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港岛,家大业大 第242节

  竟然也来到了瑞士,参与进了这场角逐当中。

  如果说海耶克有能力,没资金。

  那这个精工,是既有资金又有能力。

  这不是拦路虎,是座山雕啊!

  他有想过这件事会很难,但是没想过会这么难。

  瑞仕这些银行家们,一个个这么反复无常。

  “这件事你帮我再打听一下,看看十大银行,有多少家选择精工,多少家改变了态度。”

  查克菲尼临行拜托道。

  “放心,我比你更不想公司,落在日本人手里。”汉森义正言辞道。

  查克菲尼还不放心,低声道:“我们董事长,过几天就要来瑞仕了,你将这个消息告诉那些银行家。”

  “有些决定,不要太过轻易就直接下了。”

  “斯沃琪的董事长?”汉森惊道:“是那位邵先生吗?”

  “是的,就是他!”

  “嘶!”汉森倒吸一口冷气:“菲尼,你怎么不早说,邵先生在我们瑞仕有一定影响力的。”

  “我也是刚知道不久。”查克菲尼恳切道:“所以,在此之前,我希望你能稳住那些银行家。”

  “放心,这件事交给我。”汉森拍着胸口打着包票。

  ........

  几天后,法国巴黎。

  飞机到达机场之后,便大雨倾盆。

  斯文德和文森特两人陪伴在邵维鼎身旁。

  除了他们之外,还有一队保镖由阿四领队。

  坐在车内,斯文德和文森特两人对视一眼,一副欲言又止的样子。

  邵维鼎的视线虽然投注在车窗之外。

  但是却也注意到了两人的表情。

  “想说什么就说吧!”

  文森特听到这话,如逢大赦,赶紧道:“BOSS,我们为什么不立即赶往瑞仕,反而要在巴黎浪费时间?”

  他们原本在斯沃琪的研发室工作,不过因为这一次要前往瑞仕,收购SSIH和ASUAG这两家公司,自然得请这两位出山。

  “我们现在出现在伯尔尼(瑞仕首都)才是真的在浪费时间。”邵维鼎毫不客气道:“你们看看这个。”

  邵维鼎将查克菲尼发过来的传真,扔到了两人的面前。

  文森特和斯文德立刻接过,就看了起来。

  没一会儿,两人大为意外。

  “这怎么可能?”

  “不可能,瑞仕人不可能将钟表公司卖给日本人的。”

  “是啊,今天瑞士钟表来到最低谷,不就是精工导致的吗?怎么可能会将公司卖给他们。”

  斯文德赶紧提醒道:“BOSS,你别上当,这消息一定是假的。”

  邵维鼎摇头道:“这消息是真的。”

  “不过正如你们所说,那些银行家们是不可能将欧米伽、浪琴这些品牌,交到日本人手里。”

  “他们想要的,不过是借助日本人之手,抬升手里品牌的价值。”

  文森特两人立刻明白了过来:“所以BOSS您,这是在故意晾着他们?”

  邵维鼎点头道:“菲尼已经将我要来瑞仕的消息散播出去了,想必那些银行家们一定在等着我上门。”

  “可是我偏不让他们如愿。”

  “一家SSIH就想打发我,怎么可能。”

  “凡是瑞仕的钟表品牌,只要他们肯卖的,我们这一次全都要吃下。”

  听到这番话,文森特和斯文德对视一眼,都震惊于邵维鼎的野心。

  他们也渐渐明白了之前,邵维鼎所说去往瑞仕是浪费时间的话了。

  现在去瑞仕,反而会被几大银行拿捏。

  认为斯沃琪非他们不可。

  那么收购战,必然也会变成一场拉锯战。

  可要是,他们现在在巴黎闯出一点名声。

  心急的反而会是那些坐地起价的银行家了。

  真将瑞仕手表卖给日本人?

  那他们的脊梁骨都要被戳烂不可。

  真以为只有中国人会骂卖国贼啊!

  邵维鼎非常清楚,在后世的时候,机械表崛起。

  日本表完全处在了一个尴尬的境地。

  奢侈品市场,全都被瑞士表占据。

  除了精工还想冲一冲中高端市场之外,西铁城将卖点转移向了光动能技术,选择向耐用性进行突破。

  卡西欧则是主打液晶数字表,定位年轻时尚。

  他们也想要收购瑞仕机械表品牌进行破局,但是没有一家品牌肯卖给他们。

  而这,正是邵维鼎最大的底气来源。

  至于海耶克,他很清楚,这是瑞仕银行备选中的备选。

  换句话说,如今瑞仕银行的底牌已经被他看穿了。

  既然如此,他为什么要在瑞仕浪费时间。

  眼下,最要紧的是。

  卡地亚。

  以及迪奥!

  没错,这一次,邵维鼎来巴黎,就是冲着迪奥来的。

  1981年,法国总统密特朗上台,这位政治领袖有着强烈的社会主义倾向,在他的领导下。

  法国增加了最低收入保障、将60岁定为法定退休年限、推行每周39小时工作制、每年五周带薪假期。

  同时设立富人税、国有化了全国一半的银行,以及大部分工业龙头,迪奥正在国有化的企业当中。

  在强烈的不确定性前景下,法国资本掀起了一股出国避险潮。

  可以说,现在就是收购法国品牌最佳的时机。

  因为那些品牌的掌门人,如今一个个都巴不得有人接盘。

  而迪奥虽然也在国有化的进程当中。

  只不过,国有化的并不是它这个品牌。

  而是........

  邵维鼎看着面前的招牌博萨克集团。

  这家法国纺织企业。

  迪奥,目前就在这家企业当中。

  (三更送到,感谢星星上个月的打赏,求发电、催更)

第274章 冷酷无情才是资本的本质

  普遍认为,全球范围内出现过四次大规模的制造业迁移。

  第一次在20世纪初,英国将部分“过剩产能”向美国转移。

  造就美国在一战二战时期,快速崛起。

  依靠着产业和技术的强大竞争力,美国制造业在1920年完全站上毫无争议的世界之巅。

  在这个时期,最大的创造力,即是福特汽车大范围使用的流水线生产。

  第二次制造业迁移,发生在二战后。

  美国将钢铁、纺织等传统产业向日本、德国这些战败国转移。

  当时冷战初现端倪,五十年代又大打亚洲战略。

  德国和日本的地位被无限抬升。

  美国在执行复兴欧洲、日本的产业规划中,本打算让德国和日本优先发展钢铁、纺织轻工等传统产业。

  以此成为美国的绝对附庸。

  但是,德日两国不愿接受这个产业安排,如果被动接受低端制造业的转移,在未来工业竞争中他们将永远跑输美国。

  所以,德国和日本不仅重点发展了汽车、机械、电子等高价值出口产业,更重要的是,以高效完备的国家工业协作体系承接全球制造业转移。

  这也就有了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日本和德国的全面复兴。

  以此,迎来了第三次产业转移。

  在20世纪60至70年代,日本、德国向亚洲“四小龙”和部分拉美国家转移轻工、纺织等劳动密集型加工产业。

  这是港岛、湾岛、韩国、星加坡崛起的背景板。

  博萨克集团作为法国最大的纺织生产集团,根本无法和大势相抗衡。

  在1978年的时候就因为成本压力太大导致破产,随后被维若特集团收购。

  但是也仅仅是维系了三年的时间,现如今维诺特集团又破产了。

  而这,正是邵维鼎看准的机会。

  现如今,已然迎来了第四次产业转移。

  邵维鼎很清楚。

  中国,将以全供应链,全配套设施的庞大工业体系实力,承接全球制造业转移。

  背靠内地,手握巨额资金。

  欧洲一片狼藉。

首节上一节242/56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