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彩仪式前,是记者采访环节。
无数根长枪短炮递到了他的面前。
“邵先生,对于出现在时之廊屈臣氏周边的人手,你有什么看法?”
“邵先生,听说斯沃琪的销量已经突破了十万只,这是真的吗?”
“邵总,现在很多人都将你称为“港岛第一少”是最有权势的富二代,对此你有什么说法?”
“有知情人向我们透露,金门大厦传的购买者就是斯沃琪集团,请问这是否属实?”
.......
无数个问题如同雨点一般砸在了邵维鼎面前。
他双手虚压了几下,记者们也慢慢冷静了下来。
“原本今天是时之廊的开业之日,无关的问题我不需要回答。”
“但是近来一些报纸,时常将斯沃琪集团和佳宁集团关联起来,认为我们是在联合炒作,操控股价。”
“所以我不得不进行回应。”
邵维鼎将目光扫向了东方日报的那几名记者。
他们没有了自己的采访权,人虽然缩在背后。
但是这些消息的源头,无一例外全都是从他们报社传出来的。
“斯沃琪集团确实有意要收购金门大厦,以此作为我们集团的办公大楼使用。”
“这项交易我们已经在进行评估,不日将会向证券所公众。绝对不是某些无良小报所说的‘联合炒作’云云。”
轰!
邵维鼎这句话落下的一瞬间,场面顿时沸腾。
记者们的涨的通红,手更是不停地写着,他们要原封不动的将这句话给记录下来。
所有人都清楚,明天的头版头条有了。
此前佳宁集团一直宣扬,有集团有意收购金门大厦。
这件事也被炒作了一个多月。
很多人都在热议,到底是哪一家。
斯沃琪集团自然是热议的对象之一。
但如今被证实,仍然让很多人都感到了震惊。
要知道佳宁集团此前可是宣布,金门大厦的价值在15亿以上。
斯沃琪集团要是收购,出的价格必然要比15亿要高。
这个数字,太过于夸张了。
斯沃琪集团现如今的市值不过接近四十五亿,要一次性拿出15亿现金出来。
这可能吗?
人群中,作为此次剪彩嘉宾的陈颂倾,听到邵维鼎亲口说出这句话后。
双手不停地在鼓掌,整个人都兴奋的颤抖。
成了,成了!
邵维鼎挑选的这个公布时机太好了。
他的内心不停的狂喊。
邵维鼎不为所动,再次双手虚压,接着道:“每次我们时之廊开业,就好像成了我们集团的新闻发布会一样。”
“大家都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对于我们斯沃琪集团很是好奇。”
“而除了金门大厦这个问题之外,我相信大家最好奇的事情就是‘Swatch’系列手表如今卖出了多少只是吗?”
“是!”
“邵总多透露点消息给我们吧,就指望着你吃饭了。”
听着邵维鼎幽默的话语,现场记者们也笑着回应。
邵维鼎伸出一根手指,笑道:“过去两个月发生了很多事情,第一家时之廊开业,收购DPS免税店、收购屈臣氏,打造出了属于我们集团自己的零售渠道。”
“只不过你们的传言有误,我们没有卖出十万只斯沃琪手表,也不是二十万只。”
“今天早上,我看到的最新销售数字是二十三万六千七百只。”
话音落下。
现场鸦雀无声。
两个月,卖出超二十万只手表。
这个数字,光是听起来就恐怖的吓人。
那如果,全面铺开,一年下来,岂不是百万销售量起步?
在场中有不少人都记得,去年精工一年的手表销量,也不过就是一百三十万只。
可那是全球销量啊!
如此说,斯沃琪的销售潜力,竟然远胜于日本精工表?
咕噜!
人群中的方莉在意识到这一点后,猛吞了一口口水。
她看着站在台上的男人,沐浴在阳光下,耀眼无比。
明明这个男人,是她亲眼看着成长起来的。
可是此刻,她觉得竟然如此的陌生。
不可思议,太不可思议了。
“邵先生,斯沃琪手表取得如此佳绩,您的下一步举动,会不会将它们推销到湾岛、推销到南洋,乃至于欧洲、北美呢?”
方莉站在台下,问出了这个问题。
邵维鼎微微一笑,扫视了一眼所有人,凑近话筒淡笑道:“我觉得这个问题的答案,应该不言自明吧!”
“斯沃琪集团从成立的第一天起,它的目标就不止是港岛一地。”
“作为我们港岛自己的本土钟表品牌,我对它的期望,一直都是走出港岛,走向世界。”
“它会用它的品质,告诉所有人........”
“Made in Hongkong,从来不是一个贬义词!”
第83章 港岛风云,唱起了对台戏
若了解港岛的经济发展史,便可知道制造业曾经在港岛经济崛起中发挥重要作用。
纺织业、制衣业、塑料业、玩具、钟表、电子……多个行业在全球占有举足轻重地位,高峰时期(上世纪60~70年代)制造业占港岛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0%。
然而在贸易和金融的双轮驱动下,港岛制造业持续外迁,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甚至完全沉寂,其生产总值到了后世连1%占比都没有。
其经济结构严重失衡,这是全球任何一座国际城市都未曾有过的。
而到了如今,也就是八十年代,港岛制造业占港岛GDP已经下滑到了20%左右。
纺织服装行业地位整体下降,代工生意又只是接触了制造业的皮毛,利润大头都被品牌商拿走。
再加上国际贸易保护主义严重,南洋各国制造业的崛起。
现如今港岛已然全面转向了由港口贸易、地产金融等服务业为主导的发展模式。
港岛此时的环境是炒房、炒股票,是在去制造业的。
斯沃琪集团的崛起,犹如暴风雪当中的逆行者。
一旦它闪闪发光,没有人可以忽视它的存在。
两个月超二十万的销售量,摆脱了代工的处境,拥有了自己的原创品牌。
甚至以挑战者的姿态,要进军国际,与日本三大表争抢全球市场份额。
这个消息一爆出,整个港岛都炸锅了。
《明报》旗帜鲜明的站在了邵维鼎的一边,为港岛实业声嘶力竭的呐喊。
“过去十几年,港岛的制造业gdp占比不断下滑,生活成本却在不断上涨。”
“在国际上,提到我们港岛制造的产品,印象都是低质、廉价。”
“去年我们港岛的玩具出口量来到了世界第四,钟表出口量来到了世界第二,但是这些无一例外大部分全都是代工产品,产品的大部分利润全都被品牌商给拿走。”
“面对着这种困局,我们很多人是知难而退,将产业转向更赚钱的地产金融、港口贸易。”
“商人趋利避害,这些我们都能理解。”
“但是一座城市是否可以离开制造业?是否可以只靠服务业撑起城市的发展?”
“这个答案,五十年前就曾经有人告诉过我们答案。”
“那现如今呢?时代变了吗?不,在美国纽约,他们的金融业在全球范围内首屈一指,大名鼎鼎的华尔街便坐落于此,但纽约同样有着齐全的先进制造业集群。”
“东京、星加坡、伦敦、柏林这些城市的制造业同样发达。”
“那为什么我们港岛,要兴起去工业化,去制造业的浪潮?”
“有些事情,路上是一定有艰难险阻的,但是这些事情必然需要有人去做。”
“斯沃琪集团,它横空出世一般出现在我们面前。”
“邵维鼎用他的实际行动,身体力行的告诉所有人。”
“港岛,是能够摆脱代工,摆脱廉价,是能够进行产业振兴,实业兴港的。”
“借用邵先生的一句话,‘Made in Hongkong,从来不是一个贬义词!’”
“我衷心希望,往后余生,能听到更多这种声音。”
《明报》。
明报的这篇报道,如同点点星火一般,传遍了大街小巷,各个阶层的人群当中,已成燎原之势。
以前有报纸为港岛制造业发声吗?
有过,但是影响力从来没有这么大过。
要知道港岛有五百万人口,却有一半多的人曾经在制造业中进行工作。
别看现在港岛流行炒房、炒股,赌马。
但是踏踏实实过日子的人,还是占绝大多数的。
明报的这篇报道,太对他们的胃口,引起了他们的共鸣。
因为这样,这一期《明报》直接卖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