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1958,打造世纪豪门 第537节

  待二人走后,杨文东便带着长兴实业的魏泽涛,来到了葵涌,不远处,大量的货柜堆成了一座座小山,正准备着出海。

  “香港的出口贸易,还真是不错啊。”杨文东也是很少看到这样的场景。

  魏泽涛回道:“是的,最近半年,海外经济逐步从石油危机中恢复过来,海外的订单也逐渐增加,香港的工厂也忙起来了,我们的货柜码头,自然也忙,连我手上的集装箱柜子,也开始来不及生产,现在都准备建第四个分厂了。”

  杨文东点点头道:“嗯,集装箱的生意要好好掌控住,这个市场未来几乎是无限大的,全球贸易的根基,就是需要集装箱,只要这一点你做好了,那长兴实业就凭借这一个项目,就能成为全球级别的大公司。”

  魏泽涛也同意道:“是的,我们集团如今很多的产品都快要专利到期了,便利贴、拉杆箱、粘钩这些,基本上都是要与全球很多公司进行竞争了。”

  “嗯,专利有效期的确比不了版权啊。”杨文东也都觉得颇为可惜,道:“不过我们已经有了规模与渠道优势,就算不能垄断了,也可以继续掌控一定的市场;

  不过未来长兴实业的核心,还是要认真的做好供应链,只要这一块做强了,那终端产品成本也低,还有我们也可以给其他人供货。”

  早年长兴实业起家是靠着杨文东的一些前世小创意,但这种创意数量本身就不多,且能够做到规模很大的也很少,到了60年代末,基本上就没什么新玩意了;

  长兴实业的发展规划,也从创意型转向专业规模化发展,分别在造纸、纸制品、塑料制品、胶水、集装箱等领域发展,这些虽然都不算什么高科技,但市场需求量足够,有着无限的可能,特别是集装箱,如今也才刚刚开始发展没多久,离全球市场供过于求还早着呢。

  “明白。”魏泽涛继续说道:“塑料制品这一块,我们在东南亚已经算是最大一家了,您早先投资的台塑已经成为亚洲第一大塑料生产商,配合起来成本绝对能够控制到最低,所以拉杆箱等塑料产品,我们的成本还是很低的。

  造纸这一块,我们在马来、湾湾、新加坡的工厂也充分利用了当地的林业资源,特别是马来西亚,造纸业的规模在亚洲也能排的上号了,欧美的采购量也越来越高,我也准备继续在马来投资新的造纸厂,扩大生产规模;

  唯独集装箱这一块,虽然我们的需求量也很高,但问题就在于香港没有炼钢产业,我们的钢锭都是从海外进口的,这一块的成本始终压不下去,也还好现在集装箱需求量大,加上香港人工便宜、位置好,才暂时没什么影响,但长期来看,这个问题还是需要重视的。”

  “钢铁?我记得香港也有几家钢铁厂的吧?”杨文东问道。

  前世内地,很多人都感觉钢铁很便宜,一些钢制品也不贵,但这些,其实是全球第一大工业国内部的成果;一年十亿吨以上的钢铁产量,让钢铁成为了白菜价。

  可在这个时代,钢铁的价格还是很贵的,钢厂,仍然是暴利行业,也是很多发达国家的核心产业。

  也就是说,买来的钢材,与实际成本差距极大,这跟前世的内地是完全不一样的。

  魏泽涛摇头道:“这些小钢厂,都是做废钢回收再冶炼的,质量不行,别说我们集装箱,就是香港的一些制造业与建筑行业主体钢筋,都用不了这种钢材,这些钢材只能用于一些建筑边角料。”

  杨文东听完后又问道:“你不会是想在香港建一条钢铁生产线吧?炼钢?”

  魏泽涛摇头道:“不是在香港,而是在湾湾,香港缺水、有时候还缺电,炼钢是肯定不行的,但湾湾可以,我们可以在湾湾建一个小型钢铁厂,然后自己做出来钢锭,再运到香港,这样一来,成本必然能降低很多;

  本身我们集团内部,集装箱一年就十几万产量,算上废弃材料,一年就需要四五十万吨钢铁,香港内部的其他产业也需要足够的钢铁,这些总需求量就是百万吨了,建个钢厂足够了。”

  “建筑行业的钢材主要是在国内生产吧?”杨文东又问道。

  “对,主要是华润提供的,杨生是不想与国内竞争?”魏泽涛小心问道,这个话题的确比较敏感。

  杨文东摇摇头道:“那倒不是,只是先了解一下,湾湾那边你派人去考察了没?”

  魏泽涛道:“已经去过了,我觉得在高雄市就不错,高雄本身就有湾湾自己的大型钢铁厂,各种配套都有,附近还有钢厂,需求量也大,港口也比较完善;

  如果我们的钢厂建在那里,那以后运输都不需要专业轮船,跟屈臣氏一样,专门有一辆几千吨的小船,来回跑就行,那这运输成本都能降低不少了。”

  “投资一座钢厂,这成本可不低啊,预算多少?”杨文东接着问道;

  这个时代钢厂还是技术含量特别高的,看前世内地投资宝钢花了80亿美元,就足以说明了,虽然这里面也有一些其他因素.

  魏泽涛回道:“湾湾那边的钢铁厂,年产150万吨钢铁,总投资12亿美元,包含炼焦、烧结、高炉、转炉、轧钢;

  我的想法是,我们先投资一个年产30万吨的钢厂,按比例来看需要2.4亿美元;

  不过正因为高雄市那边有完善的钢铁厂,所以前期的很多产业我们可以不做,比如我们可以开始只做轧钢,原材料从湾湾钢厂买就行了,等这个工厂有盈利了,我们再一步一步的往前走。”

  “动不动就是上亿美元,真的是”杨文东无奈的摇摇头;

  重工业的投资实在是太巨大了,大到连今天的他都有些觉得受不了,这上亿美元的资金,如果投在香港地产市场,未来几十年就能变成几十亿甚至百亿。

  魏泽涛接着说道:“杨生,看起来是上亿美元,但按照我的规划,第一期只需要6000万美元,而且大部分资金也是可以走银行的,所以起始资金,我们长兴实业的集装箱分公司就能自己搞定;

  虽然投资很大,可从长远考虑,如果想在集装箱行业做大做强,建自己的钢厂也是必须的,不然大部分利润都被钢厂赚走了,而且全球其他地方,很多钢厂也自己做集装箱了,这个技术含量并不高,与他们这些产业链完善的竞争,我们这边没有优势啊。”

  集装箱的技术含量其实不低,但对于一家大型钢铁厂来说,想做并不难。

  杨文东想了想,问道:“嗯,你说的也有道理,这该投资还是要投资的。”

  产业链的完善,是长期运营的根本,前世很多企业能够存活几十年甚至百年,就是因为从早期有了一点成绩后,就开始开拓前端产业链。

  如果自己是造汽车的,那搞定三大件就行了,不会参与什么钢铁业,但集装箱产业,核心供应就是钢材,在这个钢材昂贵的时代,全部依赖采购还需要进口,那的确不太行,等以后市场进入存量时代,必然很危险。

  魏泽涛笑道:“我已经做好投资预算了,等会杨生可以去您办公室看一看。”

  “嗯,行。”杨文东又问道:“那你有没有考虑过其他因素,华美建交之后,湾湾那边可是有点.”

  华美建交之后,全球多个国家与内地建交,而与内地建交的代价,自然就是

  现在这个时候还没什么大问题,但等内地改开之后,香港这边的商业与娱乐业就成为两边争夺的重点了。

  魏泽涛回道:“考虑过,所以我准备再拉拢一些美国资本进来,比如您的朋友巴菲特,哪怕只有一点美国资本,或者欧洲资本,那就应该安全多了。”

  “巴菲特的确可以,但既然引入美国资本了,为何不考虑引入美国钢铁产业的资本,这样还能获得一些技术,不更好吗?”杨文东反问道。

  这个时代美国的钢铁企业还是很强的,虽然被日本吊打且还需要美国政府出台保护政策,但那也是因为小日本的卷,导致成本低,容易抢走市场,就技术来说,美国钢铁还是很厉害的。

  魏泽涛道:“这我也想过,可是我不认识美国的钢铁厂,而且引入这种股东,我怕对方会反客为主,这样就麻烦了。”

  “美国钢厂?我好像还也不认识,这样吧,我晚上会电话巴菲特,他应该认识,让他从中间做个介绍。”杨文东思考片刻后道:“反客为主的事不用担心,我们给一点股份就行了,顺便也能买点技术。”

  “或者他们有一些不是很旧的二手设备,只要能用就行,这样也能降低我们的成本。”魏泽涛突然说道;

  他也知道这个投资太大了,老板都有些犹豫,用二手的也不是不行,只要能够造出钢材就行;

  只要未来证实这个产业链可持续发展,那再购买新设备也不是问题。

  杨文东笑了笑道:“行吧,都这样了,那就试试吧,你也让林尤在美国打听一下,看看有没有类似机会。”

  重工业的投资,一般都是国家资本参与的,私人资本很少有愿意的,比如新加坡,就在去年成立了淡马锡,由国家控股,然后投资一些基础重工业,这也是未来新加坡能够保住自己工业的核心因素。

  可惜,这个是完全独资的,杨文东也插不了手,要不然能投资一点也好。

  以自己的财力,投资少数自己需求的重工业,倒也没问题,虽然性价比肯定不如地产金融,可自己想在工业领域做大做强,这也是必须的。

  一方面自己的集装箱产业可以说是绝对依赖于钢材,跟拉杆箱依赖于塑料一样,另外一方面,自己以后规模大了,家电产业甚至未来自己规划的汽车产业,也是需要大量钢材的;

  在这个钢材昂贵的时代,需求量太高,那本身自己就是市场,也就可以维持一个小钢厂需求订单了,只要有了这样的一个开始,便可以逐步发展,而只要有良性循环,那甚至都不需要自己垫付多少资金,银行可以付出大部分;

  如此一来,也就不会影响自己在地产金融或者其他方面的投资了。

  唯一可惜的是,未来国内改开后,对钢铁产业的控制非常严格,外资没办法参与,虽然港资特殊一点,但他也不能绝对将全部鸡蛋放入这个笼子里,且从时间方面来说,自己公司现在就需要,改开前期又不可能大投资,那现在在湾湾小试身手,也不是太大问题。

  PS:求月票

第755章 黄埔地皮功成与“背锅侠”

  “没问题。”魏泽涛见老板同意,很是开心;

  杨文东接着说道:“对了,贷款的话,就与湾湾的银行合作,这样与他们绑定在一起,安全性也强一点。”

  前世对香港明星比较熟悉的人都知道,香港很多明星因为与内地关系较好而被封杀,导致混的惨不忍睹,甚至还有影帝被迫摆摊的事情发生;

  但湾湾一般也只敢针对明星,对于香港资本,基本上是不会做什么的,那么多香港富豪去内地投资,甚至湾湾本身内部就有很多人去内地投资,他们也不管的;

  不过还是要以防万一,与湾湾本土银行绑定在一起是最方便简单的操作了,反正给哪的银行都一样。

  魏泽涛答应道:“好的,没问题,本身湾湾的银行其实也很想与我们合作了。”

  长兴实业作为杨文东最早起家的产业,虽然现在已经比不过其他长兴地产、荣耀电子、屈臣氏等等,未来的潜力也没那么足,但他还是希望这第一家企业能够继续成长;

  早年的时候,长兴实业是长兴集团唯一盈利的企业,包括地产航运电子食品等产业都是利用它的资金起家的,如今后几家发展的更成功,那再利用他们闲余的资金发展长兴实业,也算是完成一个循环了。

  只是原有的创意型路线已经行不通了,那就只能走资本化的路线,利用资本进入各个产业,完善产业链,抢夺市场,这其实也是很多正常企业的发展路线,毕竟穿越者也只有一人,其他人能够走的路,杨文东自然也能走,且多多少少知道未来的趋势,也会对传统行业有所帮助的。

  钢铁产业的确是非常耗费资金的重工业,但建成了之后,收益也很高,如今全球很多国家都在大发展,迫切需要钢铁,连国内都是一样,未来几十年,国内一直缺钢,直到21世纪10年代中才供过于求;

  当然,想立足内地市场,还得在国内建钢厂,这个条件就比较难了,改开初期,国内对钢铁的控制比石油还要强,有没有机会,就只能以后再看了。

  时间很快就到了6月中,香港市场也逐渐恢复了正常,股市与地产市场逐步回升;

  和黄的股票也逐步回升,市值再一次突破了10亿,原因是一方面杨文东的入主给股民信心,另外就是李察信在大规模出售手中无用业务,让公司的现金流逐渐好转,第三就是地产市场回升后,和黄的物业总体价值也提高了,这基本上也让和黄暂时摆脱了债务危机,可以按照正常公司来运营了。

  15日,郑志杰、方先名与李察信一起来到了康乐大厦:

  “杨生,我们与港府协商了一个月,红码头200万尺土地的工转商,目前双方的价格谈在了2.3亿港元,您看这个价格怎么样?”郑志杰先是说道。

  “2.3亿?比之前便宜了7000万,你们觉得这个价格还能再降吗?”杨文东反问道。

  郑志杰道:“很难了,港府那边一直守着这个价格不肯让步,工转商的价格是港府竞拍的基础,如果太便宜,只会影响其他财团参加竞拍的信心;

  而且还有一点,如今港府的竞拍又已经开始了,它们的财政收入恢复了不少,所以越拖下去,他们也越不在意。”

  “那看来还是要先落袋为安啊。”杨文东点点头,道:“那行,2.3就2.3吧,也不要再浪费时间了,跟港府把合同定下来,审查一遍没问题,那就签约。”

  未来几年,香港地产价格会增加几倍,正常情况,这红码头开发完成后,至少就是十几亿的利润,那今天的价格,再便宜也不过只占总利润的几个百分点罢了,没必要为了这点而浪费时间,早点项目完成后,将利润资金拿到手,就还能投入其他项目中去;

  郑志杰道:“好的,没问题,如果顺利的话,这个项目今年就能开始了。”

  “嗯,这也会是香港最大的住宅项目了。”杨文东笑了笑。

  这种大面积、位置一般的地皮,就只能开发住宅,不太可能全部开发成写字楼,而做住宅项目,主打的就是一个字:快;

  快速的将资金拿到手,快速的循环,这也是未来内地地产商的套路,在房市大涨的时间段能够赚取暴利,可一旦房价下跌,那就会形成巨雷:嘭~,比如某大。

  郑志杰又问:“杨生,这块地皮开发的资金估计可能会高达十亿,那我们跟哪家银行合作。”

  优质的项目,对于银行来说,也是非常需要的,特别是大财团的,因为基本上无风险。

  杨文东想了想,道:“可以给汇丰,就当做沈弼当初支持我的礼物了,不过给归给,但还是要多家咨询的,要汇丰给出一个最低价,我们再合作。”

  虽然市面上对于长兴集团与汇丰银行谁是香港第一财团经常性的有争议,但杨文东并不是很在意这些,他暂时又不准备做银行,再说,即使做银行,香港这个城市也只是一个小市场,核心肯定还是走出海外;

  而海外市场太大了,即使汇丰未来还是成为前世的巨头,那与自己有竞争,但也算不上多大,市场实在是太大了,不可能只有几家巨头。

  加上对方又是半个官方机构、沈弼的能力也很强,没有利益冲突的情况下,他也没必要与汇丰作对,即使不能成为朋友,那也不要成为敌人;

  合作的话,在香港也必然会有一些的。

  郑志杰答应道:“好的,我会联系多家银行的。”

  虽然地皮曾经是和黄的,但如今的合作制度,就是长兴地产来负责整个项目,和黄坐等分红就行了;

  这也是上市公司利益转移的默认套路,全香港有点见识的人都知道,但只要不做的太过分,让上市公司的股东股民也分享其中一部分利益,那也就行了。

  杨文东又问道:“我们与太古集团以前也谈过开发他们的码头,现在怎么样了?”

  郑志杰摇头道:“太古集团那边一直没有动静,问就是还没想好,但他们已经在开始平整码头的地了,还专门注册了太古地产公司,我估计,他们可能想独自开发。”

  “独自开发?那倒是可惜了,实在不行就算了。”杨文东摇摇头说道。

  原先历史上,太古集团的这块地是与一个华人地产公司合作的,虽然后面又将这家公司踢出去了;

  如今因为自己的存在,历史改变太多,香港地产历史也一样,估计某个方面影响到了太古地产,使得他们决定自己开发太古码头了。

  方先名也颇为可惜的说道:“是啊,太古码头的位置可是在港岛啊,就位置来说,是香港曾经三大码头中最好的了。”

  60年代前的香港三大码头,黄埔码头在红,九龙仓码头在尖沙咀,太古码头在港岛鱼涌;

  “没什么可惜的,三大码头我们有其二了,不要想着全部,那太贪心了。”杨文东笑了笑;

  虽然想自己的事业更进一层楼,但在香港一个小城市,如果真的做到了太极致反而不好,万一以后香港社会房价太高的黑锅都背在他的身上,那才是冤枉;

  但仔细想想还真有可能,自己如今在香港的房产太多了;

  看来,还是得造出一个房产“大佬”出来啊,以后让人想到香港地产就想到他,而不是杨文东,要让香港人觉得杨文东不过就是一个收租的;

  反正自己未来也不会参与过多住宅项目,黄埔码头这个也是没的选择,这么大的地皮,也不可能建第二个海港城,那就脑子进水了。

  随即,他便问道:“李嘉成最近怎么样了?”

首节上一节537/567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