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强帝王养成系统 第357节

第一二一章 成绩单

  永初元年年底,北方各省传过来的数据,全部的土地都已经收归国有,并且完成了对当地所有农村人口的土地分配。

  另外,还整出来了大概一百多个大型农场。

  那些大型农场,已经有关外的农场培养出来的职业农民带着耕种机器入驻。

  这些农场以后就属于朝廷的粮仓,也是当地很大一块区域的种地示范基地。

  那些农场不只是种粮食,也发展养殖业,还发展温棚种菜。

  按照现在的人口规模,那些土地都以最新的技术种出来的粮食,肯定远超吃饭所需。

  固然要囤积粮食预备着灾年,但是如果每年生产出来的粮食都超过人口所需的几倍,那也就没有办法囤积了。

  这种情况下,当然是发展养殖业,消耗掉那些粮食,让那些多余的粮食转化为动物蛋白,转化为各种各样的肉食。

  民间还没有弄出大型养殖业的觉悟,现在大多数的老百姓都还处在粮食不够吃的恐慌之中,舍不得拿出太多的粮食来搞养殖,他们也有的养猪养鸡,不过数量都相当的有限,基本上也不会消耗粮食。

  这种东西就需要大型的农场来进行引导,让那些农民看到有利可图,才会慢慢的效仿。

  一个不能够大量吃肉的国家,是没有多少幸福可言的。

  在年底的时候,方浩收到的那份成绩单还不错。

  国家大体稳定,对新推出来的政策不满的只有极少数的人,有一些不满土地回购政策而冒头的人,甚至还等不到朝廷来镇压,就被愤怒的农民们给镇压了。

  有了朝廷的支持,很多农民就是那样的有恃无恐。

  这一年朝廷支出来的钱,包括修路,包括回购土地,也包括教育改革,已经是往年财政支出的几十倍。

  朝廷的那些官员们花钱的时候还没有怎么觉得,等到年底一算账,看到那个数字,都不由得发呆。

  他们甚至不是很明白,为什么能够有那么多的钱支出来。

  要知道,这一年时间里是所有的税赋都已经罢免了,包括行商的税赋都免收,税务部相当于空置在那里,他们的工作就是在研究以后的税收方法。

  财政部能够动用的钱,就是一些国企存在中央银行的收入。

  以往,一年的财政支出就是几千万贯,经常打饥荒,这也没钱,那也没钱。

  但是这一年花钱花得大手大脚,财政部的那些官员支出钱的时候感觉到中央银行的钱就像是怎么都用不完的一样,已经没有了以前节俭过日子的习惯。

  等到年底算账的时候,这才知道原来一年花了那么多钱。

  最大宗的支出就是回购土地,占了他们总支出的九成。

  接下来还有两年的时间,要完成所有土地的回购。

  而且接下来两年的时间里,需要回购的土地比这一年的要更多,特别是第三年,南方那些省的土地回购。

  那些地方多半的土地都已经被大大小小的地主们给侵占了,需要支出的钱是一个他们想都不敢想的数字。

  他们也不知道方浩是怎么弄来的那么多钱,但是中央银行里面就有着可以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

  年底的时候,清点了一下国库也就是中央银行储存的金银和铜钱,得出来的一个数字是,现在还拥有大概价值七亿多贯的财富。

  有了这么多的财富,明年边境六省土地回购的任务就可以完成,而且不需要分两个批次来完成,在开春之前就可以完成了。

  因为南方边境六省指的是被重重大山阻隔的那一片区域,有一些地方都是,这一两百年内才开扩出来的疆域,地方广大,人口稀少,有很多地方还属于没有什么人居住的地方。

  因为交通很不便利,环境也不是多好,好发瘟疫,所以那些当官的有钱的都不怎么愿意在那边买地,很多地方都荒废在那里,收购土地主要是从那些农民手中收购,所占的面积并不多。

  这一年虽然没有将土地回购的政策推行到那里,但是清点土地的工作已经开始在进行中,传回来的数据是需要回购的土地面积比北方数省的还要少很多。

  就中央银行里面的那些钱,已经可以支付了。

  当然这不表示他们就轻松了,因为最关键的是第三年对南方数省土地的回购。

  南方数省的土地清查也早就展开了,传回来的数据是一个非常让人震惊的数据,属于朝廷所有的土地已经不到三成,其余都是大大小小的地主和农民所占。

  在细单之中,最大的两百家地主,掌握了南方数省差不多一半的土地。

  而那些大地主基本上都是所谓的书香门第,有科举功名在身,他们掌握的那些土地

  看到这样的细单,有一些人也终于明白了,为什么方浩要将土地收归国有。

  这种情况,要是再继续下去,这个国家就不是有朝廷控制,也不是由皇帝来控制,而是由那些大地主来控制。

  特别是那些大地主们都用不着交任何税赋,这样下去,就会造成朝廷越来越弱小,老百姓也越来越贫穷,只有他们这些地主阶层才越来越强大,强大到可以左右国策的地步。

  将那些土地收归国有,就能够避免那样的命运。

  方浩能够将土地收归国有,主要还是靠着他那强大的军事实力,另外也和他作出承诺将那些土地在承包给所有的农民有关。

  从上到下都是支持土地改革的,只有中间的那一部分地主阶层才会反对,而这一部分地主阶层,不能够裹挟那些老百姓跟他们站到一起,又没有可以和朝廷对抗的武装力量,自然只能够乖乖的就范。

  按照他们统计出来的数据,如果所有的土地都收归国有,以后再不允许私人间的土地买卖,所有的粮田都按照以前的标准上缴粮食,朝廷在这方面能够增收几倍的税赋。

  朝廷现在要将南方那几个省的土地都回购,需要支出的金钱就是一个天文数字。

第一二二章 圣德书院

  永初元年二月,王大学士王钟就已经辞去了元老院院长的职务,回到了自己的家乡。

  他也效仿着尤登阁开办学校。

  不过他开办的不是新式学校,而是比较传统的学校,校名就叫“圣德书院”,顾名思义,就是以教授圣贤之学为主。

  当然,他也不是那么的迂腐,也将先是教育中的数学纳入了其中。

  不过也就仅此而已。

  至于什么劳动地理品德这些东西,他都没有纳入,他觉得那和他所追求的东西不一样。

  他教的是圣贤之学,术数之道。

  他觉得方浩在全国境内推行新式教育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会将几千年来传承的圣贤之道都给毁灭掉,让以后的人再也不能够明白圣人的微言大义。

  他有这样一种使命感,他必须要让圣贤之言继续流传下去,让这个国家还有人能够明白圣人的微言大义。

  创办这一家圣德书院,是他在京城的时候就和一些跟他有着差不多想法的官员共同商量的,也受到了很多家书香门第的资助,并且都承诺将自家的子弟送到这家书院来读书。

  怎么也是当了几年内阁首辅的人,王钟还是有着很大的号召力。

  他的学院很快就办了起来。

  有一些人将他的学院和尤登阁的学校相提并论,王钟不以为然。

  他有一些看不起尤登阁,明明也是一个不圣贤书读出来的人,回乡办学竟然抛弃了圣贤之学,而是去办的新式学校。

  这让他感觉到是对读书人的背叛,是对圣贤之学的背叛。

  他办这一所学院,对抗的就是方浩推行的新式教育。

  他要用成绩证明,学会圣人的道理,才是治理这个国家最重要的事情。

  对于他办的这个圣德书院,方浩倒是也没有反对,那些当官的愿意将自己的子女送过去读书就送过去,那是他们自己要放弃新世界的发展红利,方浩没有什么舍不得的。

  他来自于那个世界,明白世界发展的脉络,该淘汰的就会淘汰。

  这些人自愿去淘汰,他当然也不会反对。

  甚至在王钟要办学院的时候,方浩还特意下旨给当地的官员,让他们批一块地出来。

  学校很快就建立起来了,在下半年的时候,老师和学生也都已经到位,入学的学生就有好几百人,老师都不是一般的老师,都是在文坛有着一定名声的人。

  前内阁首辅的号召力可不是盖的。

  兴办学院这一点王钟还是比较满意的,他觉得再过十年,他这座学院出来的那些学子将会在这个国家发挥重大的影响力。

  而尤登阁那所学校培养出来的人,只会是一些劳力者,一些技术工人,跟他培养出来的这些人完全不是同一个阶层的。

  这一年发生了很多事情,有些事情他非常的反感。

  土地收归国有,无疑伤害了地主阶层的利益,这些地主阶层又是以读书人为主,所谓的书香门第,免徭役免赋税的特权阶层。

  自己就是属于这个阶层的。

  但是没有人敢反对,敢反对的那些人姓名都已经没有了。

  而更让他感觉到郁闷的是,这样的政策得到了很多人的拥护,特别是那些没有了田地的农民。

  虽然政策还没有推行到南方来,但是南方的农民早已经翘首相盼了。

  哪怕是那些有地的农民,也非常的渴望这样的政策早点能够实行。

  他们就可以将他们手中的土地给卖掉,然后又从朝廷那里分到土地。

  虽然需要上缴税赋,但是以前他们的土地一样的要上缴税赋。

  而且朝廷的政令,分田到户之后三年时间不会收他们的粮食,而且收的粮食比例跟他们以前上缴的额度是一样的,不会增多。

  这样的好事,谁不想呢?

  那些泥杆子们支持也就算了,最让王钟感觉到不高兴的是,有一些书香门第的大地主,竟然也心动了。

  ——现在关外的那些工业集团已经开始向内地渗透,圈地建厂,制造出了大批物美价廉的东西,赚到了不少的钱。

  发展工业产生的效益比种地要高得多。

  有一些大地主们觉得放弃土地去兴办工业是一个更好的出路。

  专利局卖出来的专利比较贵,但是他们只要将自己的土地给卖掉,买到一些专利没有太大的问题。

  虽然土地回购的政策还没有推行到南部,但是已经有一些大地主将自己的土地拿出来交给朝廷作为抵押,从朝廷那边获得资金,然后去专利局购买专利,开始在南方办厂。

  有的人目光很精准,知道那个产业会赚到大钱,他们害怕自己迟疑,就会被别人抢走那样的技术,所以抓紧下手。

  反正土地收归国有是大的国策,是不可避免的,多种一年地并不能给他们带来多少的收入。

  还不如早点投资工业,抢占市场,早一点发大财。

  这样的人数量也不少。

  永初元年三月专利局卖出去的专利价值就达到了五千多万贯,有一部分就是南方的大地主购买的专利。

  而根据王钟掌握到的消息,有着更多的大地主心动了,也想将自己的土地抵押给朝廷,早一点购买经济价值高的专利技术,成为该行业在某一片地方,甚至是在整个大汉帝国的垄断行业。

  因为他们购买的专业技术是会得到朝廷保护的,有着十五年的保护期限,任何效仿他们的,都会受到严厉的惩罚。

  虽然十五年以后那些技术任何人都可以使用,但是有十五年的时间给他们来抢占市场,就算别人能够效仿,也很难挤得进去。

  有的在三月购买到了专利技术的,已经顺利的办成了工厂,培养出了工人,产品上市,赚到了不少的钱。

  这使得南方一些大地主等不到土改政策推行到他们这边的时候,就想着主动出击,将一些有前途的专利权给购买到自己的手中。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对于那些人的行为,王钟非常的痛心疾首,做出了这样的评价。

  但是,他没有能力阻止这种事情的发生,只能够继续生气,感叹着长此以往,国将不国。

首节上一节357/37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