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上,群臣必须小心谨慎,等到情况即将明朗之时,全力支持一位公子夺储,提前出手危险太大,事后出手价值不大,这可是一门投机学问呢!
“哈哈!-秋风渐起、天意转寒,老夫特备下鲜肉、美酒,邀请诸位过府享用一番,顺便商议几件小事!”
“丞相大人神威盖世,一统中原之地,方有今日太平之宴,我等皆赖鸿福矣!”
相府大堂之上,曹操头戴赤金冠、身穿大红袍,腰佩倚天宝剑,在众多侍从的环绕下,真是威风不可一世!
群臣纷纷躬身行礼,而后按照官职、爵位高低落座,仆从们送上通红炭火、上好羊肉,以及地方进贡的黄酒,配上姜丝一起熬煮之后,有驱寒、暖胃之功效呢!
萧逸坐在武将之首,一边用炭火烤着羊腿,一边品尝上好的黄酒,对面的文官第一位上,却是空空的没有人影,那是留给郭嘉的座位!
鬼才过世快一年了,影响力却丝毫未减,只要是丞相府、无愁侯府的宴会,必然给他留一个位置,再准备上最好的美酒,曾有相府侍从忘记给‘鬼才’上酒了,立刻被奸雄下令斩首,文武群臣无不战栗呢!
接下来,众人举杯畅饮、尽说一些风花雪月之事,曹丕、曹植兄弟轮番上前,为一众文武重臣们斟酒,宴会气氛相当轻快,等到酒过三巡、菜过五味,奸雄轻叹了一声,这才开始进入主题
“老夫始举孝廉,后值天下大乱,筑精舍于谯东五十里,本欲春夏读书、秋冬射猎,以待天下清平,方才出仕耳,不意朝廷征老夫为典军校尉,遂更其意,专欲为国家讨贼立功,图死后得题墓道曰:‘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平生之愿足矣!
天下大乱,世事难料,十常侍之乱以来,老夫讨董卓、剿黄巾、除袁术、平吕布,灭袁绍一统中原之地,消除四方战乱,如今身为丞相,人臣之贵已极,又复何望哉?
然受封魏公以来,人常疑我怀有异志,有篡夺大汉社稷之心,老夫为证清白之身,意欲辞去相位,交出兵权,回归邺城封地养老,诸位以为如何呀?”
曹操执一杯美酒在手,诉说了青年时期的志向,以及出仕之后的经历,说到情动处还流下几滴泪水,而后话锋一转,表露出了退隐之意
与此同时,奸雄递出一张纸条,在群臣间来回传阅,上面记载的内容,赫然是荀攸献给天子、制约曹操的三条计策,而且一字不落、一字不错!
原来曹操奸诈狡猾,早在百官中安插了眼线,又用高官厚禄收买了几位元老,这些人站在朝堂之上、不断的抨击曹操,处处以汉室死忠自居,迷惑了不少的官员呢!
荀攸、伏完不明所以,私下联系死忠之臣,还把计划透露出去了,这些人得知情况后,立刻把消息送进了相府,至于汉室死忠人名单,也掌握在曹操手中了!
“南方四镇诸侯未平,北方匈奴部落未灭,西域三十六国亦未臣服,大汉正直多事之秋,丞相岂因一二谗言,就轻易言退呢?”
“汉室衰微,天下大乱,皆赖丞相大人之神威,国运才有了几分气色,今上乃是黯弱之君,丞相自当效仿周公,执掌江山社稷才是,万不可回归封地呀!”
群臣纷纷的跳出来,或是嚎啕大哭、或是苦苦哀求,拼命的阻止曹操退隐,因为大家的荣华富贵,皆系在奸雄身上,只有奋勇向前、不能急流勇退!
另外吗,大家心中也都清除,奸雄绝不会交出权力,不过是故作姿态罢了,谁敢真的赞成退隐,恐怕就见不到明天太阳了,就连继续辅政的借口,群臣也给安排好了!
当初周武王驾崩之后,年幼的周成王继位,没能力处理军国大事,叔叔周公就留在朝中,每天背着成王上朝,至于自己的鲁国封地,则交给了儿子伯禽治理!
曹操现在的权势地位,比起周公只高不低了,完全可以效仿古人,以皇帝年幼为借口,继续留在朝中辅政,至于魏公国的事情,交给一个儿子打理就是了!
历史上周公摄政七年,而后归政于周成王,曹操可以等刘协成熟了,再回到邺城封地去,至于皇帝何时成熟一句古话说得好,活到老学到老吗!
“孟德何德何能呀,竟有诸位如此爱戴,也罢了,老夫岂能为一己之私,而废天下之大事呢,就继续执掌朝政,等到天下太平之后,再还政于刘氏为好!”
在群臣的苦劝之下,曹操终于收起‘归隐之心’,表示不畏流言蜚语,继续执掌军国大事,为了江山社稷、天下苍生,奋斗到最后一口气!
解决了一个难题,又面临另一个难题,家有长子、国有储君,此乃天经地义之事,又该如何阻止呢?
“太子者-国之储君、社稷之本,如此军国大事,万万不能马虎了,以免的引人笑话,说我大汉君臣不知礼仪!
以属下之愚见吗,丞相应亲自主持此事,先修建一座豪华宫殿,作为册封太子之用,再请四夷酋长前来观礼,方显示我大汉之威风”
程昱站了出来,在大堂上侃侃而谈,曹营四大谋士之中,他的年纪最大、性格最贪,做事最没有下线了却也有一个优点,趋利避害、明哲保身,所以活的时间最长了!
另外吗,他的办法也相当高明,既然阻止不了立太子,不如来个顺水推舟,把这件事尽量的扩大化、复杂化,又是建豪华宫殿,又是请四方蛮夷观礼,起码需要一两年时间!
大家心中都明白,刘氏、曹氏权力之争,已经到了白热化程度,数月内必有一场生死决战,等到尘埃落定之后,是否还要立太子、以及立谁做太子,也就无关紧要了!
“仲德先生之策,果然是老成谋国呀,老夫自当遵从之,也让天下人看一看,老夫对汉室的耿耿忠心!”
曹操抚掌大笑,对程昱的计策很满意,而后让人准备执行退隐归国、册封太子两事完美解决了,接下来,就是曹营内部的问题了!
第二百二十六章以子代父,认祖归宗!
“上古之时,姓、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以女子为传承中心的称姓,以男子为传承中心的称氏,为重人伦之根本,氏同姓不同者,婚姻互通,姓同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
随着母系社会的瓦解,姓的概念逐步被削弱,到了秦汉时期,人们干脆把姓、氏合一,子女全部继承父亲的姓,正式形成了父系社会!
姓的来源比较复杂,有以封地为姓者,比如大名鼎鼎的商鞅,乃是卫国公孙的后代,本名叫做卫鞅,后因变法有功,受封秦之商地,故而改名商鞅,子孙皆以商为姓!
有以居住地为姓的,比如春秋时期,霸主齐桓公的一些子孙们,住在国都临淄城东门外,称之为东郭大夫,后代就以东郭为姓了,东方、西门,南宫皆是如此!
有以官职为姓的,比如司徒、司马、司空、司寇、尉、史,还有以职业为姓的,陶(制陶)、屠(屠宰)、庖(厨师)、梓(木工)、车(制车)、蒲(编织)不计其数!
因此上,姓对中国人极为重要,不但是聚拢宗族血亲的标志,还能透露出一个人的出身来历、地位高低,那些特别穷苦之人,甚至没有姓氏,石头、柱子、狗蛋的乱叫一辈子!
闲言少叙,书归正传,曹操的生父曹嵩是夏侯氏之子,后来过继给了大宦官-曹腾,奸雄就面临一个大难题,建立魏公国之后,自己是继续待在曹氏,背负‘阉孽余丑’的骂名,还是认祖归宗,回到夏侯氏家族呢?
夏侯氏原出于姒姓,乃是大禹王的血脉,周武王灭商之后,封禹的后裔于杞,后灭亡于楚人之手,子孙逃到了鲁国,又被加封为侯爵,世人称之为夏侯氏,也就是夏禹后裔的侯爵!
夏为中国第一个王朝,拥有天下正统之名,大禹因为治水有功,更是被尊奉为神明一般,如果曹操改姓夏侯,并以大禹的子孙自居,以后篡夺起汉室江山,起码有一个合理的借口!
“老夫本是夏侯氏血脉,为大禹王之嫡系后裔,后因通家之好,家父过继于曹氏,担任血脉传承之重任,如今有人屡屡上奏,建议老夫认祖归宗,重回夏侯氏族谱之上!
百川东流,终归大海,认祖也是情理之中,不过吗,家父过继曹氏,已经传承三代,老夫也年过五旬了,生为曹氏之人,死进曹氏宗祠,不敢再做其他之想了,以免日后无颜见父祖于地下!”
对于大禹后裔的身份,曹操是非常看重的,想要作为一张政治底牌,可是随之话锋一转,并没有回归夏侯家族,曹孟德还是曹孟德!
一方面,如果曹操改姓夏侯的话,难免会引来骂名,说他是朝三暮四、数典忘祖,曹仁、曹洪、曹休、曹真这些将领,也会离心离德的,对于曹营集团的壮大,可是极为不利的!
另一方面,曹操是极有个性的人,别人越是讽刺他的出身,他就越要逆水行舟,也明白的告诉世人,自己拥有的偌大基业,不是承蒙祖辈之余荫,而是一手一脚、一刀一枪开创出来的!
曹操还是曹操,并没有改变姓氏,这个决定一做出来,曹姓将领心花怒放、手舞足蹈,他们的政治地位保住了,夏侯家的将领则面沉似水,对这个结果非常不满,对曹氏也有了怨恨之心!
曹操狡猾无比,在凝聚曹氏人心同时,也不愿失去夏侯氏的支持,故而想出一个两全其美之策,可以更好的团结两大家族!
“孩儿们参加父亲、参加叔伯兄弟,以及各位朝中大人!”
屏风后走出三个少年,皆是七八岁的年纪,一个个粉嫩可爱、举止不俗,他们都是曹操的血脉,分别为十二子曹玹、十三子曹峻、十六子曹矩!
奸雄文治武功除外,‘内功’上也很厉害的,共计生了二十五个儿子、七个女儿,而且遗传基因优秀,这些孩子们聪明伶俐、相貌端正,竟没出一个歪瓜裂枣,不知羡慕死多少人呢!
“曹氏、夏侯氏皆是老夫的血亲,理应同荣辱、共富贵,互相辅助才是,故而老夫决定了,把膝下三子曹玹、曹峻、曹矩,过继给骠骑将军,诸位意下如何呀?”
曹操平衡两大家族的办法,可谓是巧妙至极了,就是把自己的三个儿子,过继到夏侯惇的膝下,让他们改姓夏侯氏,替父亲认祖归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