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家的事挺复杂的,你娘当时听说许配给了一个后生,又瘸又哑,听说那个人的老爹还有五等军爵,连镇上的游缴看见他都要行礼,就是因为这件事,对方非常愤怒,把你爹捆起来要送去县衙见官,但当时你爷爷还是我们村的村正,因此就带着我们村老老少少半路去把你爹抢了回来,当时这件事闹的非常大,听说还惊动县令和县尉大人,后来不知道怎么说了之后,你娘就嫁到我们村来了,而且就再没回去过,时间一晃就十多年了,如今你爹也……唉~”田宝说到这里长叹了一口气不再继续说了。
难怪我娘会和我爹好上!
陈旭听完也大致明白了其中的缘由。
老妈的爹妈把她许配给一个又瘸又哑的男人,她自然不喜欢,而且刚好勇猛的老爹出现了,于是她就被老爹的英俊勇武打动了芳心,然后不顾一切的跟老爹那啥了,然后……就没有然后了,这种事只有两种结局,要么浸猪笼,要么就此生米做成熟饭,好在老陈家也不是软柿子,陈旭的爷爷还是村正,为了儿子的幸福直接开启了群攻模式,于是最后的结果就是老爹最后成功抱回来一个老婆,完成了这次绝地反杀,不过这件事肯定也是老妈一生的污点,和家里的关系必然也闹翻了,在这个女人还带有附庸属性的年代,女儿属于半可有可无的状态,没出嫁结婚都不算人口,因此被抛弃没有娘家可回也在情理之中。
想到老爹一去不回,爷爷和奶奶双双故去,只留下陈姜氏一个人带着自己和杏儿活在那种孤苦无依的绝望环境之中的状态,陈旭瞬间感觉眼眶有些发热,微微吸了一下鼻子。
“因为出了你爹和你娘这件事,我们小河村和鹰嘴崖村十多年没有往来,最近两年才慢慢又有了交流,上个月有媒婆来与我说起这件事,因为二壮今年也已经十六,到了要娶亲的年纪,村里又没有合适的女子,因此我就答应了!”田宝继续解释。
陈旭点点头说:“这是好事,二壮哥,新娘子你见过没有?喜不喜欢?”
“见过,喜欢!”田二壮红着脸低着头踩泥巴。
“那就好,娶回来好好待她,有什么困难就跟我说!家里还缺啥?”
“不缺不缺,暂时都不缺,今年采药卖了两百多钱,陶锅陶碗都添置了新的,麻布也买了两匹做了新衣服……”田二壮连连推辞。
二壮要娶媳妇的事,陈旭也是前两天听杏儿说起才知道,不过当时老妈虽然也听在旁边听见了,却没有说任何话,所以陈旭也仅仅知道这件事而已,至于其中的细节杏儿不知道,他更加不知道。
但老妈的爹娘把女儿嫁到陈家来之后,十多年老死不相往来,这份痛苦只有陈姜氏自己能够体会,或许可以借这个机会带老妈回去一趟见见爹娘,如果两老还在的话。毕竟在大秦这个时代,结婚非明媒正娶会遭人诟病,想想这一切又都在情理之中。
媒人的起源很早,《诗经》就有“娶妻如何,匪媒不得”的诗句,说明早在周代,媒人就已成为婚姻的要件了。后代的礼制和法律中,都明确规定,婚姻必须有“媒妁之言”,比如《唐律》中规定:“为婚之法,必有行媒。”按照古代的礼制,标准的婚姻要经过六个环节—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等,基本上每个环节都需要媒人穿针引线。
而这一套其实都是遵循周礼而来,如今之大秦,没有媒人说合,婚姻便属于不合法,而且在大秦如此注重人口发展的年代,凡是女子,一旦达到婚配年纪,即便是没有媒人介绍,镇上的三老也要出手,他们有宣扬教化之责,辅导督促老百姓结婚生子就是他们的教化任务,而这个任务,归根到底还是陈旭这个里典的任务,只不过他从来都没有操过心,而且他作为一个后世人,崇信的是婚姻自由,对这种封建糟粕非常的方反感,要不然也不会对老妈的遭遇感到同情。
又瘸又哑的家伙还要强行用权势娶一个年轻少女,这种人如果让陈旭遇上,非得活活打死不可。
好在老妈自小便有为了婚姻自由反抗的决心,最终获得了自己想要的爱情,虽然过程和结局有些悲惨,但这也是为了自由得到的代价,别人无法置喙。
“嫂子真乃女中豪杰也,无涯佩服之至!”站在坑边的虞无涯听完感慨不已。
“感慨个屁,快下来帮忙一起踩!”陈旭翻了一个白眼儿,虞无涯只好乖乖的脱鞋下来踩泥巴。
“二壮哥,这次多做一些泥砖,帮你们把房子也好好休整一下,不光是热炕,到时候我从镇上弄几匹大马来,娶亲咱村都去,热热闹闹把新娘子娶回来,要让鹰嘴崖村的老老少少看看,我们小河村的男人不光勇武,还有钱!”陈旭咬牙切齿的说。
田宝和田二壮立刻脸上笑开了花。
第208章 土炕推广攻坚研讨会
“差不多了,准备拓砖!”
五个男人在直径不过两丈的泥坑里翻来覆去的踩了接近一个小时,陈旭感觉已经踩的差不多了,而且这些土砖也不需要多结实,能够坚持用上五六七八年就行了,那个时候应该也已经找到煤并且烧出砖瓦来了,到时候盖的房子应该就是宽敞亮堂的砖瓦房,远比现在这种进门要弯腰,个子高点儿站在房间里还不能直起腰身的低矮茅草屋要舒适的多。
后世许多人不知道茅草屋的样子,其实茅草屋都非常低矮,而且面积也非常小,房顶高度不会超过两米五,而房檐到地面高度不会超过一米五,加上里面的房梁等占去一部分空间,房间的高度不会超过两米,住在里面会非常的压抑,但即便是这种低矮潮湿狭小的茅草屋,也不是所有人都修的起,没斧头刀锯你什么都干不了,只能住更加简单的窝棚和山洞。
因此陈旭上次把自己的茅草屋修到了四米高,有了这些土砖,这栋房子就能修成土砖房,不光结实,而且还冬暖夏凉。
牛大石跑到河边把两个泡在河里的一大一小两个砖模拿过来,陈旭便指挥田宝和田二壮用藤筐把踩好的泥巴装进藤筐挑到昨天整理平整的地方。
模具很简单,其实就是四块木板用活动榫口拼在一起的方框,合在一起看起来像个没底的抽屉,只需要将泥巴倒在模具里面,用手按压结实,上面用泥刀刮平整,然后将模具一端的木栓打开,模具便能够打开,留下来的自然就是一块方方正正的泥砖,晒几天等待干结之后翻竖起来继续晒,直到完全晒干就可以砌墙了。
一块泥砖拓完之后,把模具组合好放在水盆里面用草把上面的泥巴清洗一下,然后距离上块砖一尺的距离摆好就可以做第二块泥砖。
泥砖陈旭小时候看见村里人做过,但这种东西即便是没见过也能够想象出来,因为哪怕是二十一世纪的农村,泥砖和土坯的房子并不少见,小时候村里几乎家家户户都是泥砖房,到了九十年代之后才慢慢开始做成红砖房。
陈旭一口气拓了五块泥砖,一共用了不到十分钟。
而虞无涯和牛大石、田宝几个人也都看清楚了泥砖的制作方法,简直简单的不能太简单了。
接下来陈旭拓大砖,虞无涯拓小砖,牛大石负责挖泥巴,田宝和田二壮负责挑泥巴,五个人配合的天衣无缝,不到一个小时,便拓了大大小小近百块泥砖,一行行整整齐齐看起来非常的赏心悦目。
“咦,你们这是在干甚子?”马大伯和两个村民扛着锄头顺着河边走过来,看见满地整整齐齐的泥砖和忙的满头大汗的陈旭几人惊奇不已的问。
在牛大石和田宝、田二壮三人添油加醋的解释下,马大伯越听眼神越明亮,脸上的喜色也越多,听完之后看着陈旭说:“好,好,小旭这方法太好了,也算我一个,帮我家也做两个火炕洞天御寒!”
马大伯说完就脱下草鞋挽起衣裤下坑帮忙挖泥,另外两个村民自然也要享受同等待遇了,于是也都开始帮忙,牛大石看见自己挖泥巴的工作岗位被占了,干脆把陈旭赶走,接手了拓砖的工作。
而陈旭也巴不得,虽然看似拓砖最轻松,但其实一直是弯着腰,一个多小时下来,他的腰感觉已经完全麻木的快直不起来了,而看着另一个帮忙的村民似乎不知道干什么好,虞无涯也把自己的砖模丢给他,站在旁边开始当大师傅做专业指导。
人一多,谈笑渐起,加上在这个通讯基本靠吼的年代,人们说话的嗓门普遍要比后世高一到两个八度,干活儿的时候隔着上百米还能轻松聊天可不是白瞎的,因此一群大老爷们儿一边干活儿一边说一些粗俗的笑话,吵吵嚷嚷的欢声笑语几乎整个村子都能听见,因此不多时,村里陆续就有人好奇之下跑过来看热闹,男女老少都有,然后就知道了陈旭的打算,然后……就没有然后了,最后拓泥砖的大军变成了数十人,本来准备能够拓一天泥砖的泥巴在一群人的帮忙下很快就告罄,变成了足足四百多块排列整齐的泥砖,在阳光的照耀下显的异常有气势。
“小旭,既然大家都想做火炕,我看不如一家出一个劳动力,刚好这里的泥土好,取水也方便,地方也开阔,我们就多挖几个泥坑,多做一些模具,弄上七八天估计家家户户都够用了!反正现在各家的地都犁的差不多了,余下的事拖几天也没多大事儿!”马大伯说。
“行,这件事大伯你安排,既然大家都要做火炕,砖石这些东西要的数量就太大了,在我们村筑窑烧砖也不现实,这样吧,村里的事您负责照看,我去一趟镇上,让他们加快陶砖和石板的制作速度,不然害怕到时候供应不上。”陈旭点头说。
“这样最好,你赶紧去吧,村里的事我盯着不会出错!”马大伯也赶紧点头,陈旭就带着虞无涯洗手洗脚之后回家,跟陈姜氏打过招呼之后两人骑马去清河镇。
其实这段时间镇上还比较忙。
秋粮都已经收割进入尾声,小清河两岸的大片农田都已经收割完毕,留下来的只有秸秆和翻耕露出来的黑色泥土,但大量的乡民还在继续忙碌,不光要把前期的堆肥均匀的平整到土壤里面,还要把大量的秸秆豆萁捆成捆一堆一堆的堆在田边,看起来如同小山一样。
还因为已经入秋,山里面各种药材野果都已经完全成熟,每天都有大量的山民从十里八村背着一筐一筐的山货到镇上售卖,其中大部分都是卖给了几个作坊。
秋天正是收购药材的时候,陈旭也给徐福和许垆下了命令,制药坊各种药材都要大量收购,因为大部分药材只有秋冬采集才药效最好,因此要大量储备。
而酿酒坊现在也大量收购山葡萄、山梨、山楂,山柿子、刺梨等各种可以酿酒制糖的野果,因此酿酒坊现在除开酿酒之外,另带还多了一个功能,那就是熬糖。
果糖这种东西在蔗糖还未出现之时,一直都是人类对于甜味食物的一个最重要的来源和补充,麦芽糖在商周便已出现,干的称为饧(xíng),稀的称为饴,但因为熬糖需要消耗大量的粮食,而且因为没有含淀粉高的红薯和大米玉米做原料,因此产量极低,和酒一样,属于贵人才能消费的高端食物,因此秦律一样禁制民间私自熬糖,所以普通老百姓自然享受不到,有多余劳动力和时间的农户到了秋冬时节就上山采摘一些山柿子等野果制作成含糖的食物储备起来,因此果脯有人也称为饴糖,在贫苦家庭来说,也属于非常难得的稀罕物品,这个传统即便是两千多年之后,就连陈旭小时候如果能够吃到一颗水果糖也会觉得非常的幸福,一颗糖含在嘴巴里要当着小朋友的面吸上半天都舍不得吞下去。
所以糖自古都是一种极其稀缺的重要物质,比盐还难得一见,就连皇帝都不可能天天吃到糖。
而陈旭穿越过来几个月,唯一吃到的甜味食物就是蜂蜜。
但蜂蜜这种东西完全不具有制作储备的基础和可能,全靠大自然提供,因此产量稀缺到令人发指的地步,清河镇的药坊从夏天收购到秋天,也只收购到一次,野蜂蜜不到三斤,被他制作山药茯苓蜂蜜饼用去了一半,剩下的还藏在药坊的仓库里面备用,属于极度稀缺物资。
正是因为这样,所以不管是小河村的村民还是虞无涯都对陈旭捉蜜蜂回来饲养的行为表示了严重的不信任,用吃石磨来表达他们的坚定立场,养蜜蜂取蜜这种事,从三皇五帝开始就没听说过。
不过眼下陈旭看来快成功了。
陈旭和虞无涯骑马到了镇上之后,先去了一趟陶器坊,让高河最近停下所有的制陶工作大量制作陶砖,而且因为不需要担心漏水啥的,所以对于泥土的要求并不高,只要制作成规格大小一致的砖头就行,甚至微微的开裂也不会影响使用,至于制作砖头的规格和模具,陈旭昨天已经让虞无涯带来了,因此两人来到的时候,几个学徒已经做了数百块砖坯了。
这种用来砌烟囱的陶砖和后世的青砖差不多,长宽各一尺,厚两寸,一块泥坯填入砖模之中压实之后中间用铜刀一分为二,成型之后取出来就是两块砖,晾几天入窑烧制就行了,按照现在土窑的规模,一次可以烧制近三百块砖,烧制时间一天一夜,需要消耗两千斤干木材。
而为了加快这个速度,陈旭直接取了两千钱给了陶匠高河,并且把制墨坊的几个帮工也弄过来一起帮忙,收购大量的木材,雇佣更多的乡民来挑土和泥,尽快将陶砖制作越多越好,就光是小河村十七户村民的烟囱就要消耗近千块砖,这其中还不算烧制和运输途中损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