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珏元帅当是为儒将。
他虽在军中为帅,但对于各地民生治理之事上的见解,屡屡都能让他们这些文臣有醍醐灌顶的感觉。
而最让他们深有感触的那句话,莫过于张珏的那句,“治理地方如同治军。”
军中要善待将士。
各地方也要善待百姓。
军中要管理将士。
而各地方,也要管理好百姓。
真正是有很多共通处的。只是对于百姓的管理,当然不能如对军卒的那般苛刻而已。
而朱海望跟着葛再新、顾俊英刚刚离开正堂,便也就聊起来。
先是顾俊英对着朱海望恭喜道:“恭喜朱军长升任天究军军长了。”
他心里显然也是有些羡慕的。
朱海望因在广南西路表现出色就直接成为天究军军长。而他,虽是管理着天暗军,但尚且连代理军长都不是。
朱海望拱手还礼,道:“多谢顾副军长了。想来,您应该也很快就能升任军长,只待皇上旨意下来了。”
顾俊英只呵呵笑两声,并不在这件事上多言。
他的确想成为军长,但这种事情却是不便明说出来。
葛再新在旁虽陪着笑,却只默不作声。
虽然明明知道是这样的结果,但他心里难免还是有些失落。
果真是没有那般逆天的运气。
朱海望的空降,几乎是断绝他升任军长的可能性。
而就在这个时候,朱海望忽然对着他说道:“敢问葛团长在军中任职多少年了?”
葛再新答道:“我以前便是重庆府中的千夫长。后来听闻元帅被救回国,便再来投奔元帅,真正算起来,从军已经有二十余年了。”
朱海望脸上露出敬佩之色,“葛团长当真是我们大宋禁军中的中流砥柱。”
葛再新轻笑,“军长过誉了。”
朱海望也只笑,不再说话。
但他些微晃动的眼神,足以说明他现在心中正有着什么心思在泛起。
1090.镇南军区
走出张珏的镇南大元帅府,朱海望等人骑马带着数十士卒沿着大街穿过两个十字路口再往西行,便出了靖州子城。
眼前的大街忽然显得人声鼎沸起来。
许多百姓在街上行走着。
从他们的穿着上,能看得出来他们的身份差异。只到如今,大宋虽穿着破旧者不少,但穿着破破烂烂衣服的已不多见。
朱海望放眼瞧过川流不息的人群,忽的感慨道:“从未想过大宋能在短短数年内就出现这样的盛景。”
他以前虽是出自大富之家,没吃过什么苦,但在大庾城,总也见过民间疾苦。
那时候江南西路还在元军的霸占之下,赋税极重,且元军还常常纵兵做虐。大庾城县令又是个欺下瞒上的贪官。大庾城的百姓能够不饿死都已经算是不错,而能穿着颇为体面的,那都是十足十的有根底的家庭。街道上到处都是穿着打满补丁的破衣服的百姓,哪能像现在这样,个个都还算穿得体面。
这看起来事小,但全国范围内都能发生这样的转变,就足以说明许多问题。
如果不是赵洞庭的分田制,如果不是他拓展海运,引进新品种农物,且极力鼓动各地商业、农业、畜牧业等发展,大宋根本不可能在短短十年内就变成现在这个样子。或许,数十年都未必能够达到。
光从民生上来说,现在的南宋,怕是较之南北两宋时期最为鼎盛的时候都不差分毫了。
顾俊英和葛再新两人都是在旁边点头,顾俊英道:“这都是皇上的功劳,社稷能够出现皇上这样的明君,是天下苍生之福。”
朱海望重重点头。哪怕是现在再回想起赵洞庭在御书房内的那些奇思妙想,他也仍旧感觉到惊讶佩服。
那些点子,怕也就皇上能够想得出来。真不知皇上到底是怎么做到的。
他当然不知道赵洞庭是从后世穿越而来,许多政策,沿着后世照搬便是。
虽后世和这个年代天差地别,但无疑还是有许多政策能够适用的。
边走边瞧。
不知不觉便又出靖州内城。
到外城。
外城的范围较之内城要大许多,而繁荣景盛,自也不如内城。
内城到底汇聚着靖州城内的大多数富贾,内城里面的店面也要较之外城的体面许多。
这倒不是靖州城内官员们的发展方式有问题。而是城池的发展必然是由内而外的,哪怕是赵洞庭处的后世也是如此。
这年代的子城、内城、外城,甚至再有卫城等等,其实就相当于是后世的一环、二环、三环的差别。
每个城市都会有其相对繁荣的地段,往往都是内城。
只外城虽然不如内城那般古色生香,阁楼花样繁复,但看起来也还算不错。
如果说内城相当于是后世的古镇,那外城,大概也就相当于人丁较为兴盛的古村落。
地面上都是以青石板铺着。
朱海望等人的战马踩在街道上,马蹄铁和地面撞击发出咚咚咚的声音,颇有节奏。因马速慢,也显得颇为悠闲。
街道上的百姓瞧见他们的军装以后,都很自发的向着街道旁让去。眼中,并无什么惧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