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邵维鼎要在金门大厦举办记者发布会的消息。
不光光是《朝阳日报》一家知道了消息。
整个港岛,所有媒体,包括海外媒体驻扎在港岛的新闻机构,全都得到了消息。
这是邵维鼎北上回港以来,之后的第一次公开露面,接受记者采访。
虽然是发布会,但是现场肯定会有记者问答环节。
激动了,所有媒体都激动了。
尤其是在现如今这个时间节点。
他们有一肚子的问题要问。
《明报》
金雍正在调兵遣将。
方莉离开,而且还带走了几个人,虽然与整个明报无伤大雅。
但是还是让他哭笑不得。
不过,对于这个更名后的《朝阳日报》他并没有放在眼里。
无他,底蕴而已。
“老潘,金门大厦这个发布会,你觉得派谁过去比较好?”
金雍询问着明报总编潘越生的意见。
“让焦声去吧,前段时间焦声屡次奋斗在第一线,为我们明报采到了第一手的新闻资料,由他去参加这个发布会很合适。”
金雍脑子里很快闪过一个年轻人的面容,点点头:“行,就他,在这之前你带着他开个小会,对一下重点提问的问题。”
两人正说着。
突然金雍的办公室大门被直接推开。
一个人影冲了进来。
金雍看清了人,皱了皱眉:“老康,发生什么事情了,让你这么着急?”
副总编康志龙气喘吁吁道:“就在刚刚.......内地代表团来港了.......他们......”
“他们怎么了?”金雍听见和内地有关,连忙询问。
潘越生也是一脸的探寻。
“他们要去英国.....”康志龙喘着粗气道:“据说是要商谈港岛回归。”
轰!
这突如其来的消息,震得金雍和潘越生两人不知所措。
第442章 再见刘建华,第一个要参观的就是屈臣氏
“你确定是要去英国,谈港岛的事情?”
金雍瞪大着眼睛,还是不敢相信。
这太突然了。
事先一点消息都没传出来。
“都是这么传的,而且他们的目标很明确,港督已经和他们见面了。”
康志龙气总算是喘顺了,飞快开口说道。
“还是太突然了。”
金雍感慨道,他虽然在《明报》上发表过相关社评,预言“港岛问题”最迟会在1982年解决,并且提出对岸如果决定收回港岛,应在十五年之前就通知英国。
1997年的十五年前,也就是1982年。
过了十二月,就是1982。
但这个时间点未免太凑巧。
太急迫了!
潘越生说了一个自己的猜测:“是不是邵维鼎北上的时候,说了些什么,影响到了燕京。”
金雍有些不敢相信:“阿鼎的话能影响到中央决策?不太可能吧。”
潘越生摇了摇头:“我也就是随便一猜,的确是有些匪夷所思。”
金雍点点头,眉头拧成了一个川字:“看这样子,下午的发布会,要更热闹了。”
.......
金门大厦。
还没到发布会开始时间,大门口就已经聚集了一大批记者。
内地派来的代表一来就被港督接走了。
他们就算是想采访都没地采访。
邵维鼎作为最近才去过内地的港岛人。
很多人都好奇内地的这次来访是否和他有关。
在大厦顶层。
邵维鼎俯视着楼下的记者,随后便看向一旁刚从内地回港不久的新华社港岛分社社长刘建华。
“刘社长,这一次来的是哪位领导?怎么这么突然?”
刘建华摆手笑道:“我已经不在新华社任职了,就别叫我刘社长了,这次前往英国的代表团是由赵部长领队,我因为在港岛待了几年对英国又比较了解,所以跟队随行。”
此前刘建华和何汉昌回内地,都被委派了新的职务。
刘建华如今加入了中宣部。
至于何汉昌,现在在对外贸易部工作。
“赵克东部长?”
邵维鼎有些讶异,居然会是一个商业部的部长领队。
不过想到内地对港的的政策。
他也了然。
前期,可以说是“现状不变,长期利用。”
但是到了现在,自然而然就变成了“民族大义,利于国家”的基准。
“没错,就是赵部长。”刘建华笑道:“临行前,赵部长嘱咐我,说这一次来港岛,一定要参观一下邵先生你在港岛的几座工业园。”
“他可是一直很关注屈臣氏,在港岛能将一个零售制造企业,做到世界顶流的水准,他说屈臣氏有很多地方值得内地学习!”
“刘社长过誉了。”邵维鼎大大方方道:“赵部长什么时候有时间,我这里随时欢迎。”
“那就谢谢邵先生了。”
刘建华虽然知道邵维鼎肯定不会拒绝,但是邵维鼎的态度还是让他很是高兴。
这是真的心向内地的自己人啊!
“说什么谢字。”邵维鼎给他斟上了一杯茶,微微一笑道:“祖国给予我的帮助,我都记在了心里,没有国家在背后撑腰,港英政府也不会这么轻易妥协。”
刘建华当然清楚邵维鼎说的是什么事情。
军舰带来的威慑力,还有内地的百万订单。
可以说间接的促使了李家城等人的入狱,也促成了新界的大开发,帮邵维鼎减少了很多的土地成本。
不过这对于内地也是一件大好事。
如果邵维鼎只是单纯的地产商人又或者是金融圈的操盘手,内地根本不会在邵维鼎身上给予这么大的支持力度。
也正因为邵维鼎的主业是制造业,是实业。
而且开发新界,也符合国家的利益,有利于加强内地与港岛之间的联系。
促进深圳这个经济特区的对外发展。
而且,有一说一。
港岛有着很多的企业家,其中不乏制造业实业相关的富商。
但是能像邵维鼎这样,不遗余力的支持内地的发展。
而且投资力度还这么大的,绝无仅有。
“邵先生,还是要谢谢你。”刘建华诚恳道:“这一趟从燕京到港岛的路上,我们经过了广东,已经有不少的外资在你的带动下,从港岛、南洋甚至是更远的海外跑来投资建厂了。”
邵维鼎放下茶杯,笑道:“我只是尽我所能的做出了一点贡献而已,如果没有好的政策,他们也不会来。”
说到这里,邵维鼎顿了顿道:“对了,赵部长什么时候来工业园参观,需要我提前做什么准备吗?”
“这个不忙,距离我们去英国还有十天左右的时间。”刘建华笑了笑说道:“现在就看麦理浩那边和赵部长聊得怎么样了。”
“不过大概,也就是两三天的样子吧。”
两三天......
邵维鼎微微沉吟了一会儿,抬起头道:“好,我明白了,我让人拟一个章程,将具体的参观地点都拟出来。”
在港岛待十天,两三天与麦理浩会面。
那剩余的七天,必然是拜访港岛各路富豪和权贵了。
虽然已经预料到,自己北上之后内地对港政策会发生变化。
但是他也没想到会变得这么快。
而且很明显,内地比前世更加主动,更加......聪明了。
“时间也差不多了,我还要回去见见我的那些老同事。”刘建华站起身,和邵维鼎握了握手,压低声音道:“邵先生,新华社过几天会派一名新的社长过来,以后你要是有什么事,可以直接去找他。”
“或者拨打这个号码。”
说着刘建华悄悄的塞给了邵维鼎一张纸条。
.......
送刘建华离开之后,邵维鼎重新落座,闭目沉思。
随着他和内地的联系逐渐紧密,一些目光逐渐投注在他的身上。
这些目光有明有暗。
他心里始终没有忘记。
港岛,还有一个外号。
间谍之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