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用的船,肯定是他们鲍家的环球航运。
这些可都是大赚的生意。
与此同时,邵维鼎与拉隆功王子会面的新闻,在港岛无线台和港岛电视台转播之后,暹罗本地的媒体也进行了转播。
看到这一幕的暹罗百姓,微微一愣,很多人都不清楚邵维鼎到底是谁
可听到马上就要有新的发电厂,往后不用担心天天停电的时候,所有暹罗人尤其是暹罗南部的人,都在齐声欢呼。
而更加震惊的,是另一个群体。
暹罗华人!
(还有)
第617章 华人在暹罗的历史,这是一份远超设想的提案
对于海外华人,尤其是南洋华人,大部分国人的印象,要么是星加坡那种,全球除中国外唯一一个华人占主体的国家。
要么就是知道在大马,华人仍然保持着鲜明的民族印记,依旧熟练使用中文并能够接受系统的中文教育。
以及遍布全球的唐人街。
但实际上,华人在暹罗才是真正的根深蒂固。
是目前华人数量最多的国家。
如果以父母均为华人为标准,暹罗华人规模超过900万,占其人口12%-14%。
如果将全部带有华人血统的混血后裔算入其中,这一族群规模超过2600万,占暹罗人口的40%。
政治上,华人在暹罗政坛的存在感从八十年代开始就不断攀升,华人及混血后裔在国会、内阁中的占比常年维持在60%以上。
1932年至2024年,暹罗的30任总理中,有22人有华裔血统,但这些人全部高度泰化。
信奉着统一的暹罗民族观。
而在经济上,暹罗经济85%的份额、80%上市公司资产,控制者全都是华人华裔。
甚至于,前70大企业中只有3家没有华裔背景。
这当然是后世的数据。
可在如今,华人依然是一个相当大的群体。
这部分华人要追根溯源,甚至可以追溯到元朝。
当时元世祖忽必烈遣使素可泰,使其向中国称臣纳贡,泰族政权与中国的官方往来就此拉开。
素可泰对中国的手工业技术产生了兴趣,400余名中国瓷匠被邀请到素可泰,成为该国最早的华人群体。
而真正的第一波华人移民潮是在明清交替之际,先是大量闽粤等省不愿被满族统治的汉人乘船来到东南亚。
再是康熙帝听闻暹罗大米产量颇丰且价格便宜,就准予贩运暹罗大米到广州、宁波等地销售。
1729年,清廷允许华商参与其中,一些华商索性定居暹罗。
其中有一人名叫郑墉,他在暹罗经商致富并成为当地税务官,后迎娶泰族女子生下郑信。
这位郑信就是后来吞武里王朝的缔造者,也是首位在海外当国王的中国人。
又因为他击退缅军挽救了暹罗,被看做暹罗的民族英雄,在历史书上,他甚至被称为暹罗“五大帝”之一。
因为其华人国王的身份,吸引了大批华人移民暹罗,其中包括来自柬埔寨、越南等地的“二次移民”。
不过最终,郑信还是被部下杀害,为了获得清朝的承认,这名部下甚至冒称是郑信的儿子郑华,至此暹罗曼谷王朝建立,其统治延续至今。
而第三次暹罗接受大规模的华人移民,发生在十九世纪中。
1840年鸦片战争开启了中国近代屈辱史,大批因战乱流离失所的东南各省民众选择到东南亚讨生活。
这就是历史书上书写的“下南洋”。
而在十九世纪,不光是中国一个国家遭受到了列强的入侵。
英法两国从中南半岛两侧对其进行侵占。
缅甸、大马被英国占领。
法国入侵印度支那(越南)、荷兰控制南洋群岛等。
只有暹罗,利用英法的殖民矛盾,在英法之间扮演着缓冲国角色,成为南洋唯一没有沦为殖民地的国家。
甚至于在二战期间,因为与日本交好,举着中立国的旗帜,也没有遭受日本的侵略。
由此,在种种条件下,暹罗成为华人下南洋最大的移民国。
到二十世纪,在暹罗的华人就已经超过了一百万。
面对着日益庞大的华人群体,当时的暹罗政府并没有与南洋其他国家一样采取排斥的措施,反而在积极的谋求华人同化进暹罗社会。
于是他们拿出了两个截然不同的政策。
一边授予华人富商贵族、侨领封号,华人进入暹罗官僚系统成为与暹罗王室的共同利益者,提高华人对暹罗国民身份的认同度。
另一边对于华人平民,则是进行强制的改名改姓,全面监管华校,并规定7-14岁的华人孩童必须接受泰文教育。
也因为“东方犹太人”这个名号在南洋广为传播。
于是有权势有钱的华人,为了保住手中的财产,也开始改名改姓。
这些举措自然是极有成效的,尤其是在冷战期间,在缺少华人新移民注入的情况下,暹罗华人的民族特性越来越模糊。
可是,这一天,当他们看到电视上身为华人的邵维鼎与暹罗国王子拉隆功握手,宣布将在可兰岛兴建新的发电厂,并且大力开发芭提雅旅游业,推广ONER支付的时候。
很多人都怔住了!
一种无法用语言形容的感觉弥漫在他们心头,仿佛内心中那颗潜藏在血脉里的种子在慢慢苏醒。
“什么时候,华人能与王子殿下平起平坐了?什么时候华人在国际上发挥着如此大的作用了?现在就连暹罗都要让我们来给他们来建发电厂。”
看着电视,不少华人都有些哽咽。
自从二战后,虽然暹罗并没有像其他国家那样对待华人,但是他们过的也都不太如意。
现在邵维鼎登上了暹罗这块土地,而且还让暹罗王子,给予如此高的礼遇。
不少暹罗华人,都有种发自内心的骄傲。
尽管先前报纸上就已经报道了很多关于邵维鼎的内容,但亲眼见到就是不一样。
尤其是,很多华人就在芭提雅生活着。
“不知道邵先生投资芭提雅,兴建旅游区的时候,会不会优先招募我们这些在暹罗的华人。”
“听我远方叔叔说,在港岛只要进了鼎峰系下的产业园,就相当于有了一份保障。只要好好干,工资比其他企业高,福利待遇还好,甚至还能让你进工人大学学习进步。”
“是啊,要是邵先生在暹罗也办一个这样的产业园就好了。”
邵维鼎来暹罗,并且带来了先进技术,要进行大投资的消息,着实振奋了每一个暹罗华人。
在这些新闻在暹罗发酵的时刻。
拉隆功则紧急拿着邵维鼎给的那份文件,坐车来到了曼谷,面见他的父亲,拉玛九世。
“父王,邵维鼎对于芭提雅的开发计划,远超你我的设想!”
一见到拉玛九世,拉隆功就立刻将手中的文件递了上去,声音十分凝重。
(求发电、催更)
第618章 曼谷大皇宫,国王亲自接见
仅仅是第二天,邵维鼎就得到了暹罗国王的特招。
邀请其前往暹罗王宫。
一路上受到的礼遇极高,甚至拉玛九世亲自来到了王宫门口进行迎接。
可见,其对于拉隆功呈递上来的芭提雅开发计划书的看重。
暹罗到目前为止还是一个以农业立国的国家,他们太渴望工业,以及旅游业的发展了。
邵维鼎拿出的这份计划书。
主要有两个方面。
第一,在林查班港建立一个新兴的产业园,将港岛的部分制造业转移过来。
第二,则是对于芭提雅整个的重塑。
不光是建立核心区那么简单。
围绕着核心区的周边开发,也让拉玛九世看到了极大的前景。
一旦落成,芭提雅不说成为南洋最发达的几座城市之一。
也必然可以成长为不逊色于曼谷的中心城市。
这对于一个拥有四千五七百万人口,且有着两千四百万劳动力的暹罗而言太为重要了。
这么多劳动力,其中被困在土地上的就达到了1700万。
而其他产业的就业人口,分布极为不均。
制造业建筑业服务业总人口加起来五百万都没有。
但每年新增的劳动力人口就达到了七十万。
这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剩余劳动力太多,且太为畸形了。
原本拉玛九世以为邵维鼎只是在芭提雅投资几个亿,建立几座酒店、开发几块地皮,海滩而已。
可现在看来,远远不止这么简单。
暹罗的工业底子太差了,他们迫切希望工业的投入。
以此来解决暹罗劳动力剩余的问题。
“邵先生,非常感谢你对于暹罗的投资。”
在大皇宫门口,拉玛九世表现的十分热情,他拉着邵维鼎的手,带他参观大皇宫。
邵维鼎看着眼前这座建筑,明白这并不是暹罗国王的住处。
自从拉玛八世在这里被行刺之后,拉玛九世好像有所忌讳一般,将住处搬到了附近的集拉达宫。
不过大皇宫仍然保留了作为庆典、集会、接待贵宾的功能。
往后这里更是会成为暹罗最重要的一个景点。
邵维鼎看了一眼便快速的收回了目光,微微一笑道:“国王陛下应该已经看过了我的计划书,不知道您是怎么看的?”
“我很看好这个项目。”拉玛九世落地有声,甚至于有着一丝急迫:“不过还有一些细节需要再商讨一下,这位是我们暹罗的总理,他有一些疑虑。”
一行人,往大皇宫走着。
邵维鼎顺着拉玛九世的视野看去,目光落在了一人身上。
此人一身军装,胸口上全是军功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