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文化的圣殿?”黎小田吃了一惊。
这句话的分量太重了,可是这话又是邵维鼎说出来的。
他又不得不信。
邵维鼎满目的自信,淡然道:“这句话并不是一句妄言,从七十年代末开始,粤语流行乐便技术发展,加上电影、电视产业的协同效应,港岛的唱片工业、造星系统已经趋近成熟。”
“近年来流行歌手瞬间冒起,粤语流行曲展现前所未有的吸金力。”
“《亚洲好声音》之所以能取得这么好的成绩,与其说是节目赛制的吸引,倒不如说是时代的促成。”
随着邵维鼎的这番话说出,越来越多的人簇拥到了四周。
记者们更是不断地在笔下写着。
《电影双周刊》的舒琪眼中更是精光大作。
港岛音乐、电影、电视三大产业的协同发展,唱片工业、造型系统成熟。
这些话听在他的耳中,却是截然不同的意义。
唱片工业如此,那电影工业、电视工业呢?
港岛的文化产业,要迎来一场黄金盛世啊!
而李家城更是暗自沉思,怪不得邵维鼎要收购哥伦比亚唱片呢!
港岛唱片工业成熟,搭上全球唱片体系的快车,岂不是又是一大热门赚钱产业?
这个邵维鼎,看事物的眼光如此精准。
着实是可怕。
“邵先生,那这和红馆有什么关系呢?”许冠杰不知道什么时候走到了旁边,壮着胆子问道。
邵维鼎看了他一眼,淡淡道:“在红馆建成之前,港岛一直缺乏举办大型演唱会的场地,经常举办大型流行音乐会的是位于湾仔的伊利沙伯体育馆。”
许冠杰等人点头,他们确实是在这里举行过演唱会。
“不过,伊利沙伯体育馆太小。”
“座位数目只有三千五百个左右,不能满足此时急速增长的粤语乐迷需要。”
“可红馆不一样。”
邵维鼎环视四周铿锵有力道:“这里有一万两千个座位。”
“那这又意味着什么?”徐小凤好奇问道。
邵维鼎笑道:“意味着在红馆举行一场演唱会的潜在收入,是伊利沙伯体育馆的四倍之多。”
“提升了四倍的获利空间,自然也能令商人筹办演唱会的诱因大增。”
“各位想想...”
“而随着一场场演唱会的火爆。”
“随着人流的旺盛。”
“红馆,不是港岛流行文化的圣殿,又是什么?”
许冠杰、徐小凤、邓丽筠等人听懵了。
这就是邵维鼎看事物的角度吗?
不光是他们,麦理浩等政客、鲍玉港李家城等商人听了这番话,也是大有收获。
而最惊讶的可能就是那些记者了。
舒琪毫不犹豫的在笔记本上写下【红馆的建成,在政客眼中,是民生工程的完工,在一般商人眼中,是装饰城市的门面】
【可是,在邵维鼎眼中,这是港岛流行文化的崛起,是港岛文化圣殿的建成】
【而这就是港岛首富的格局】
TVB的摄像团队,此时更是激动万分。
他们带着摄像机,将这一切全都记录了下来。
梅艳芳、张学友等人站在更远处,看着邵维鼎港督这些大人物,战战兢兢。
中森明菜虽然这段时间,学习了不少粤语,但是并不能熟练的掌握,所以更是听不懂他们的对话。
可听完翻译姐姐在她耳边的复述,她不由得瞪大着美丽的双眸,看向不远处这个年纪并不大的青年。
二十三四岁,在日本,也不过就是大学刚毕业,就算是大公司的继承人,也断不可能和政府权贵如此谈笑风生,而且看这样子还隐隐位于众人的中心。
更别提这么多记者,在一旁的恭敬态度。
一行人对红馆进行着视察,只是与一开始的浑不在意不同,现在就连麦理浩都对这座体育馆充满着兴趣,认真打量了起来。
如果真的和邵维鼎预料的一样,那么毫无疑问。
这座红馆,就是港府未来的下蛋金鸡。
在参观的过程中,邵维鼎顺带还让黎小田介绍了这一次参赛的选手,以及四名导师。
对此,许冠杰等人都对他投来了感激的目光。
能在这些大佬和记者面前留下印象,对于他们今后的发展也有好处。
毕竟在如今这个时代,什么明星歌手,在这些大人物眼中和戏子没有什么分别。
“徐客到了没有?”走完一圈,邵维鼎看向黎小田问了一句。
“到了,早就到了。”黎小田立刻道:“就在隔壁的展馆,李导演正在这徐导演进行着放映机的调试。”
红馆很大,除了中心场馆之外,还有一些场馆。
邵维鼎点点头看向麦理浩等人道:“港督,那我们就去看看徐客导演拍出来的宣传片如何?”
这才是他们来此的主要目的。
港岛的宣传MV,是之后几天作为重要物料宣传的重点。
之前徐客弄出了那么大的动静,又是热气球,又是游艇什么的,他们对此也有些期待。
“走,一起去看看。”麦理浩笑道:“我也来看看,1980年代的港岛,如今是个什么样子。”
(还是一直在发冷汗,大热天电扇都开不了,不过今天还有两更,在写)
第340章 出乎意料的底层叙事,人民视角,
什么时候才有MV这个概念的呢?
自从拥有影像以来,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这一概念便已经产生,主要目的便是利用电视画面手段来补充音乐所无法涵盖的信息和内容。
对于港岛的这则MV宣传片,很多人预料之中的画面,就是展示一些山山水水,象征着港岛的城市面貌。
维多利亚港之类的剪影。
但是,当真的看到了这则宣传片之后,所有人都大为意外。
对准的焦点是人,是洋溢着笑容,在宝成工业园这座现代化工业劳作的人,是正在大兴土木的屈臣氏工业园。
是佐敦,形形色色的招牌与来来往往的人群。
是繁华,是生机勃勃。
高空之上,俯瞰而下的城市全景。
一面是旺角庙街九龙城寨的市井,另一面是中环上环铜锣湾的繁荣璀璨。
紧密逼仄,人如蝼蚁。
狮子山下,堆金迭玉。
截然不同的两种景象,在此刻毫无保留的出现在所有人面前。
“这......这......”
《明星双周刊》的舒琪,作为观看的记者之一,此刻就坐在观众席的位置。
看着幕布上展现的画面,他大为震惊。
他是电影周刊的记者,看到的东西比旁人要更多一点。
每一帧的构图都极为讲究,拍摄人的手法之高超让他惊叹。
但是更加让他意外的是,这则短片的导演。
徐客的实力什么时候有这么强了?
短短几分钟,港岛的立体像在所有人的心中有了一个确切的画面。
而对于徐客,他的印象还停留在去年上映的电影《地狱无门》之上。
癫狂至极、血腥残酷。
如果说《地狱无门》只是一部粗糙的CULT喜剧片,徐客的风格刚刚显现。
那么此刻,这则关于港岛的宣传短片。
却是给他呈现出了一个截然不同的徐客。
冷静、乖戾,干净、透彻。
对生活细节观察入微,以拍摄人的手法去拍摄一座城市。
难道去好莱坞一趟,真的能有这么大的提升?
王京如此,徐客亦如此?
但仅仅是这样,作为一部城市宣传片。
吸引观众的眼球,让行人停步驻足做到了。
可是说,要吸引他们来港岛消费旅游,却远远不够。
其他人想法与他类似。
这则短片拍的好吗?
好,好的让他们意外。
但是却并不是他们想要的那种好。
麦理浩的脸色甚至有些不太好看。
他想要看到的是,干净美丽的城市,是歌功颂德,是他十年治下的辉煌成就。
可是,这则短片,包含的内容太多了。
不过,短片此时才刚刚过去一半。
麦理浩脸色虽然有些难看,但是也并没有发作。
这是作为一名政客的涵养。
短片依旧在继续。
映入眼帘的是一望无际的稻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