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很多事情想不透的,现在全都想清了。
“爹,我想向你借一百万美元。”他郑重道。
潘锦溪听到这个数字都惊了:“不是说要拿到斯沃琪在湾岛的经销权吗?你又有什么主意了?”
“我们不能再等待下去了。”潘迪声深吸了一口气道:“这篇报道价值千金,现在我们浪费一点时间,就有可能错过改变我们潘家仰他人鼻息命运的机会。”
“什么意思?你仔细说说。”潘锦溪有点懵逼,没跟上自己儿子节奏。
“这篇报道说的很明白了,我们港岛的制造业基础还在,所以可以运作的远不止是钟表这一个行业。”
“邵维鼎选择了钟表行业,那我就选择成衣业,而且因为他,现在港岛刮起了时尚风潮,这个时候入局其中,时机正好。”
“更何况内地改革开放之后,代工厂已经开始大规模崛起,且极具成本优势,未来必定挤占港岛代工厂商。所以我们必须抓住这次机会。”
潘锦溪更糊涂了:“你都说了内地会取代港岛的代工地位,我们还投身进去不是找死吗?”
“我的老爹啊!”潘迪声都急了:“我们可以复制邵维鼎的成功模式啊!”
“给我一百万美元,工厂都不需要买,我直接去收购海外成衣品牌。”
“很短的时间内就可以获得全套的生产技术,迅速切入自主品牌制造的赛道。”
“到时候,再在内地建厂,将内地打造为我们的代工生产基地。”
“手握国际知名品牌,再加上内地这个庞大的生产力和原料产地,在国际上还有哪家品牌可以和我们竞争?”
潘锦溪总算明白了过来,他惊了,结巴道:“那这样说.......我......我们潘家岂不是也有机会成为港岛数一数二的豪门?”
潘迪声果决道:“绝对是有机会的,只要我们的行动够快,一切顺利的话,不断收购国际知名成衣品牌,就能缔造出一个服饰王国出来。”
他是彻底想明白了。
港岛纺织业发达,根本不缺工人。
内地更是如此,而且这还是个庞大的潜在市场。
他弄出名堂之后,弯岛、南洋更是可以成为他的倾销地。
就算取得不了邵维鼎那样的成就,但是总也好过现在不上不下的窘境。
“斯沃琪经销权的事情,我们也别丢了,老爹这件事你盯着,一定要和四叔一起拿下湾岛的经销权。”
“这是为什么?”潘锦溪不明白。
潘迪声耐心解释道:“我们现在势单力薄,斯沃琪集团全港岛都在关注,再加上邵维鼎的能力在这,这就是一艘巨轮,我们依靠它,不但可以近距离观看斯沃琪的产业模式,还可以迅速积累一笔资金。”
一百万美元,要建立一个服饰王国,是绝对不够的。
并购,是需要金钱进行支撑的。
这一点在美国留学了四年的潘迪声无比清楚。
与此同时。
李家城也正在看着《大公报》的这篇报道。
看着上面的内容,他的脸不知道为什么有种火辣辣的感觉。
他就是报纸上说的那种逐利的商人。
他跑了,毫不犹豫的离开了制造业这个大坑。
通过地产生意,成为了港岛如今首屈一指的大富豪。
可是,邵维鼎却在他认为的这个大坑中,取得了不逊色于他的成就。
而且,如果《大公报》的这篇报道是真的。
那么,邵维鼎的下一步计划必然是向瑞仕一众钟表业发起收购。
而且有着极大的可能在全球市场中,战胜日本三大表。
扭转日本表在全球钟表市场中的统治地位。
那可是一个远超百亿美元的市场啊!
如果斯沃琪能在其中称王称霸,那么毫无疑问,邵维鼎将成为港岛.......不乃至于全世界,最为成功的商人之一。
这原本是他的目标。
曾经认为无法企及的目标,可是在此时,邵维鼎这个他眼中的后辈,似乎要触摸到了。
“可是,这怎么可能啊!”
李家城第一次失去了冷静。
因为他比谁都清楚,《大公报》的这篇报道预测的真实性有多高。
良久,他终于接受了这个事实。
起身从椅子上坐了起来,他透过书房,看向北方喃喃道:“北方底蕴还是深厚啊,写出这篇报道的,绝对不是凡人。”
“又或者说......"
"这是内地传递出来的一个信号?”
李家城开始想深了。
他很清楚,大公报,是左派报纸,北都直接掌控的。
第85章 风浪越大鱼越贵
哪怕邵维鼎已经足够重视《大公报》的这篇报道。
但依旧低估了《大公报》引起的风波。
港岛制造业的底蕴还是太强了。
作为曾经占港岛gdp40%的行业,一半多的港岛人曾经端的饭碗。
它的盘子远超出了邵维鼎的想象。
无数记者蜂拥到了斯沃琪集团总部大厦。
想要采访邵维鼎,获得一手消息。
证实《大公报》预测的真实性。
虽然斯沃琪集团旗下已经有宝珀和雅典表了。
但是按照《大公报》的意思很明显是邵维鼎在整合了港岛的钟表产业之后,会立刻向瑞仕钟表动手。
集合两家之力,干碎日本钟表行业。
这对于港岛而言,消息太过于震撼了。
如果真的能够实现,毫无疑问斯沃琪集团将登顶港岛一众企业之首。
邵维鼎现如今才二十三岁啊!
哪怕过个好几年,也不会超过三十岁。
不到三十岁的港岛首富?
一想到这个未来可能,不少人浑身都在发颤。
不光是这些记者们。
斯沃琪集团践行的模式,让不少代工工厂主看到了未来选择的方向。
基于斯沃琪集团的发展模式,他们意识到。
大部分做代工起家的企业,在发展到一定程度一定要往制造自主品牌的方向走。
这样才可能有出路。
同时,也让潘迪声这些野心家生出了滔天的野心。
最为关键的是,让很多人将目光不再只盯着地产与金融这两大板块。
《大公报》这篇报道,影响力比之先前《明报》《东方日报》《商报》等一众报纸加起来还要高。
但唯独就苦了邵维鼎。
这篇报道虽然给他带来了无与伦比的影响力和关注度,让斯沃琪集团的股价狂飙。
如今的市值已经突破五十亿港币,每一个斯沃琪集团的股东都张灯结彩。
甚至于宋尧和徐浩文都开始蹭热点在屈臣氏百佳门口,挂出了“港人自己的手表,斯沃琪”这类口号。
但还别说,销量还真的又涨了一大截。
但是,他对于斯沃琪集团的规划,也被很多人知道了。
虽然影响不是那么大,但是终归是存在变数。
为这,邵毅府特地打了一通电话让他回去。
作为看过邵维鼎完整策划书的人,他很清楚大公报预测内容的真实性。
回到家。
邵毅府一看到邵维鼎,立刻把他带进了书房,脸上也满是凝重:“报纸都看了吗?你下一步打算怎么做?”
“看了。”邵维鼎表情很放松,“按照原计划进行,不过节奏要加快一点。”
“原计划?那瑞士那边坐地起价怎么办?”
“老豆,你还是不了解瑞仕的钟表产业,那边钟表品牌就有三四十多家。现在是他们危在旦夕,根本就没有坐地起价的资格。”邵维鼎很淡定。
坐地起价?
自己选择的余地太多了。
不光是瑞仕有钟表品牌,法国、德国乃至于美国都有一些经典品牌。
而且计划曝光了,也并没有什么不好的。
最好能让瑞仕那边人都知道。
他,才是唯一能救他们的存在。
瑞仕人要卖自己的品牌,肯定不光是想赚钱。
最为重要的是,是要保住瑞仕钟表的这个支柱产业。
真正能够决定瑞仕钟表品牌归属的,从来就不是那些工厂主,不是那些公司老板。
而是这些人背后的瑞仕银行,瑞仕政府。
只要邵维鼎能够救活瑞仕钟表产业,可以给瑞仕提供几十万个工作岗位,可以提供源源不断的税收。
在邵维鼎的手里,还是在瑞仕人的手里,对于这些真正能做主的人来说,有区别吗?
根本就没有任何区别。
邵维鼎现在就是要把自己打造成那个,能够给予他们希望的人。
“你有这个信心就好。”邵毅府松了口气,随后道:“刚刚你郭叔叔给我打了一个电话,说斯沃琪集团如果有什么资金上的问题,可以直接找他。”
郭和年完全没有想到,他看在旧友的面子上随手投的一个项目,现在竟然获得了五倍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