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冲聪明伶俐,有过目不忘之能,故而深受父亲的宠爱,家庭地位不在几位嫡公子之下,就连他的个人学习,也是曹操在亲自教导呢,因此有人暗暗的猜测,曹操真正属意的继承人,就是这位八岁的小神童!
不过吗,曹冲有聪慧的头脑,却没有强壮的身体,因为小产-先天不足,他一向的体弱多病,也无法学习武艺,吃了无数补药都不济事,恐怕难以长大成人呢!
这次前往争鸣学府,观看马球大赛的同时,也想请神医-华佗出手,给曹冲调理一下身体,无论是治理国家,还是征战沙场,都需要一副好的身体,否则只能做旁观者了!
庞大的队伍一路向东,在距离学府三里左右,被一块大石碑拦住了,石碑高有一丈八尺,是整块汉白玉雕刻的,上面有一行大字:学府重地、不得喧哗,文官落轿、武将下马!
按照古制,在一些特殊的地方,都有这种警示石碑,以示对权利、文化的尊重,比如距离皇宫三百步下马,距离相府二百四十步下马而争鸣学府的规定:三里之外,一律下马!
看到石碑之后,文武百官自愿自觉的,或是下马,或是下车,就连曹熊、曹冲也下了马车,携手向学府大门走去,在文化传承面前,纵然是帝王将相,也得乖乖的低下头颅!
只有几名白发老儒,依旧骑在小毛驴上,大摇大摆的向前进发,他们在世俗中没有官职,可是在学术世界之中,却都有极高威望,故而享受这种特权!
“刷!刷!-这块田地收割干净了,快点称一下粟米重量,而后统计平均数字!”
“今年的雨水太多了,庄家生长受到了影响,咱们应该修一条排水沟,以前只重防旱,却忘记防涝了!”
通往学府的道路两边,尽是整齐的粟米田地,在秋风的吹拂之下,穗子已经变成金黄色了,不少头戴斗笠、身穿布衣的农家学子,正在辛勤收割着,并称重每一块田地产量!
课堂只教理论,实践才出真知,凡是争鸣学府的学子,必须做到知行合一,儒家、法家要游历天下,了解百姓疾苦,道家、佛家要劝慰百姓,让他们弃恶从善,墨家发明各种工具,兵家上阵杀敌报国农家则是种好田地,让百姓们吃饱肚子,看似最为简单、其实最是艰难!
华夏虽是农耕民族,可是千百年以来,百姓们几乎没吃饱过,一直处于半饥饿状态,如果碰上灾荒之年,不是活活饿死,就是揭竿而起,多少伟大的王朝,都是被饥民们推翻的,而百姓们挨饿的原因,不是懒惰、也不是蠢笨,而是粮食产量太低了!
古代生产技术落后,基本是刀耕火种、靠天吃饭,就是把荒草烧成灰做肥料,挖坑埋下粮食种子,而后就盼着老天爷下雨吧,如果风调雨顺,就能多收获一些粮食,如果碰到了灾害,粮食就会欠收、或者绝收!
《史记》记载:西门豹引漳水灌邺,以富魏河东之地,亩产粮食两石半,天下谓之膏腴之地,诸侯无不陈兵于侧,而欲夺为己有之!
两石半也就三百斤,等脱去外壳之后,剩下二百斤就不错了,这么可怜的粮食产量,还让诸侯们眼红不已,不惜发动大规模战争,用尸山血河换取呢,其他贫瘠之地的粮产量,也就可想而知了!
汉代耕种技术进步,出现了陇作发、翻耕法、耒耜、牛耕、铁犁粮食产量有所上升,平均亩产三石粮食,大约三百六十斤左右!
农民辛苦打出的粮食,给国家交了赋税,给地主交了租子,又能剩下多少呢,好年景半饥半饱,坏年景饿殍遍地,自从桓、灵二帝以来,汉家人口急剧减少,饿死的远比战死的多呢!
“敢问几位小兄弟,田地可是你们耕种的,看着沉甸甸的穗子,想来收成一定奇佳,不知用了什么办法?”
队伍中走出一名中年人,生的方面大耳、肤色黝黑,还穿着破旧的官服,正是相府令史-梁习,专门负责屯田事务,对于粮食最为关心了!
周围的官员也竖起耳朵,听说学府的农家学子,游历四方寻求良种,播撒腐物改良土壤还发明了不少新型农具,扬言要‘官私仓廪皆满,再无饥谨之苦’,不知是不是吹牛?
“回禀这位大人,学府周围的上万亩田地,都是农家学子耕种的,可惜我们学艺不精,致使庄稼今天欠收了,每亩只有四石收成!
大司马说过的: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庄稼之所以欠收,想来是我们懒惰所至,以后一定努力种好实验田,再把技术、良种传播天下,让百姓们都吃上饱饭!”
农家子弟不善言辞,见到生人还有些脸红,结结巴巴的回答着问题,而他们的手上都生着老茧,衣服也四处是补丁,想来经常下地干活的!
另外吗,他们的农具也很奇特,收割的、脱粒的、清选的、晾晒的品种齐全,使用方便,比起寻常百姓使用的,可是先进的太多了,上面还都刻一个‘墨’字,想来是墨家子弟的发明吧?
“平均亩产四石,竟然还算是欠收了,是老夫的耳朵发聋,还是学子们在说谎呢,纵然是最好的农夫、最好的田地,亩产也难超过三石呀?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咱们亲手割一块地,不就一清二楚了吗,别说亩产四石粮食,能有三石半的产量,老夫一定叩首行礼!”
对于农家学子说的,百官们一百个不相信,种地看似简单,其实难度极高,不是说发明几件新农具,引进一些新的种子,粮食产量就突飞猛进了!
当年张骞出使西域,也带回了大量植物种子,经过汉家百姓挑选、改良、培育最后存活下来的,也不过就核桃、葡萄、石榴、芝麻、黄瓜、大蒜几种,剩下的因为水土不服,全被大自然淘汰掉了!
一颗种子传播到新地方,要经过十几代、甚至几十代的种植,完全适应了土壤、环境、温度确定万无一失了,才能大范围的推广,最后成为一门粮食!
因此上,一个人穿越到古代,拿出玉米、红薯种子,一下让粮食产量翻十几倍,达到亩产几十石而后开创了太平盛世,只是某些人的意淫罢了!
(明朝万历年间,红薯传入中国,先是在福建、广东种植,而后传向长江、黄河流域,一直到了清乾隆年间,才成为一门主要粮食,中间经历多少成功、失败,不是只言片语说清的,别忘了,明朝亡于饥民之手!)
文武百官也不往前走了,一股脑的冲进了地中,找不肥不瘦的田地、测量出一亩大小,而后把官服往腰间一掖,抢过农家子弟的工具,就开始收割上了
人多好办事,只是片刻功夫,百官就割了一亩地粟米,而后脱粒、装袋、称重,最后得出一个数字--四石半!
“我的神农氏祖宗呀,竟然是亩产四石半,比平常多了五成呢,学子们没说大话!”
“得暖饱而天下安,只要让百姓们吃饱肚子,中原可见太平盛世,四夷谁敢不服王化?”
看到准确数字之后,百官们震撼不已,有人跪倒磕头,有人默默流泪,要知道,天下农夫千万、田亩大概上亿之数,如果每亩增长五成,该是多少粮食,又能养活多少人呢?
“敢问诸位小兄弟,究竟用了什么办法,才让粮食增产五成,可否推广到天下呢?”
“回各位长者的问话,无非是深耕细作、浇水除草、以虫制虫再施一些五谷轮回之物!”
第二百一十三章饥为恶狼,饱做羔羊!
曹熊、曹冲等人继续前进,去观看学府的内部情况,梁习与一部分民政官员,则留在了田间地头,与农家学子探讨高产之法,如何在民间全面推广,对于他们来说吗,这可比看马球重要多了!
民以食为天-可不是一句空话,田间多产一分粮食,百姓们少一分饥苦,大汉的国运也就绵长一分,或者说,谁能让百姓吃饱肚子,谁就是天下共主!
“诸位请这边走,除了上万亩粟米田,我们还有牛圈、鱼塘、果林一年的收益下来,比种田只高不低呢!”
“庄稼收割之后,秸秆喂牛、牛粪养蛆、蛆喂池鱼,池泥再做肥料如此反复循环,真是巧妙至极呀,此法乃是何人所想?”
“这是大司马的妙想,教与我等实施的,环环相扣、生生不息,暗合天地循环之法,对民生有百利而无一害!”
对于留下的官员们,农家子弟热情接待,还介绍循环养殖之法,品尝收获的粮食、家禽、水果,官员们惊叹之余,对萧逸佩服的五体投地,文能治国、武能安邦,民生也如此厉害,世上真有全才否?
而且在交谈之间,农家子弟们‘无意之中’,还透露出一条重要消息,据说某次大司马醉酒,说东海万里之外有一块广袤大陆,上面有几种高产、耐旱的粮食,可以亩产数千斤,若是能寻求到手,天下再无饥饿之苦了!
听闻大司马有一位神仙师傅,有通天彻地、未卜先知之能,想来不会胡言乱语的,梁习等人暗记心中,准备回去禀告丞相大人,最好组建一支大型船队,再派勇士出海寻找陆地、良种,二者若得其一,足以名垂青史!
所谓醉酒之语吗,自然是萧逸有意透露的,目的是提醒官僚阶层,不要只盯着眼前土地,在无尽的大海之中,还有其他大陆等着征服呢!
这些话公开来说,世人未必相信的,甚至怀疑萧逸别有用心,要转移大家的注意力,可是借酒话说出来,人们反而会有兴趣了,因为探听别人的秘密,本就是人类劣根性之一!
至于土豆、玉米、红薯几种农作物,萧逸反而没有兴趣,至少在一千年之内,不希望出现在中国境内,原因也很简单,人这种动物吗--饥为恶狼,饱做羔羊!
美洲大陆土地肥沃、气候温和,又有各种高产粮食,人们只要埋下种子,根本不必用心照料,就能获得不错的收成呢,简直就是人间乐土!
可是因为吃喝不愁,美洲土著-印第安人,才会生性懒散、吃饱就睡,整整几千年时间中,生产力几乎没有发展,也没能建立一个帝国,最后被白种人入侵,差一点斩尽杀绝了!
同样黄皮肤、黑眼睛的华夏民族,生活环境就恶劣多了,水灾、旱灾、虫灾、地震从来没有间断过,还要付出无数汗水,才能收获很少粮食,百姓一直在饥饿中挣扎!
可恶劣的生活环境,也锤炼出了华夏民族,吃苦耐劳、骁勇善战的性格,我们从未向大自然低头,反而治理洪水、凿穿山脉、挖通运河喊出了‘人定胜天’的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