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天我为帝 第574节

  “闻太师对我大商忠心耿耿啊!”

  顾承带着姜氏走出屋中,看着龙行虎步的闻仲,突然想到了黄裳。

  犹记得他行走诸天之始,第一个大宋世界,胎中之谜醒来后,就遇到了黄裳。

  当时被黄裳看出破绽,假借大日坠入,顺天应命,蒙混过关,实则颇为惊险,所幸黄裳对于大宋忠心耿耿,此后成为左膀右臂。

  而现在,将是他最后一次的诸天之行。

  一切仿佛已是无比遥远,却又恍若昨日。

  顾承心中感慨,唤道:“太师!”

  闻仲紧绷的神情一松,紧赶几步,行礼道:“殿下!”

  帝乙三子中,闻太师最欣赏年纪最小的寿王,不为其他,正因为相比起文弱的微子启和微子衍,寿王天生神力,儿时就与闻仲习武,刚刚束发就能托梁换柱,勇武非常。

  换而言之,闻仲是此世寿王半个老师,此刻见了对方神情,与七年前别无二致,悬着的一颗心终于微微放下。

  闻仲却不知,顾承的终结之道虽然被针对得厉害,但混元境界未失,稍作推演,就将这座府邸发生的一切了然于心。

  甚至取代寿王的原因,顾承都已有了数。

  对他而言,能穿越到夏朝是最好的,那时距离大禹治水的时间段最近,王室是大禹的直系后人,也能更效率的运用九鼎。

  至于商朝,商汤原本是夏朝一个诸侯国的君主,后来国力强盛,十一征而无敌于四方,与夏桀大战于鸣条,灭之,经过三千诸侯大会,登基为帝。

  商朝经历了三个阶段,由崛起到辉煌,再到盛极而衰,如今正是最后的阶段,国内乱相已现,四大诸侯势力庞大,东夷犬戎等宿敌侵扰边境,可谓内外交困。

  后世总将纣王的亡国,归结于纣王率兵出征,国内兵力空虚,被西岐所趁,实际上那正是矛盾爆发的体现,就好比汉末的十常侍之乱,没有十常侍杀何进,还会有别的事件。

  成汤六百年江山,即将走到末路,顾承又取代了原本的亡国之君,这并非不解之缘,而是天地针对的体现。

  以他的人皇之位,即便取代,也该是顺风顺水,什么条件都送上的武王姬发,现在却成了纣王,正是不同命运轨迹碰撞的排斥。

  这倒是一个新奇的发现。

  按照顾承原本的想法,诸天大劫,即将被毁灭,即便是另一条命运轨迹,也该期盼他能改变未来,怎料为了保证原本历史的惯性,却是希望他失败。

  “天地大势么?”

  顾承从没信过所谓天意,此次更不例外。

  纣王就纣王,即便天命必败,他也能逆转。

  闻仲不知其中有何等惊心动魄的交锋,他与顾承交谈后,发现这位殿下虽然气色不佳,身体衰弱,但不是夺舍之兆,抚须露出笑容:“殿下康复,实在得天之幸,请随老臣入宫吧!”

  游离于权力中心之外,任何皇子得到闻仲的接纳后,都会想立刻见到帝乙,以得回宠爱。

  但顾承毫不迟疑地摇了摇头:“孤虽昏睡,实则意识一直与一股邪念交锋,那人自称施展离灵断络法,欲侵蚀孤的身躯,祸乱朝纲,在确定是否根除影响前,不能面圣。”

  闻仲闻言为之动容:“离灵断络法?那可是东夷大祭司,得自上古巫族的禁术!”

  东夷是商朝的老对头了,传承自上古巫族,不仅肉身强横,力大无穷,还擅于创造,弓箭就是由他们发明的。

  其实仔细看看夷这个字,不就是由大和弓组成的么,因此东夷部落历代首领被称为羿,神射无双,族内祭祀更有种种异术,大祭司的离灵断络法就是防不慎防的禁术。

  正因为此,商朝虽然国力远强过东夷,却数度远征未果,甚至还被其反过来侵入边境。

  寿王中了大祭司的禁术暗算,竟能在七年的对抗后苏醒过来,更思虑稳妥,一反以前的急躁易怒,闻仲眼神深处的疑惑终于逝去,露出欣慰之色:“请殿下好好养伤,老臣立刻去禀告陛下!”

  顾承送走闻太师,不多时就听得外面热闹起来,一辆辆马车停在这冷清的王府外面,奴仆有序下来,进入府中。

  之前去通报的侍女看着,露出苦尽甘来的激动之色,姜氏却忧心于朝堂之上:“殿下,我们真的不进宫去见陛下?”

  寿王昏睡七年,苏醒后连陛下的面都不见,可以说是为了安全起见,怕东夷秘术对陛下不利,也可能是心中怀有被舍弃的怨气,不愿相见。

  虽有闻仲传达,却也得防止以讹传讹,姜氏身为东伯侯之女,对于这些明争暗斗当然深有体会。

  要知道寿王上面可还有两位兄长,微子启与微子衍,而至今太子之位都还未立。

  “无妨!”

  顾承笑笑,转身走回屋中。

  令闻仲释疑,只是顺手为之,至于帝乙,根本懒得见,更不可能与那微子启、微子衍勾心斗角,争夺所谓父王的宠爱。

  早已不是杨坚杨广的时候了,他愿意看到的历史,可以延续,不愿意看到的历史,统统为之改变。

  这才是混元道境,鸿蒙至尊的气魄!

第三章 黄氏嫁女

  “老三醒了?父王身体抱恙,眼见着就要立太子了,他竟然醒了?”

  “可恶,如果不是老二跟我相争,太子之位早就定下,岂能如此!”

  一座远比寿王府气派奢华的府邸上,正在召开宴席。

  宽阔的大厅正中,舞姬翩翩起舞,乐奴在两侧的钟鼓上敲击出悦耳的节奏,身姿曼妙的侍女把丰盛的酒食逐一端上。

  商朝的食器已经有了碗碟,材质除了青铜,还有玉器、漆器和白陶,但青铜所制最为精致,后面几样显得略微粗糙,工艺还不足。

  所以青铜才是盛放主食的器具,此刻主桌的上面,正放着一口小铜鼎,鼎腹下层燃着红红的炭火,四周镂空的烟孔里飘出袅袅的烟气,鼎腹里的水已经沸开。

  这就是鼎食。

  美食记载方面,夏朝太过遥远,资料太少,商周最有名的就是鼎食了,先将肉食放在鼎内煮熟,再由侍者从鼎中取出,蘸着各种调料进奉给天子和大臣。

  乍一听起来,有点像火锅,实际确实如此,此刻两名侍女持着木箸,把一片片鲜嫩的肉片夹出,放入放满调味料的小碟中,恭敬地呈上筷子,照顾得真是无微不至。

  微子启接过筷子,将蘸了调料的肉片送进嘴里,层次分明,口感极佳,可他却是味同嚼蜡。

  帝乙一共有三个儿子,长子启,次子衍,幼子辛。

  其中微子启和幼子辛是同父同母亲的亲兄弟,按理来说,太子之位应是长子的没错。

  但不是这么算的。

  因为他们的母亲在身为妾室的时候生的微子启,后来被扶正为皇后,又生下幼子辛。

  按照礼法,微子启就是妾室之子,是庶出,幼子辛才是嫡子,后受封寿王。

  关于这点,朝内分成两派,一派认为微子启年长稳重,宜继承大宝,另一派则是坚定的礼法拥护者,再者寿王年纪虽小,但天生神力,在这个崇尚武力的年代,确实容易赢得武将的好感。

  正因为支持寿王的臣子多,他才能娶姜氏为妻,毕竟东伯侯是八百诸侯之首,以其嫡女为正室,才有日后母仪天下的资格。

  那时微子启都已接近放弃,谁料天降喜事,大婚当日,天地失色,寿王晕倒在地,这一晕就是七年。

  最初的几年众臣还时常探望,希望寿王苏醒,结果见闻太师都束手无策,也渐渐不吭声了。

  可就在微子启以为朝野上下只剩自己一个选择时,之前一直与他同舟共济的微子衍突然拉拢群臣,露出争龙之意。

  大家都是庶出,他为何不能争一争呢?

  微子启惊怒交集,最关键的帝乙心思莫测,太子之位悬而未决。

  不过自从年初来,帝乙卧病在塌,身体每况愈下,感觉大限将至,已经有了立储之意,微子启正狂喜之际,没想到又听到一个晴天霹雳般的消息——

  寿王醒了!

  按理来说,一位皇子昏睡七年,不涉朝政,应该没了争夺太子的权力,但礼法正统的威力是常人想象不到的。

  就在昨日,首相商容、上大夫梅伯、上大夫赵启等十数名官员,已经上本请立东宫。

  微子启气得彻夜难眠。

  这种给予希望,再狠狠掐灭的感觉,实在太糟糕了。

  “报!二王子到!”

  正在没滋没味地吃着火锅,门外传来通报,微子衍到了。

  微子启怒哼一声,却也没有失礼,站起身来,就见一位瘦削男子从外走来:“王兄!”

  微子启冷笑道:“你眼中还有我这王兄?”

  微子衍躬身拜下,行了大礼:“弟弟受小人挑唆,一时糊涂,与王兄争位,实在是不自量力,望王兄恕罪!”

  微子启吃软不吃硬,眼见这弟弟如此卑躬屈膝,脸色稍缓,却又冷笑道:“怕不是老三醒了,你才醒悟吧?”

  微子衍软语相就,好不容才起身,在席位上坐下,看着微子启桌前的六个鼎:“王室之中,也只有比干王叔得父王亲许,能享七鼎,而王兄原本距离九鼎仅一步之遥,只可惜啊……”

  鼎食是有很严格的划分的,帝王享用九鼎,诸侯和王族次之,最多享用七鼎,官员再次之,最多五鼎,若有违规,便是谋逆,而各种鼎中的食物也有考究。

  微子启对于吃食很是讲究,闻言眼中闪过阴霾,又听微子衍道:“老三向来跋扈,对你我毫无敬意,一旦他登上皇位,还不找块贫瘠的封地,就给打发了,到时候王兄恐怕连六鼎都享用不到了!”

  微子启胸膛起伏,怒声道:“你不用再挑拨了,有什么招孤听着!”

  微子衍道:“王兄可曾听说,黄氏正在为其女择婿?”

  “黄氏?”微子启一怔,语气十分郑重:“黄飞虎的妹妹?”

  黄氏家族七代忠良,在商朝世居高位,黄飞虎的父亲黄滚就是赫赫有名的镇边元帅,一力抵挡东夷的入侵,黄飞虎更是文武双全,统帅无双,受封镇国武成王,相比起来,闻仲精通道法,在统兵谋略上,还要逊色黄飞虎不少。

  这样的家族,如果能够争取到,那简直是最大的助臂,微子启之前一直与黄氏往来,然而这类世家显族大多不会参与夺嫡之争,黄氏也不例外。

  但此刻得微子衍提醒,他还哪里反应不过来,黄氏嫁女,正是最好的机会!

  他一拍手掌,斗志瞬间高昂起来:“相比起八百诸侯,父王还是更信任黄氏家族,老三不是娶了东伯侯的女儿么?那孤就娶武成王的妹妹!”

  ……

  ……

  与此同时,寿王府中。

  姜氏又送走了一位前来拜访的臣子后,回到庭院里,看到顾承正在落笔。

  她知道,这些天自己这位夫君一直在著书,一部兵家的书。

  这个年代是罕有专门著作的,基本记录下来的都是国家大事,其中与占卜有关的信息最多,由于甲骨文和钟鼎文的书写方式掌握在高层中,民间即便有故事,也是口口相传,不会以书面的形式流传下来。

  若说于后世影响最大的,就是后来诗经中收录的一些篇章了,而且还存疑,顾承所为,姜氏实在难以理解,只是看着顾承的动作,一笔一划,有千钧之重,仿佛冥冥中有一股力量,在阻止他的落笔。

  顾承全神贯注,姜氏也不敢打扰,就这么默默陪伴着他。

  好不容易一份竹简写好了,见顾承舒了一口气,姜氏才奉上茶水,低声道:“夫君,我们真的什么都不做吗?”

  这个年代感情都是在婚后培养的,自从见到这位夫君,就开始照顾昏睡沉眠的他,若说姜氏没有丝毫幽怨是不可能的。

  可这些天的相处,又让她有种前所未有的满足,一切都补回来了。

  唯独可惜的,是明明在他身边,有时又感到距离比起天和地还要遥远,完全猜不到他心中在想些什么。

  朝中十数位大臣在向帝乙进言,要立寿王为太子,此时应该出面呼应群臣,坚定信心。

  结果顾承什么都不做,就待在府邸里著作,难道他真的对帝王的宝座不感兴趣?

  只是这世间之争,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姜氏倒不是野心勃勃,硬要夫君称帝,自己坐上皇后之位,而是深知嫡庶争龙凶险至极,一旦微子启或者微子衍登基继位,又岂会放过嫡子寿王?

  到时候,怕是一块贫瘠的封地,都不愿意给吧!

  就在这时,顾承拍了拍她略显冰凉的柔荑,笑道:“夫人莫急,该是谁的就是谁的,有些事强求不得,我们且在府邸偷得浮生,过上几个月,你且再看!”

第四章 帝乙心思

首节上一节574/641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