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绍好谋无端、外宽内嫉、私心又强,有很多的缺点,可他并不是傻子,生死存亡之际,终于放下了架子,向一众文武虚心问计!
“孩儿不才,愿统十万精兵出征,一举剿灭黑山黄巾,而后北御匈奴,南挡曹操,确保河北平安无事,也好为父亲大人分忧!”
三公子袁尚站了出来,扬起了英俊的小脸,剑眉高挑,器宇轩昂,话语霸气的一塌糊涂
很可惜,袁尚说完之后,大殿上沉寂无声,一众文臣武将,有的抬头望天,有的低头看地,还有人眯着眼睛装睡,没一个呐喊助威的,就连袁绍也是沉默不语,只是挥了挥手,示意儿子退下去,别再丢人现眼了!
西凉之战,让众人看清了一件事情,三公子袁尚就是一个绣花枕头,外表鲜艳,一肚子草包,要是让他统兵出征,必然坏了大事,出去多少损失多少,就连大将军袁绍也动摇了,自己的家业再大,也禁不住一个败家儿子呀!
“自古以来,攘外必先安内,曹军出兵官渡,不过虚张声势而已,大公子袁谭统兵十万镇守,可保无恙,当务之急,立刻救援巨鹿,荡平黑山黄巾,内患一除,外敌自退!”
谋士审配站出来,提出一个‘安内攘外’的计策,以河北集团的实力,只要内部稳定下来,北方的匈奴也好,南边的曹操也罢,皆不足为虑!
“先除内患,再平外贼,却是上上之策,不过吗,河北连年征战,实力损耗巨大,想要出兵讨伐黄巾,只怕心有余而力不足呀!”
沮授也站了出来,提出一个最大的难题:缺兵、少粮、没有军械,如何出兵作战呢?
袁氏坐拥四州之地,麾下兵马四十余万,实力雄厚,按理说不会出现这种情况的,问题是,兵马虽多,地盘也大,四面御敌,又连吃败战,根本抽调不出机动兵力了!
大公子袁谭偷袭徐州失败,损兵数万,自己也被生俘了,虽然放了回来,袁绍出于面子问题,也全力压制此事,可大家心里明白,这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大败战!
紧接着,三公子袁尚出征西凉,十五万大军一败涂地,逃回来的不足三万,其余的全变成累累白骨,留在河西走廊了!
两场败仗下来,袁军损失兵力十五万之多,可以说是伤筋动骨了,更让人郁闷的是,两场大败战,全都是折在一个人中,‘鬼面萧郎’真是袁家的克星呀!
剩下的军队,袁熙统兵五万,防备北方的匈奴人,高干统兵五万,正在镇压并州的民变,袁谭统兵十万,驻守黄河沿岸,防备曹军偷袭,真是一兵一卒也抽调不出来了!
如此折扣下来,袁军只剩下七八万兵力了,全部驻扎在邺城附近,负责老巢的安全,轻易不敢动用,根本没有余力征讨黄巾军了!
再说了,就算强行抽调人马出征,军械、粮草从何而来呢,冀州的百姓已经逼反了,再要压榨下去,其余三州的百姓必然跟着造反,到时候天下大乱,袁氏也就万劫不复了!
想到这里,大殿上一片的沉默,这里人都是上层权贵,一旦河北集团奔溃了,他们的下场可想而知呀,就是为了自己的小命,也得同心协力,共渡难关才行!
“主公勿忧,咱们还有十万大军没动用呢,不过吗,想要抽调出来有些麻烦,还需各位同僚帮忙才行呀!”
半响之后,河北第一谋士-田丰站了出来,牙关紧咬,一脸的刚毅之色,似乎在谋划一件大事!
“兵马何在,元皓先生速速说来,只要能够稳定局势,本大将军言听计从,另有高官厚赏,绝不失言!”
局势危机,为了保住家业,袁绍难得纳谏一次,而且许下了重赏,因为自己信用不好,还特意加了一层保证,也算用心良苦了!
“属下一心为了主公霸业,不求厚赏,至于十万大军,就在邺城之中!”
田丰语出惊人,一众文武面面相觑,不知那里来的兵马,只有沮授、审配、许攸几人略有所思,却是一脸的为难之色,显然他们也想到了什么,就是不敢说出来罢了!
“邺城乃是天下第一巨邑,居住的士族、门阀、豪强极多,这些人的府邸里,养着大量的门客、侍卫、仆从、佃户,少则数百人,多则上千人,而且甲胄齐全,精通武艺,如果把他们聚集起来,足以组建十万大军了!
此外,士族门阀家资丰厚,捐献一些钱粮出来绝无问题,如此兵马有了,军械、钱粮也有了,再委派一员大将统领,讨平黄巾军,指日可待!”
说完自己的计策,田丰毫无得意之色,反而一脸灰败,这个计策献上,可以挽救河北的危局,同样的,也会得罪门阀士族,这是从他们身上挖肉呀,随之而来的强烈报复,就要自己一身承担了!
借兵、借粮之计,其余几位谋士也想到了,可是没人敢说出来,士族门阀势力强大,一旦得罪了他们,必然没有好下场,再说了,大堂上的文武大员,好多就是士族出身,田丰计策一出,等于犯了众怒呀!
“此计甚妙,元皓先生真是忠臣呀,既然如此,一事不烦二主,就由先生出面,说服各位家主,交出兵马、钱粮,共渡难关!”
袁绍身为天下第一门阀,自然知道士族们的秉性了,见利忘义,全无节操,一个个心比锅底都黑,跟他们借兵马、钱粮,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就算办成了,也会得罪一大群人呢!
如今田丰献计,自己顺水推舟,让他跟士族门阀打交道,好处自己得了,黑锅让他背了,真是一举两得呀!
“诺食君之禄,忠君之事,粉身碎骨,在所不惜!”
田丰双手抱拳,身为谋士,一切以主公大业为重,明知前面是火坑,自己也得跳下去呀!
兵马、军械、钱粮都有了,下一步就是选将了,正所谓:‘一将无能,累死千军’,要是派出一个废物统帅,再多的兵马也是白搭!
自从颜良、文丑阵亡沙场,军中就以张颌、高览为首,加上新崛起的蒋齐、淳于琼,并称为‘河北四大名将’,不过吗,高览身在幽州,防备匈奴入侵,淳于琼驻守黎阳,防备曹兵北上,剩下两人则在邺城听用!
“传我军令:以张颌为主将,蒋奇为副将,袁尚为监军,统领人马,择日出征,一举荡平黄巾贼寇!”
略加思考,袁绍把兵权交给了张郃、蒋奇,二人常年统兵,能征善战,却是合适人选,至于让袁尚监军,则是他的一点私心了1
儿子再不争气,毕竟是亲生儿子,让袁尚一起随军出征,也好混点功劳,挽回一些面子,万一打了败仗,自然有人承担责任,不会怪罪到他的头上!
考虑的如此周详,袁绍也算用心良苦了,不过吗,他忘了一句名言“一颗老鼠屎,就能坏了一锅汤呀!”
第一百三十五章士族门阀
门阀--特指世代为官的名门望族,这些家族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彼此之间互通婚姻,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政治集团,又利用‘孝廉制度’,几乎垄断了推举官员的权利,与外戚、宦官,并称为大汉王朝的三根支柱!
汉灵帝驾崩之后,为了争夺朝廷大权,以何进为首的外戚集团,与‘十常侍’为首的宦官集团之间,召开了一场激烈的厮杀--同室操戈,同归于尽,最后的结果是:三根支柱,折断其二,汉室江山,岌岌可危!
外戚、宦官两大集团覆没,没有了竞争对手,门阀集团抢占了大量的政治利益,形成了一家独大的局面,他们或是支持诸侯,割据一方,或是亲自上阵,参与争霸,汉室江山衰落到如此地步,门阀们真是‘功不可没’呀!
袁家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布天下,拥有无可匹敌的政治声望,自然而然的,邺城也就成为了士族聚集之地,中原门阀,七分在此,豪强大户,比比皆是,而且拥有大量的特权,他们抢占良田,不交赋税,组建商队,收敛钱财,蓄养奴婢,任意杀戮,完全超脱于律法之外,也没人敢约束他们的行为!
河北百姓都明白一个道理,宁可得罪官府,不能得罪门阀,宁可拖欠皇粮,不能少了地租,原因也很简单,官府如狼,门阀似虎,前者只会撕下你的皮肉,后者吃人不吐骨头,两害相较,还是取其轻者吧!
不过吗,凡事总有例外,就在门阀们享受美好生活的时候,一条消息传来:“谋士田丰献策,要求士族门阀交出护卫,捐献钱粮,组建成一支大军,跟黄巾军上阵拼杀!”
一石激起千层浪,邺城立刻沸腾起来,士族门阀的本性就是唯利是图,让他们搜刮百姓没问题,想要搜刮他们可就难了,再者说了,兵马、钱粮乃是立身之本,也是各个家族的根基,谁肯轻易交出来呀!
话又说回来了,这是大将军府下的政令,又有‘讨灭黄巾,救国救民’的口号,名正言顺,合情合理,想要硬抗是不可能的,不过吗,政治的精髓就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你有征兵调粮的命令,我有一毛不拔的办法,就看谁的手段更高超了!
士族门阀十分堕落,也喜欢互相攀比,居则高楼大厦,穿则绫罗绸缎,用则金银器皿,行则驷马之车,尤其在吃喝上面,更是奢侈无比,山珍海味,珍馐果品应有尽有,随便一餐花费的钱财,足够普通百姓十年之用,最令人发指的是--他们还吃人!
饥荒之年,穷人们实在没有吃的了,为了求一条活命,只好四处寻找尸体,就像野狗似的啃食腐肉,或者互相交换孩子,杀死后烹煮成肉羹,这就叫‘易子而食!’
灾民们吃人,门阀们也吃人,他们吃腻了山珍海味,为了追求刺激,就会购买一些贫民的孩子,养的白白胖胖,再杀掉吃肉,还有一个专门的称呼‘菜人!’
一位门阀为了显示阔气,举行过‘百童宴’,就是宰杀一百名幼童,把他们的血肉做成美味佳肴,用来款待宾客,对此,有人表示不服气,也举办了一个‘十美宴’,杀掉自己的十名侍妾,蒸熟之后招待客人,生活堕落可见一斑了!
可是征兵调粮的命令出来,短短一夜之间,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士族们以前是互相攀比,看谁的生活更加奢侈,现在截然相反了,要是有人称赞你家里有钱,简直比骂祖宗八代还难受,‘装穷’成了大家新的生活方式!
为了装穷,士族们出门不坐车了,年长的骑头小毛驴,年轻的干脆步行,衣着也是一样,满是补丁的衣裳,配上一双草鞋,腰间系一条麻绳,就是标准的士族装束了,又透气、又低调,简直是‘装穷’的不二法宝!
一旦有官员登门催捐,士族们就带着全家老小,人手一只破碗,一个野菜团子,堵在大门口处,哭天喊地,总之一句话--“家里穷的揭不开锅了,千万别让我出钱,要也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