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衣镇山河 第319节

  贺六虽然亦在武将班中随声附和,心里却想起了当年跟老胡学的一个词儿:捧杀。

  群臣的马屁拍完。张居正继续说道:“鞑靼部汗妃三娘子,派使者带着礼物前来京城。如今俺答汗老迈。鞑靼部诸事,皆为三娘子决断。三娘子这样做,是想跟我们大明维持和平!”

  万历帝道:“这是大好事!西洋传教士利玛窦,前一阵子教了朕一句他们那边的名言:没有好的战争,和坏的和平。既然三娘子向大明示好求和,咱们就该以礼相待。命礼部。。。”

  万历帝刚说完“命礼部”这三个字,便马上改口:“啊,不知张先生是怎么想的?”

  张居正道:“应该命礼部派出专人接待三娘子的使者!”

  万历帝忙不迭的点头:“张先生说的极是!就依你的意思办!命礼部派出专人,好生接待三娘子派来的使者!”

  张居正再道:“工部尚书潘季驯,已在山东监督完成了京杭运河山东段的疏汛工程。潘尚书说,此工程完工后,运河山东段沿岸,三十年内将再无水灾之患!”

  万历帝一连说了三个好:“好!好!好!”

  张居正笑着说道:“潘尚书治水数十载,有大功劳于朝廷。有大恩惠于百姓。臣建议皇上,封潘尚书为太子少傅。”

  万历帝点点头:“张先生说的是!潘季勋从嘉靖朝就开始治水!功劳卓著!当初张先生力荐他做工部尚书,真是睿智之举!张先生实乃识人、用人的典范!就依张先生所言,封他为太子少傅。”

  张居正一连禀报了七八件事。件件都是好消息。自从大明开始推行新政以来,国运蒸蒸日上,处处风调雨顺。今年更是如此。

  万历帝忽然问道:“对了张先生,您的长子张敬修,有秀才功名在身?此刻他正在湖北参加乡试吧?”

  张居正不知道万历帝为何忽然问他儿子的事。他道:“启禀皇上,是的。”

  万历帝道:“朕自作主张,拟了一道旨意。请张先生不要见怪!特旨:张敬修今年无论能否在湖北乡试中举,明年都可以参加京城会试!”

  大明有制,参加会试的学子,必须有举人功名,或国子监监生身份。张居正身为首辅,让儿子进国子监不过是跟下面的人打声招呼的事儿。可他为了避嫌,一直没让儿子进国子监。

  如果今年张敬修在湖北乡试落地,凭着特旨参加明年的京城会试。那他将成为大明朝第一个参加会试的秀才!这道旨意,足矣显示万历帝对张家的破格恩赏!

  张居正倒是没有推脱,他叩首道:“臣代犬子,谢过皇上恩典。”

  万历帝又感慨道:“朕年幼时,有两个伴读。一个是贺世忠,一个是袁可立。如今,袁可立已为南京应天府府丞,贺世忠已为锦衣卫百户。想起幼年时的君臣之谊,朕时常感慨万千。贺六。”

  贺六出班道:“臣在!”

  万历帝道:“朕听闻贺世忠月底便要完婚?”

  贺六答道:“是的皇上。犬子月底便要与国子监徐司业家的千金成亲。”

  万历帝道:“张先生常教导朕要恭行简约。朕就不赐给贺世忠赏金、赏银这些俗物了!朕特赏贺世忠锦衣卫副千户衔,权当朕给他的新婚贺礼!”

  万历帝说的情真意切,贺六自然不能驳了君父的面子,他跪倒叩首道:“臣代犬子,谢皇上恩典!”

  万历帝再道:“冯大伴。”

  在龙椅旁侍立的冯保拱手道:“奴婢在。”

  万历帝道:“冯大伴自朕一落生,便伴随在朕身边,照顾朕的饮食起居。十七年光阴,他对朕可谓是忠心耿耿!赏冯大伴儿‘六德太监’号,以彰其功!”

  自成祖以来,得宠的太监往往能得到皇帝的“赏号”,如当年郑和就被成祖爷赏号“三宝太监”。

  冯保感动的痛哭流涕,他跪倒道:“奴婢谢皇上恩典!”

  万历帝的确有着与年龄不相称的高超手腕。他现在最恨的人,就是张居正、冯保、贺六。如今,他却大加封赏三人。无非是在给这三人灌迷魂汤。

  下了朝,万历帝直奔慈宁宫给李太后请安。

  李太后道:“皇上,早朝散了?”

  万历帝点点头:“散了呢,母后。”

  冯保拿起一个苹果,削好了,放在一个玉盘中,想要奉给李太后。

  万历帝却接过玉盘,亲手将苹果奉给李太后。

  李太后吃了片儿苹果,问:“早朝都说了些什么事?”

  万历帝道:“张先生上禀了政事八桩。朕都一一按照张先生的意思,下了旨意。”

  李太后满意的点点头:“这就对了!张先生是无双国士。他做的决断,一定是对的!皇上都应该赞同。”

  万历帝忙不迭的在李太后面前夸赞起张居正来:“是啊母后。朕最近时常想,如果大明没有张先生会是如何。唉,越想越害怕!要是没有张先生,朕真不知道该如何担起两京一十三省的这副重担!”

  

第664章 可怜白发生

  

  早朝散后,贺六回了锦衣卫档房。皇上刚刚赏了贺世忠锦衣卫副千户衔,可他这个做父亲的,却丝毫高兴不起来。

  贺六知道欲取之,必与之的道理。与之往往是取之的前奏。他心中有数。今天皇上对贺家多好,明天就会对贺家多坏。

  王八问贺六:“六哥,你怎么一脸苦瓜相。遇到什么难事儿了?”

  贺六道:“倒没遇上什么难事儿。今天早朝,皇上特旨拔擢世忠做了副千户。”

  王八笑道:“这是好事儿啊!人生四大喜,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世忠没法走科举。升官就等于是金榜题名时了!人生四大喜,他马上就要得其二。我说六哥,你该请我喝酒。”

  贺六苦笑一声:“嗯,是该请你喝酒。”

  忽然,贺六压低声音问:“王皇后在宫中过的还好?皇上最近对她如何?”

  王八道:“皇上跟喜姐恩爱的很呢!皇上每日晚膳,必在坤宁宫用。朝鲜、安南等藩属国进贡宝物,皇上总是命礼部直接转呈坤宁宫,赐给喜姐。六哥,你怎么突然问起这件事来了?”

  贺六道:“哦,没事,我随便问问。”

  这时候,李黑九走进了档房。他朝着贺六拱了拱手:“六哥,刚刚得到消息。崔广志在乌斯藏雪山病死了!”

  当年,朱希孝、崔广志、李伯风在锦衣卫中与贺六争权。如今,朱希孝、崔广志先后病死。贺六当年的敌人,只剩下一个李伯风。

  贺六“哦”了一声。

  李黑九道:“六哥,咱们当初为了监视这三人,往乌斯藏雪山派了十多个力士。现在朱矮子、崔抠门已经死了。就剩下个李伯风,也是个没了牙的豺狼。是不是该把力士们都调回来了?”

  贺六点点头:“嗯,调回来吧。但愿李伯风在乌斯藏雪山诚心敬佛,能够陶冶心性,改掉他那凶狠恶毒的脾性。”

  贺六不知道,他刚刚做出的这个决定,会让他懊悔终生。

  锦衣卫衙门外,一名身穿正二品武官服色的将领下了马。这将领四十岁左右的年纪,腰间系着一柄宝剑。

  守门百户拦住了这将领,他看了看将领的服色,问道:“敢问大帅姓名?来我们锦衣卫有何公干?末将好进去通禀一声。”

  将领朗声道:“在下新任前军都督同知、神机营掌营大帅,傅寒凌!求见恩公贺六爷!”

  刘大当年为强娶李雪衣,陷害傅寒凌,导致他获罪充军。哪曾想,机缘巧合之下,傅寒凌竟在边军之中混的风生水起!

  如今的他,可不是当年那个京城小官家的公子了!兵部刚刚将他从大同卫调回京城,升任中军都督同知,执掌京师三大营之一的神机营!四十岁的他,现在是威风八面的明军大帅!他的职位,甚至不低于名将戚继光!

  傅寒凌见到贺六,倒头便拜:“恩公在上,请受寒凌一拜!”

  贺六连忙搀起傅寒凌:“哎呀!都快认不出你来了!十九年前,你只是个文弱的公子哥。现在,却是英气逼人的统兵大帅!”

  傅寒凌道:“要不是六爷当初施出援手,我早就人头落地了。哪里能有今天这般光景?”

  贺六问道:“你这趟进京是述职?不对啊,去年冬,你不是刚进京述过一次职了么?”

  傅寒凌摇头:“这趟进京是调任!张先生任用我为中军都督同知,掌神机营!”

  贺六咋舌:“都说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十九年前,你几乎身死人手。过了那一道坎儿之后,却是时来运转。到现在,你都升到都督同知了!要知道,俞大帅只不过是都督佥事。戚大帅跟你一样,也是都督同知!”

  傅寒凌笑道:“我怎么敢跟戚、俞二位大帅比?他们的资历远胜于我!他们联手,抗击倭寇,决胜东南的时候,我还在京城里遛鸟斗蛐蛐呢!”

  贺六道:“俞大帅现在京中。我挺长时间没见他了,想他的很。赶巧你来了,中午你留在我们锦衣卫吃个午饭。下晌,咱俩一起去看看俞大帅。”

  俞大猷已经七十六岁。这几年,他身体多病。一连给朝廷上了三四道请求告老还乡的折子。张居正却一直压着不批。没办法,俞大猷善于练兵。补充给九边的新兵,都是经他的手在京郊训练的。

  下晌,贺六和傅寒凌买了几坛子好酒,来到俞大猷府上。

  俞大猷见到两位老朋友,欢喜万分。三人打开酒坛,边喝酒,边聊天。

  贺六发现,俞大猷面无血色,说话之时,不断的咳嗽。

  酒喝的高兴,俞大猷非要给傅寒凌耍一套他自创的俞家枪。

  贺六和傅寒凌拦不住,只好随他来到院中。

  俞大猷从兵器架上取下那杆伴随他叱咤东南的镔铁长枪,双手一横,舞动起来。

  枪锋凌厉,贺六和傅寒凌看不见枪头,却只见空中银光舞动。

  俞大猷边耍枪,口中边念着辛弃疾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一套俞家枪耍完,贺六和傅寒凌,同时喊了声:“好枪法!”

  俞大猷拄着哪杆镔铁大枪,笔直的立着。

  名将已经老去。也只有这杆镔铁大枪,还记得当年他在千军万马中的威风。

  

第665章 老兵不死,只是凋零

  

  俞大猷,七十六岁。从军凡五十年。嘉靖十四年,中武举,任百户,守金门。

  嘉靖二十一年,自请调任大同卫,防御鞑靼,未受重用。次年,升漳州守备。

  嘉靖二十六年,平恩平叛乱。因功升备倭都指挥使。时逢安南入侵,南征安南。

  嘉靖二十八年,平琼州叛乱。

  嘉靖三十年,掌台州、宁波兵事。在那里,他遇到了自己一生的知交和战友:胡宗宪、戚继光。在那里,三人合力,用了十年时间,彻底平定了浙江沿海倭患。

  嘉靖四十年,调任广东,平定广东叛乱。

  嘉靖四十二年,调任福建总兵官。与戚继光联手,彻底扫清福建倭寇残余。

  嘉靖四十三年,执掌两广兵事。平广东倭寇残余。

  嘉靖四十四年,剿灭吴平叛军。

  嘉靖四十五年,平河源叛乱。进都督同知。

  隆庆元年,掌广西军务。防御安南。后因得罪宦官孟冲,被免职。回乡途中,路遇海匪,平之。隆庆帝念其功劳,复任之。

  万历元年,因战事失利被免官,复被张居正启用为后军都督佥事,负责训练车营新兵。

  大丈夫,当带三尺剑,立不世之功!俞大猷常常对人说:我这一辈子,值了!

  俞大猷老了,七十六岁的他知道,明军的“戚、俞”时代已经过去。他双眼紧紧的盯着那杆镔铁大枪的枪头。这杆大枪,陪他五十年南征北战,抗倭寇,平叛乱,定南疆。

  老兵已是满头白发。人世间,也唯有这杆镔铁大枪,还能记起自己的主人,许多年前在千军万马中的虎威!

  一旁的贺六和傅寒凌发觉有些不对。

  俞大猷耍完俞家枪后,便拄着大枪一动不动。

  贺六走上前去,用手指拍了拍俞大猷的肩膀。俞大猷竟轰然倒地!

  贺六伸出手,叹了一下俞大猷的鼻息:已然断了气!

  傅寒凌慌张的问:“六爷,俞大帅没事吧?”

首节上一节319/450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