骁骑 第920节

随即他面露难色的道:“然,家兄乃军中主将,不宜贸然出战,故而恳请主公让末将出战。”

“这、、、吾与子和同去阵前。”曹操稍作迟疑后,颔首道。说完话后,他扭头看着身边的李利,希望他准许自己回归本阵。

李利颔首应允,曹操当即拱手揖拜,遂与曹纯带领时刻不离左右的五千虎豹骑直奔南门阵前而去。

目送曹操领兵离去,李利无端地眼皮直跳,心中隐隐有些不安,一种难以名状的危机感涌上心头。然而待他试图捕捉这丝危机、追溯其源头之时,这种诡异的预感却消失的无影无踪,无从捉摸,毫无头绪,仿佛从未出现过一样,亦或是恍惚间一闪而逝的错觉。

这一霎,李利望着渐行渐远的曹操的背影,神情冷峻,眼神中浮现出浓烈的杀机。尽管他并没有捕捉到这难以言语的危机感来自何处,但眼前率军返回本阵的曹操无疑就是不祥预感的源头。是以李利从这一刻起便下定决心伺机除掉曹操,以绝后患。

勒马伫立在李利身旁的郭嘉,敏锐察觉到主公李利的异常神态。又见他冷眼注视着渐渐远去的曹操,当即心下了然。

随即郭嘉策马靠近李利,低声道:“主公一直是此人为眼中钉肉中刺。数次欲将其除之而后快。如欲除掉此人,此番便是绝好的时机。借着此次会盟之际,主公可将其一举铲除,一旦错过此次机遇,只怕往后再想除掉他便殊为不易了?”

郭嘉跟随李利多年,只要看看李利的神情脸色便能猜测出他的大致意图,此刻也不例外。眼看李利已对曹操心生杀机。郭嘉适时谏言,劝说李利不可再犹豫,应该及早下决心。否则迟则生变。是以郭嘉这番话无异于怂恿李利诛杀曹操,除去这一心腹巨患。

李利闻声后脸色微变,仰头望着高高耸立在眼前的邺城,神情凝重的沉吟道:“奉孝所言。我何尝不知。又何尝不想借此机会除掉他。然则,奉孝当知眼前这座城池不同于寿春城,袁绍现下所拥有的实力也远非淮南袁术可比。据细作探报,迄今为止,袁绍麾下仍有不少于二十万兵马,其中步军十六万,骑兵五万。除此之外,袁绍占据冀州多年。根基稳固,且施政宽仁。深得冀州百姓爱戴以及世家大族的拥护。这才是我等此次讨伐袁绍所面临的最大障碍,看似不足为虑,实则关乎全局,极其关键。”

说到这儿,李利轻声叹息一声:“唉!此前我之所以迟迟不肯率军攻打冀州,正是因为袁氏一族在冀州经营多年,根基之深、势力之大,天下诸侯无出其右者,俨然树大根深,盘根错节。无论是哪路诸侯想要占据冀州,若想将其连根拔起,几乎都是不可能实现的事情。是以我将其南征袁术之后,并试图借助曹操之手攻破邺城,诛灭袁氏一族,而后再由我李利出面收拾残局,继而将冀州收入囊中。

直到现在,一切都在我的预料之中进行,但是我隐隐感觉一切似乎过于顺利了。以兖州曹操的为人心机,他不可能想不到我等正在利用他,借助攻打邺城削弱他的兵马实力,为战后一举剿灭他做准备。然而他明知我等的真正用意,却仍然不管不顾,一再调兵强攻邺城。他为何这么做,目的何在?究竟是他曹操变傻了还是我等被他蒙在鼓里?”

郭嘉闻言愣神,迟疑道:“既然主公对他如此猜忌,何不现在就除掉他?眼下以我军的实力即使没有曹操帐下兵马相助,亦可攻陷邺城,擒杀袁绍,收复冀州!”显然,郭嘉坚信西凉军完全有能力收复冀州,根本不用和曹操联手。

李利轻轻摇头,一边沉思一边缓缓说道:“是啊,我西凉军拥军数十万,实力之强大远胜于各镇诸侯,俨然一枝独秀,叱咤风云。单以总体实力而言,休说冀州袁绍,即便是兖州曹操与其联手共抗我西凉军,我亦不惧。可是奉孝可曾想过,我军兵马虽多,战力虽强,但战线拉得太长,无形中大大削弱了我军的总体实力。目前,辽东、幽州、朔州、西域商道、汉中和淮南等边境,都需要屯集重兵方可确保安定平稳的局面,一旦调走这些兵马,各州郡就会动荡不稳,甚至后方大乱,从而动摇我西凉军的根基。此乃其一。

其二,眼下我等四面围困冀州,占据绝对优势,兵马之多两倍于袁绍。然则,一旦曹操倒戈投向袁绍,那么当下局势就会瞬间逆转。届时,袁绍和曹操帐下兵马联手,其兵力多达四十万,而我军三路兵马加在一起还不到三十万。如此以来,这场决定中原命运的大决战于我军极为不利,胜负难料,其结果不容乐观。

倘若我军战败,那么眼前占据中原的绝好机会便是过眼云烟,之前所付出的百般努力尽数化作乌有。战后最好的结果便是,我军退守黄河以南,而黄河以北的广博疆域将悉数落于袁绍手里,甚至连幽州和并州都岌岌可危,时刻面临大军压境的威胁。

换言之,我军若想一举剿灭袁绍和曹操两股势力,必须调集七成以上的兵马,集中全力于一役,如此方有七成胜算。”郭嘉闻言面露沉思状,既而轻轻点头,对李利所言深以为然。

语气一顿,李利看了看郭嘉的神色,接着说道:“有鉴于此,最近我一直在思索目前局势,不求曹操与我等团结一心、共抗袁绍,只要他不率军倒向袁绍,那便是对我军最大的帮助。是以曹操近来一直跟在我身边,我有很多机会也有无数种办法除掉他,但是为了顾全大局、顾及眼前形势,深思熟虑之后我最终决定暂时不能对他下手。原因很简单,此时杀了曹操,就等于帮助袁绍解围。不仅如此,他还能坐收渔翁之利,不费吹灰之力便将曹操帐下兵马悉数收入麾下。

“切莫以为这种局面不会出现,恰恰相反,曹操死后其麾下兵马必然投奔袁绍,誓死与我军为敌。因为曹操麾下这支大军与其他诸侯兵马截然不同,曹军之中的统兵主将全是曹氏族人。曹仁、曹纯、曹洪、曹真、曹休和乐进等将领都是曹操的嫡系亲信,除非将他们逼上绝路,否则他们绝对不会投效于我。所以唉,杀死曹操容易,但是想要收编他麾下的兵马却殊为不易,近乎完全不可能。与其这样,不如暂时放他一马,待灭掉袁绍之后再行区处。”李利这番话真正是有感而发。

历史上,曹操之所以能够屡遭大难而不倒,其根源就在于,追随他的主要将领大多出自曹家和夏侯家。这是一群铁杆儿追随者,血脉相连,前途和命运紧密连在一起,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由此也不得不承认,跟随曹操打江山的初期,夏侯家和曹家的确是战将迭出,随便拉出一个便是大将之才。而赤壁鏖兵之后,孙权和刘备之所以不敢杀曹操,绝不是为了顾全天下黎民百姓免遭生灵涂炭,其真正原因是担心曹操死后,曹氏族人会不惜一切代价的殊死反扑,以致于前脚杀了曹操,后脚便步入曹操后尘,自身难保。

也正是因为这样,才使得曹操得以屡败屡战,最终占据中原,为后来的曹魏江山奠定了坚实基础。

然则,世间之事有一利必有一弊。正是由于曹魏江山是建立在曹氏亲贵浴血拼杀的基础之上,才使得后来的曹氏子弟能够不劳而获,始终把持天下兵马大权,极大压制了后起之秀的仕途升迁和前途发展。

于是等到最早跟随曹操打江山的那批亲信将领相继逝世,曹氏亲贵人才凋零,后辈资质平庸却身居高位之时,曹魏江山也随之摇摇欲坠。直至外姓人司马懿掌军之后,之前被曹氏族人压制的将领纷纷投到司马氏门下,致使司马家族轻而易举的取曹魏而代之,攫取了曹家四代人呕心沥血奋战百年的胜利果实,三国归晋,一统天下。

这是任人唯亲的必然结果,也是曹魏江山最终灭亡的决定性因素。

但是,时空轮转,如今这种靠着家族子弟打天下的局面却对曹操极为有利。李利本来可以轻而易举的除掉曹操,却对曹操麾下一众家族子弟颇为顾忌,担心除掉曹操之后,势必促使群龙无首的曹军投靠袁绍,进而彻底改变整个战局。这是李利不愿看到的情形,也是迫使他始终无法下定决心尽早除掉曹操的关键原因。

孰料,刚刚那股突如其来的危机感促使李利改变了心意,让他敏锐察觉到来自曹操的威胁。但是这临时起意的决定必将打乱之前的所有计划,是以他此刻需要通盘考虑,权衡利弊得失。在尚未思虑周全之前,他不会对任何人透露半句,即使是郭嘉也不例外。

第057章舐犊情深

春意融融,花园里绿草茵茵,红花绿叶交相辉映。

翩翩起舞的彩蝶徜徉在花丛中,嗡嗡作响的蜜蜂藏在花蕊里,两个胖乎乎、粉嘟嘟的小孩儿追赶着蝴蝶,在园中追逐嬉戏。他们和园中花草一起享受着大自然的恩赐,享受着春日的暖阳,享受着烽烟战火背后的安宁。

庭院东边避风的角落里,一盏华盖遮住了和煦的阳光,两边数十名撑着依仗挡住阵阵微风,还有那随风吹来的血腥味。众人环绕之中,白髯苍首的袁绍靠坐在宽大舒适的软椅上,透过正前方众人刻意留下的缝隙,凝神看着不远处正在追逐打闹的两个孙儿,眼神格外慈爱而安祥。

“咳咳咳!”正当他看得入神之际,喉咙一阵难受,苍白而僵硬的脸颊上浮现异样的潮红。这时,侍奉在侧的宦官欲上前帮他捶背,却被袁绍摆手制止,随即但见他捂嘴轻咳起来,竭力压制声响,似乎生怕咳嗽声惊动了两个嬉闹的孩子,影响他们玩闹的心情。

其实两个孩子只有三岁,嬉笑哭闹都是常有的,根本意识不到他们的爷爷此刻所承受的巨大痛苦,即便听到咳嗽声也不会影响到他们嬉闹的心情。孩子年幼不懂事,是完全可以原谅的,但袁绍却懂得这些,是以他不想让孩子们看到他此刻的样子,以免吓着孩子,更不想因为自己生病咳嗽而打扰孩子们耍闹,春天就应该属于他们。

除此之外。袁绍近来一直将两个孙儿留在后花园里,尽管他从不在孩子们面前露面,却时刻想听到他们清脆响亮的声音。不管是哭声还是笑声,都是那么的悦耳,令人心醉。而让孩子们留在后院的另一目的便是,不想让他们听到城外的攻城喊杀声和弥漫在空中的血腥味。不管城外发生了什么,这些都与孩子无关。

这是袁绍最后的愿望,也是对两个孙儿的美好期望。他不奢望自己生命的最后时光里,能够享受含饴弄孙的天伦之乐。却希望两个孙儿能够健健康康、开开心心的长大,不受战乱之苦,不被自己和他们的父亲所牵连。期盼着即将到来的厮杀和纷争不会殃及到他们。因为他们还是两三岁的孩子,是真正无辜的,不该承受祖辈和父辈带来的灾难。

然而袁绍心里很清楚,这两个孩子终究还是会被无辜殃及。因为他们出生在四世三公的袁家。而今更是袁氏皇朝的皇子后裔。这就是命,生而富贵,却也要背负富贵之后的所有纷争。就像袁绍自己一样,出身名门望族,曾经一度雄心万丈,试图染指江山。如今这一切都实现了,却是过眼黄花,君临天下的背后是无底深渊。

现如今。冀州袁氏一族被逼到了悬崖边缘。向前一步,便要将祖祖辈辈创下的基业拱手送给他人;后退一步。则是坠入无底深渊,祸及满门,举族上下一千余人无一幸免,尽皆化作尘土。

当下,是退是进便掌握在行将就木的袁绍手里。面对进退两难的局面,要迈出这一步真的很难,其内心的挣扎与煎熬是局外人无法体会的。但这种难以言语的痛苦,袁绍已经整整承受了将近一年时间,也正是这份难以割舍的羁绊,支撑着他一直活到现在。

执念不灭,生机不绝。心愿未了,岂能瞑目?

“嗵嗵”的脚步声传进闭目养神的袁绍耳朵里,虽然来人尚未近前,袁绍却从声响中听出来人的身份,脚步匆忙而零乱,显示出其心浮气躁,内心焦虑不安。

顿时,袁绍暗自叹息一声:“遇事慌乱,六神无主,心绪斑杂,如此心智焉能成事?谭儿终究还是不够沉稳,我袁绍后继无人哪!”

“父亲、、、哦,不,孩儿参见父皇!”正如袁绍所料,匆匆赶来的正是他的长子袁谭袁显思。也许是因为其父袁绍称帝时间太短,让他一时之间还不习惯改口。

袁绍缓缓睁开眼睛,轻飘地看了一眼袁谭,声音低缓的道:“不必改口了,明天之后为父便不是皇帝了。”

“父皇何出此言?孩儿愚钝,以后会改过来的,还请父皇宽宥。”袁谭闻声大惊,误以为父亲是因为他嘴拙而生气,当即连忙跪拜告罪。可他完全没有留意到袁绍话里有话,其意图与袁谭所言简直就是驴唇对不上马嘴,根本毫不相干。

袁绍闻言后眼神透着一抹难以名状的失望,遂慢慢闭上眼睛,靠在软椅上张嘴吸气,似乎是胸闷气短,需要平复一下心神,让自己平静下来。

袁谭并不知道父亲心里想些什么,权当他胸口又难受了,当即恭声禀报道:“今日攻城,曹军又折损了两千余兵士,我军伤亡一千余人。刚刚张郃将军遣人来报,截至今日,曹军已连续攻城十六天,五万兵马折损大半,眼下只剩八千余人了。但是曹军仍未撤退,傍晚罢战休兵之后,敌将曹仁依然命令兵士修葺攻城军械,似乎明日还欲继续攻城。”这是自李利率军围攻邺城以来,袁谭每天都要做的事情,每天傍晚都要向其父袁绍禀报战况,说得越详细越好。

起初,袁谭每天都要亲自去城楼察看战况,而后回来禀报。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迁延日久之下,他便不再亲力亲为了,而是命令守将张郃每日派人回来禀明战况,再由他转述于袁绍。对此,袁绍心知肚明,却没有指责他,似乎并不介意此事。这是袁谭的想法。

说完话后,袁谭轻步走到袁绍身旁,将手搓暖之后便开始给父亲揉捏肩膀,动作十分娴熟,似乎之前便已做过多次,俨然是熟难生巧。而这或许就是袁绍近年来一直把他留在身边的主要原因。

也许袁谭确实不是聪慧睿智之人,心智不够成熟,做事不够稳重,可他却是个极重孝道的孝子。这一点对于为人父母者尤为重要。步入老年之后,父母看重的是子女是否有孝心,而不是子女究竟有多聪明。孝道和聪明与否无关。

“攻城半个月,五万大军只剩八千人,这种事情也许只有曹孟德才能做出来。”沉默半晌,袁绍终于开口说话了。可是这番话落在袁谭耳朵里,却让他顿感莫名其妙,一脸茫然,浑然不知所谓。

语气一顿,袁绍没有回头,却已猜到自己的儿子肯定没有听明白。换做以前,袁绍即使知道他听不懂也不会解释,但今天不同于以往。有些事情是该告诉袁谭,否则现在不说,再过几天恐怕就没有机会再说了。

“显思应该知道,为父与曹孟德相识三十多年。在董卓率军进入洛阳之前,为父和他情同兄弟,年轻时还一起干过很多荒唐事。是以孟德的为人如何,恐怕天底下没有比为父更了解他的人了。其人心志坚韧,城府极深,做事果断,心狠手辣。长期以来,为父并不认为自己不如他,甚至于,为父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都很鄙视他。这不仅因为他是阉宦之后,还因为他是个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人,这一点让为父深为不耻。

就像你如今看到的场景,为了取信于李贼(李利),他不惜搭上五万精锐将士的性命,而他自己对此却连眼睛都不眨一下,整天陪在李贼身边阿谀奉承,谈笑风生。此举,为父断然做不到也做不出来,但他曹孟德就能做到,而且丝毫不露破绽。所以,时至今日,为父不得不承认,乱世争雄之中我不如曹孟德!”

袁谭闻言后脸色煞白,脸颊极度扭曲,神情狰狞,以至于本来给袁绍揉肩的双手攥得紧紧,骨节咯咯作响。他本以为自己听到的都是谣言,天底下焉有将自家基业拱手送于旁人之事?只可惜,空穴不来风,他最担心的事情终究还是发生了。

内心剧烈挣扎半晌,袁谭深吸一口气,好不容易镇定心神,强迫自己冷静下来。随即他佯作懵懂的支吾道:“这孩儿愚钝,不知父亲此话何意?”

袁绍闻声后,双臂抓紧软椅的把手,颇为费力的扭头看着袁谭,语重心长地道:“其实你早就知道,却始终心存侥幸,不愿意承认,更不想面对而已。我儿心里想什么,为父都明白,但是为父为何这么做,你却是直到现在仍旧浑然不知。”

首节上一节920/1056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