利用伯克希尔收购了喜诗糖果公司吧?”
“知道,这件事我在香港就给你投了赞成票。”杨文东点点头说道。
他也是伯克希尔的大股东,只不过正常情况下他都会赞成巴菲特的行动,但也会知晓其每一步,如果有什么机会,自己也可以参与一点;
1972年的时候,巴菲特看中了喜诗糖果公司,并以2500万美元全资控股,杨文东知晓后也没多问,毕竟都已经被伯克希尔100%收购了,那他也参与不了什么了。
巴菲特道:“我核算了下,喜诗糖果在美国的生产成本太高,而且工会总是不停地找麻烦,加上我们之前伯克希尔在香港的合作经历,我想将喜诗糖果的生产,也迁移到香港去。”
“这当然不是问题。”杨文东笑着说道。
制造业资本,除了少数高端制造业、或者运输成本极高且针对本土产品的制造业,那基本上都会如同水流一样,从高往低流的;
美国制造业的衰败以及未来的断层,也是必然的。
巴菲特摇摇头道:“不,我不准备再参与制造业了,我想将这个业务的一部分逐渐转包给你,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