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九章 各有心思
得知齐王被方浩派人给救走之后,池旭就已经明白到战争很快就要来临了。
他知道方浩这些年没有造反,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找不到一个起兵造反的理由。
在这个世界,造反是一件大逆不道的事情。
方浩应该是在等待着朝廷出现施政上的错误,只要弄得民不聊生,他就可以顺理成章的打起清君侧的旗帜挥师南下。
但是这几年年成还好,虽然说不上风调雨顺,至少没有什么大灾大难,正统皇帝登基之后就开始减免税赋,这也使得方浩找不到一个合理的出兵理由,只能够在关外埋头发展。
现在这个理由已经有了。
拥立齐王,无疑就是一个最好的起兵理由。
当初他拜访尤登阁的时候,尤登阁就向他提起过这样的事情。
当时他还认为京城对齐王的防卫那么的严密,方浩恐怕是找不到那样的机会。
没有想到,齐王还是被方浩给救出去了。
得知那个消息之后,他就喝了一场大醉,醉后一会儿哭,一会儿笑,也不知道在抒发什么样的情绪。
他的情绪本来就很复杂。
一方面他希望方浩能够做一个忠臣,也能够让他所认识的所有的人都安安稳稳的做尧国的忠臣,希望尧国能够千秋万代的传承下去。
然而另外一方面,他又明白到这个世界想要快速的发展,那些老百姓想要摆脱牲口一般的生活,就需要方浩来当皇帝,利用绝对的权威,才能够将他在关外实行的那一套搬到尧国境内来。
齐王被方浩救出去之后,他也用不着纠结了,他已经知道方浩肯定会挥师南下,而且时间不会太久。
至于战争的结局,肯定会是方浩赢,这一点没有什么好说的。
方浩出兵的消息通过六百里加急传到京城之后,他甚至有了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
既然战争是不可避免的,那么战争早一点来,对这个世界来讲,也是一件好事。
所以,当朝廷有人提出让皇帝西巡的提议之时,他马上就站出来反对了。
西巡,那会将战争延长,会让战争对这个世界的破坏加大。
在朝廷里面提出西巡的是梅翰林。
池旭有一些明白梅翰林为什么要提出这样的建议。
去年的时候,梅翰林托了很多关系,才将他儿子梅瑜从关外调到南方去。
可是,这么长的时间,一直没有梅瑜上任的消息,没有任何有关梅瑜的消息。
他们知道的关于梅瑜最后的消息就是他经过了雁城,然后就失去消息了。
生不见人,死不见尸。
因为这个世界的交通太不方便了,信息的传递也很延后,所以梅翰林也不知道他儿子是走了一条偏僻的道路,一直在路上走,还是已经死在别人手里了。
如果是后者,那就只可能是方浩下的手,除了方浩,这个世界再没有谁敢对一个朝廷命官下手。
虽然没有证据,但是这个东西是不需要证据的。
也就是因为这样的原因,梅翰林对方浩非常的仇视。
提出这样的建议也就是为了让战争延续的时间更长,让方浩陷入到战争的泥沼中。
只要正统皇帝能够顺利的逃到西南那边群山之中,按照现在的交通状况,方浩想要打过去非常的困难。
而正统皇帝没有死的话,哪怕占有的只是一个县的地盘,方浩都没有办法取代姜家的天下自立为帝。
——只有当这个天下只剩下齐王这一个姜家合法的继承人,才能够行禅让之事。
但是他这个提议遭到了池旭的反对,遭到了朝廷大多数大臣的反对。
这让他非常的悲愤,觉得这些人都是在帮方浩,好让方浩早一点的当上皇帝。
他这样的想法也不能说是有多大的错误,很多大臣其实都觉得早一点结束战争更好。
方浩不是造反,而是拥立齐王为帝,对于他们那些文人来讲,情感上并不是那么的难以接受。
有文化的人,就喜欢迂回一点的方式,有一个台阶下,大家都好。
直接发动战争,那是他们不可接受的,因为没有能让他们下去的台阶。
战争时间长了,对这些文官们并没有什么好处。
就算是正统皇帝能够顺利的进入西南那边大山之中,靠着崎岖难行的山路,阻止方浩的追击,但是对他们这些文官们有什么好处呢?
哪怕是稳定的政权,得到重用的也是那些领兵的大将,他们文官的作用将会无限的降低。
那还不如留在京城等着方浩一战定输赢呢。
早点打完这场战争,早点迎接新世界的到来。
他们相信方浩手上没有那么多文官,要治理这个天下,还是要靠他们这些人。
只要他们不表现得太过火,相信方浩不会将他们都给干掉。
打仗打的是那些武将,他们当文官的不会上阵打仗,一般情况下,连得罪方浩的机会都没有。
不过也有一些人很不安。
他们就是尤登阁那一派的人。
虽然尤登阁那一派的人,大多数都已经被池旭派遣到各个地方做那监督教育改革的人,但还是有一少部分的人留在京城,其中还有一部分被调到了国子监和礼部,负责推进京城这边的教育改革。
他们忐忑不安的原因是听说尤登阁不知什么时候就已经跑到了关外参与到拥立齐王的大事情中。
如果现在方浩已经打下了京城,这一些人当然不会不安,而会非常的激动——这就表示着他们不用再坐冷板凳了。
可问题是,现在方浩还没有打到京城来,他们的精神首领却已经在关外做那种大逆不道的事情,让他们这些人担心不知道什么时候就被正统皇帝给杀掉。
对待这种大逆不道的人,正统皇帝可没有一点仁厚之君的气象。
正月的时候,齐王和郑绪被方浩的人接走,那两家没有逃走的人就没有一个活下来的,包括守在那两家的守卫,全部都被问了斩。
现在尤登阁在关外拥立齐王,他们这些以前跟着尤登阁的人,没有办法不提心吊胆。
第一百章 天下人之天下
尤登阁的那些人不是在白担心,尤登阁跑到关外去拥立齐王之后,御史台这个朝廷的喷子大本营就开始喷尤登阁派系的那些官员。
现在担任御史台御史中丞的是梅翰林,他当然不会去阻止那些御史开喷,甚至这一次的开喷就是他来授意的。
当然没有直接指那些官员是尤登阁派系的人,那种派系斗争,只能是大家心里明白,但是没有办法放到桌面上说。
就是从别的地方找问题。
当官的很少有屁股干净的,基本上只要认真的去找,就能够找出问题来。
在他们猛烈的开喷之下,已经有十几个尤登阁派系的官员被抓到了牢里。
其中就有池旭比较器重的官员。
他实在是忍无可忍了,找到了自己手下两个御史,对他们说道:
“你们查一查梅翰林到底有没有什么不干净的事情,他们这样实在是太过分了!”
御史台那么重要的地方,每个内阁大学士都会在那边安插势力,只是看谁安插的势力更多而已。
池旭入阁的时间还不长,并没有培养出多大的实力来,但是找那么一两个御史还是可以的。
当官的基本上都没有屁股干净的,梅翰林当然也不例外。
那些御史可是连内阁大学士都敢开喷的,并没有不敢开喷自己长官的观念。
御史有着一个巨大的好处就是可以“风闻奏事”,这简直就是给了他们无限开喷权。
两个御史接到任务之后,只用了半天时间打听,就听到了不少的小道消息。
他们根本就不需要查证那些小道消息,就开始对梅翰林展开攻击了。
有一些可能是事实,比如说收到谁谁的钱,帮谁谁来免除罪责。
有一些真实性很可疑,比如说强抢民女。
还有一些甚至听起来很夸张,比如说脚踢路边的乞丐,因为那乞丐穿的太脏了,在他们府上的院墙外面行乞。
反正,喷就是了。
基本上哪一个御史属于哪一个派系,大家都很清楚。
那两个御史一开始展开攻击,大家都知道这是池旭对梅翰林的报复。
因为梅翰林在打击尤登阁派系官员的同时,也是在打击池旭的手下,因为尤登阁那一派系的官员现在基本上都被池旭给继承了。
打击尤登阁那一派的人,就是在打击池旭。
两个原本都属于同一个派系的人,终于正式的撕破脸了。
在池旭发动反击之后没过几天,他的府上就迎来了一位客人。
王钟,王大学士。
池旭开始推进教育改革之后,两人的交流就变得很少了,等到他入阁,继承了尤登阁那一个派系的势力,两个人更加是形同陌路。
这一次王大学士主动登门拜访,就是要平息掉梅翰林跟池旭之间的互相攻击。
对于这件事情,池旭的答复是,事情不是他挑起头的,到现在为止,他得力的手下已经有十几个被关进大牢里面去了,梅翰林那一边还没有人关进去,这事情不能够这样完。
不过他也向王大学士承诺了,他不会对别的人下手,就只针对梅翰林一个人。
王大学士劝了几句就没有劝了。
而是话锋一转,提到了另外一件事情:
“我听到有人说,关外那边,裘伯贤又出现了,也加入到拥立齐王的行列里面,还成为了齐王手下的首相。”
这并不是什么机密事情,因为齐王登基自称为归元皇帝的事情,已经通过方浩那边培养出来的大量内应,以最快的速度传播了出来。
齐王号召各地官员加入到自己队伍中推翻正统皇帝这个伪帝的诏书也在满世界的流传。
“听说过这件事情。”池旭说道。
他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也挺感慨的。
裘伯贤跟他是好朋友,在南方某省担任布政使的时候,突然出现意外,一家失踪,大家都怀疑是方浩将他给弄走了,为以后造反打下基础。
现在,方浩拥立齐王,裘伯贤果然也出现在了拥立的队伍中,而且还成为了首相。
虽然历朝历代都没有首相这个职务,但是一个“首”字,一个“相”字,就能够说明那是一个什么样的职务了。
以前尧国就有过宰相这样的职务,统领百官,总理政务,但是因为权力实在是太大了,后来就被撤销了。
那就是文人们的终极梦想,文官的顶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位置,比什么内阁首辅要风光得多。
没有想到,昔年的好友竟然爬上了那个位置,而能够爬上那个位置的原因,当然跟他自身的实力并没有多大的关系,主要是因为他女婿是方浩。
裘伯贤的眼光很好,这一点由不得他们不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