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港岛,家大业大 第276节

  “现在是时候出点血,为港岛做一做贡献了。”

  港英政府历经二十八任港督。

  麦理浩之前,港督都是由英国殖民地部的官员出任。

  这些从殖民地部出来的官员,想着的并不是好好治理所在殖民地,而是在这片土地上盘剥,肥了他们的口袋,为大英帝国进行输血。

  维持殖民地的和平与稳定,只是方便他们捞钱罢了。

  1971年,麦理浩上任,这位港督却是外交官出身。

  英国政府用他的目的,很简单。

  改善港岛的治理环境,提升英政府在港岛民众间的形象。

  可以说,也正是从麦理浩开始,英国人才算是认认真真想要治理好港岛。

  在他的治下,廉政公署、九年义务制教育、十年建屋计划,设立郊野公园、兴建地下铁路等等政策得到了推行。

  直接或者是间接助推了港岛的经济起飞。

  1975年的时候,英女皇伊丽莎白二世甚至于第一次来到了这片她从未涉及过的土地。

  仿佛接见她的子民一般,在港岛各地参观。

  还真别说,这一招十分有效。

  英国政府在港岛的形象开始变得正面。

  后世伊丽莎白二世死的时候,不少港岛人上街哭坟,痛哭流涕者不在少数。

  为什么短短几年间,英国的外交政策发生这么大的转变?

  原因很简单,因为二战时为了能够拉美国参战,英国被迫签订了自愿放弃海外殖民地的协议。

  二战结束之后,直到六十年代末,英国的殖民地纷纷独立。

  曾经的日不落帝国,就这么被解体了。

  港岛虽然说弹丸之地,但是对于那时的英国人来说,却也是弥足珍贵。

  所以,他们大改外交政策,施行柔性外交。

  第二十二任总督葛量洪曾言:港岛最后的归属,七成决定权在中国,三成决定权在英国。

  英国要想留住港岛这块殖民地,就必须要扩大这三成的胜率。

  而如何扩大?

  就是在1996年租期之前,将港岛与内地的经济发展差距拉大。

  一个天一个地,自然能让对方知难而退。

  以港岛的繁荣为筹码,至少要拿到治理权。

  这是英国人的想法。

  所以,从七十年代开始,英国不余遗力的推进港岛的经济。

  麦理浩的十年执政,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直接改变了港岛整个社会面貌。

  1979年麦理浩满怀信心,秘密前往燕京第一次洽谈港岛的未来。

  结果,却是得到了强硬的回答。

  中国,也在1979年,进一步深化了改革进程。

  也在这一年,九龙仓之战打响。

  华人资本登上了港岛的历史舞台,英资却是开始了大撤退。

  历史,就是这么吊诡。

  一切,都有因果可循。

  接下来十年,将会是英国矛盾的十年。

  他们又想继续推行一开始制定的政策,让港岛越渐繁荣。

  但是82年83年的谈判签订,又让他们举步不前。

  所以,邵维鼎,要想改变整个港岛的命运轨迹,要想在港岛这座城市,拿到尽可能多的利益。

  这十年,至关重要。

  不然等到91年那位“末代总督”彭定康上台。

  他的日子,可不会好过了。

  邵维鼎很清楚,这位总督的出身,既不是殖民地部官署也没有外交官履历。

  而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政客,他在上任前,就已经是英国保守党党鞭。

  港岛在后世为什么如此尾大不掉,十成的雷有九成就是这位埋的。

  很多人都有一个印象,就是明明八九十年代,港岛明星、港岛人都非常爱国。

  为什么到了二十一世纪,就感觉不一样了。

  不单单是内地经济发展起来了,穷亲戚阔了,港岛人心里有落差。

  更大的原因,还是英国对于港岛的谋篇布局,影响深远。

  为什么明明港岛制造业发达,到了后世就只剩下金融中心以及地产?

  这一切难道就全都是李家城为首的四大家族推动的?

  港英政府能用十年时间,将港岛由原本以轻工业为主,逐步转型以电子工业、金融业和地产为中心,一跃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

  自然,也能花十年的时间。

  将这一切给一一摧毁。

  这些,他当然没有办法和鲍玉港一一诉说。

  但是......

  【购物天堂】【旅游之都】

  他提前赋予港岛的这两个概念,是他对这未来大势的一次对抗。

  人活一世,岂能碌碌?

  他要对抗的从来就不是李家城、李钊基之辈。

  而是,笼罩在港岛背后的庞大阴影。

  “让港府出钱?”鲍玉港不知道此时邵维鼎的想法,只是以长辈的视角替小辈思考着这个可能性。

  “这样,到时候我和你一起去面见港督。”

  鲍玉港面色严肃道:“不管最后结果如何,我都全力支持你的这项计划,不管最后有多少资金缺口,我来给你兜底。”

  “有鲍老您这句话,那我就全力去办了。”邵维鼎听到这情真意切的话,心里沉甸甸的,这个时代,从不缺少热爱这片土地之人。

  鲍玉港笑道:“德国这边事情了了,我先回港,为你先铺垫一下,等你回来,我们一起去见港督。”

  两人约定之后,各自去办自己的事情。

  邵维鼎回到酒店。

  潘迪声就赶了过来。

  递上了一份名单。

  “鼎少,你让我面试的助理,已经面试完了,剩下这三个人,你要不要见一见,看看是选谁?”

  邵维鼎拿起手上的名单,上面三张照片。

  两女一男,其中一名女子,还是一名华裔,就读耶鲁大学法律学专业。

  另外一名女子,本地人,海德堡大学......神学专业。

  邵维鼎瞪大着眼睛,看向潘迪声,“这个人是怎么回事?”

第314章 神不在乎,我在乎!

  潘迪声有些纠结道:“鼎少,其实我也不知道,该不该录用她。”

  “她给我的感觉很不一般,我说的每一句话,好像都能被她预料一般,我觉得您可以先见见她。”

  邵维鼎将三份简历全都合上,随口道:“有这么神奇?行,也别挑了,我相信你的眼光,这三个人全都录用。”

  “至于你说的这个叫做......”邵维鼎拿起其中一份简历,又看了一眼:“玛格丽特的女神学博士,我给她五分钟的时间,你带她来见我。”

  没过多久,一名穿着朴素,戴着一副厚实眼镜的棕发女性走了进来。

  纵然是这么一副“普通”的装扮,但是邵维鼎还是认出了这位女神学博士,穿的是德国奢侈品服装品牌玛格丽特雷。

  这个品牌的服饰以简洁洗练、精明、个性著称。

  “邵先生很意外吗?”玛格丽特坐了下来,抚了抚眼镜笑道。

  她的长相并不突出,甚至还有些普通,脸上的雀斑点缀的甚至有些稚嫩之感。

  邵维鼎看了眼手上的简历,这才发现。

  她竟然只有21岁。

  21岁的博士,而且还是最难毕业的神学。

  “确实挺意外的。”邵维鼎淡淡道:“我有些好奇,你为什么会热衷于神学,然后来应聘我的助理?”

  邵维鼎在打量玛格丽特的时候,这个玛格丽特也在打量着邵维鼎。

  眼中闪过一丝异色,显然惊讶于传说中的那位奢侈品之王,竟然这么年轻。

  “热衷神学?”玛格丽特听到问题,摇了摇头道:“恰恰相反,我从小就怀疑上帝是否存在,对它的信仰,我在我的家里可能是最低的。”

  “为了搞清楚是否存在上帝,我投入了大量的时间,钻研神学、宗教历史。”

  “学校里的教授都被我弄得不厌其烦,最后就让我提前毕业了。”

  偏执狂。

  邵维鼎从这轻飘飘的话中,提取到一个关键词。

  他敢断定,事情肯定没有这么简单。

  不过他没有刨根问底的习惯,只是笑道:“那你觉得,上帝存在吗?”

  “在西方历史当中,无论是数学、医学、还是哲学都或多或少受到神学的影响。”玛格丽特道:“甚至于科学在早期都与神学密切相关。”

  牛顿晚年信奉神学,以至于有种言论说科学的尽头是神学。

  但其实,牛顿一直以来都是神学的忠实信徒,不存在什么晚年才信奉宗教的说法。

  “教授们都说,这是上帝的冥冥安排。”

  “但在我看来,如果存在上帝,那么它一定不会有什么安排。”

  “神,不在乎!”

首节上一节276/56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