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死,诛百里!”
这是方以智治理东北的特点,按道理来说,他的铁腕本不会有任何人说三道四,但是对于明太久的国人来说,他的铁腕仍然吓了所有人一跳,毕竟,他不止一次“诛百里”,在东北,方以智的名字甚至可以止小儿啼。
而这也让他在关内的报纸上,得了“屠夫”之名,说他是“笑面虎”,其实也是针对有移民因为受恩于他将他称为“笑面菩萨”,又有几人记得他确实曾经出家为僧,因为不愿为奴。
而这一次,已经四年没有回到京的他,第一次来到中都,他之所以来这里,并不仅仅只是述职,他还有更重要的事情。
此时,置身于船头,看着北岸大堤上的灯光,方以智在心中暗自叹息道。
“但愿一切顺利吧”
“没想到,不过只是区区数年,这清河的夜色居然如此迷人,制台,难怪世人皆言中都号称不夜,今日所见,这码头便已经是灯火通明,想必城中必定已经是不夜城了。”
身后的声音打断了方以智的思绪。他不用转身便知道身后是谁,是他的同宗后辈方章钺,他是因为伪清“丁酉科场案”与父亲一同被流放到东北,尽管现在满清已经被驱逐至陕西,可是当年被流放到宁古塔的,大都仍然留于东北,而没能返回关内,因为东北需要这些人。所以即便是方家父子是他的同宗亲戚,他也没有徇私,而是将他们父子安置于总督府内,初时为幕,后来为官,也算是于东北安家了。这一次南下,他便带上了方章钺,让他一起同行。
“是章钺啊。快到中都了,本官已经数年未曾来这了,当初北伐时,这里尚只是清河。”
“听说,这几年中都大兴土木,如此不夜,自不负神京之名。世间繁华当真是不过江南啊。”
方章钺显得有些兴奋,对于多年未曾回到关内的他,总是渴望着回到这里,再睹江南的繁华。
注意到他言语中对江南的留恋,方以智瞥了方章钺一眼,然后冷冷的说道。
“章钺,江南虽好,也是先民筚路蓝缕所建,直到汉代,仍然是瘴疾横行的恶地。若没有世代汉人先民筚路蓝缕,又焉会有今日的江南,今日我辈于东北,正是欲将东北化为我关外之江南,若成此功业,又岂是于江南安乐所能相比?”
方以智的教导,让方章钺连忙低头说道。
“制台所言甚是,在下受教了。”
看着低头受教的方章钺,方以智突然又是微微一笑,然后说道。
“现在在黑龙江那边的农庄里,去年就已经有人试种了大米,论其品质甚至不逊于辽南米,这东北米口感远胜于江南米,长此以往,东北成为我大明的关外江南,倒也不是痴人说梦啊。”
“这全都是制台属理地方之功。”
方章钺的恭维让方以智微微一笑,然后说道。
“这倒也不是本官的功劳,说到底,还是当年陛下于东北安置的退役官兵,若是没有那十几万退役官兵,自然也就没有今天东北的日益兴盛。”
当然,当年安置退役官兵,是因为收编了郑家军、江西明军之后,忠义军膨胀至多达近六十万,再加上近四十万降军,最后,在兴乾元年通过裁军去弱留强,将明军缩编为40万,二十余万退役官兵,被安置在东北以及四川等地,至于唐逆以及西南清军,都作为俘虏也被安置于两地,只不过相比于退役官兵的几百亩勋田,那些俘虏是作为移民安置的,他们甚至就被安置在退役官兵的勋田内,先当了两年的“佃户”,然后官府才分给他们几十亩田地。
不过,把水稻引入东北的,并不是他们,而是当年北伐时,朝鲜提供的十六万劳夫他们不仅为忠义军运送军粮物资,而且在战争结束后,又被分派到退役官兵的家中,为其开垦土地,后来又纷纷成为退役官兵的“家仆”,归化成为了明人。
正是那些朝鲜人把水稻种植带到东北,他们同样在东北扎下了根,只不过,相比于那些得到田地的降兵,那些朝鲜移民往往都是作为退役官兵的“家仆”,更准确的来说是“家奴”。他们与普通的佃农不同,拥有自己的选择地主的自由,他们是不折不扣的家奴,他们为主人家耕种田地,甚至其女儿还是主家的通房丫头,当然,那些在乡军人对家仆倒不是任意打骂,而是对他们也是极为关照,甚至还有人还会为他们买来媳妇那几年,于蒙地有许多旗人妇人发卖,价格极为廉价。不过更多的人都是买给自己做丫环使用,当然,并不仅仅只是丫环,那些丫环同样也是通房丫环,毕竟,绝大多数朝鲜民夫一但住下之后,往往很快就会拖儿带女来到主人家,男人为主人家耕地种田,女人侍奉主人家的日常起居。
也正因如此,现在的东北,形成了与其它地方截然不同的三个等级,一个是军功荣民团体,少则拥有数百亩、多则上千亩田产的他们是东北的富裕阶层,第二就是以俘虏为主、少量移民为辅的移民阶层,他们往往只有几十亩田地,平常衣食无忧,有些许余财。而第三层,就是以朝鲜移民为主的家奴阶层,当然还有那些从蒙地买来的满人妇女,他们没有自己的财产、田地,完全依赖于主人家,而主人们往往也是颇为大方,让他们过着衣食无忧的日子。
至于那些个生女真他们的数量总归是有限的,而且,他们也没有太多的选择,只有归化为民这一个选择。
正因为这几类人的存在,现在东北才会从当初的户不满万,到现在拥有超过两百万人口。许多府城市的繁华不逊于关内,而且若是论百姓富庶的话,即便是江南也无法与东北相比。毕竟东北田多、地多,无论是种稻种玉米或是养绵羊,都可以给百姓带来丰厚的收益。富裕的百姓,使得东北的商业日益繁华,沈阳现在更是已经成为了繁华不逊于内地省城的大城市。
只不过,在这繁华的背后,同样也有着隐患,尤其是现在,这个隐患正在显现出来,这也是方以智来中都的原因,他必须要在隐患危害到大明之前,彻底解决这个问题,而不是坐视着问题的继续扩大。
可是,他能说服皇上吗?
想到此行的目的,方以智的眉头再一次蹙紧了,甚至就连同眉宇之中,也带着些忧色,只有身处于东北,才能够体会到他的这种忧虑。
“制台,您说,此次,陛下会同意您的建议吗?”
总督神情中的忧虑自然全都落到了方章钺的眼中,知道总督为什么如此忧虑的他便开口说道。
“其实,与游说陛下,还不如游说内阁,毕竟内阁这边会更倾向于咱们。”
方章钺的话让方以智的眉头一挑,但却没有说话,
他知道方章钺说的是事实,内阁确实会全力支持东北,对此他并不怀疑。可是,如果他试图通过内阁去获得支持,而不能在此之前说服陛下的话,又会是什么后果呢?
惹陛下不喜?
对此方以智倒不怎么在意,毕竟,他本就不是好功名之人,当初之所以会应陛下之请出仕,是因为清虏未退,是因为东北。
没有什么比东北的安稳更重要。
“章钺,你可知道,当年我为何留在东北?”
看着越来越近的码头,方以智低声说道。
“谁不知东北的苦寒,谁不知道那里的偏远,我江南人又有几人愿意长住东北?可是,又有几人知道,东北一日不能尽归行省,我大明就一日不得安宁!”
一日不得安宁!何止是不得安宁,甚至可以说是永世难安。
“只要东北能设行省,有千万汉人居住东北,非但东北将再无女真,而且,自此之后,我大明就再无虑塞北,我大明只要愿意,随时可以从陕西、山西、北直隶以及东北,多路出击,横扫草原,让草原再也不能为患大明,如此,天下方可安定!”
在话声落下时,船已经缓缓的靠上了码头,靠上码头的瞬间,方以智微微一笑,又说道。
“所以,无论如保,方某必定要把东北变为我大明之行,化边域为内地!”
第87章 灵丹妙药(第一更,求支持)
在方以智一行人搭乘的船只抵达中都的时候,作为皇帝的朱明忠倒并没有像外人想象的那样,彻夜批阅奏折。
其实即便是过去大明的体制,也不需要一个勤奋的皇帝,毕竟,从大明设立内阁,尤其是世宗皇帝将内阁提升至六部之上之后,大明的皇帝,也在某种程度上得到了自由将权力下放给内阁,由那些专业的政务官员负责庶务,至于皇帝就像是主管一样,只需要把握大方,不需要亲历亲为。
事实上,这个机制一直运行的极为不错,至少在崇祯亲历亲为想要亲自解决大明所有的事务之前,这个机制可以让大明的皇帝几十年不上朝,可以让皇帝沉迷于练丹、木匠等事务之中,而无需忧心国事。并不是因为他们昏庸,而是他们只需要掌握两点,一是用人,二是方向,只要用好人,把握好方向,大明这条巨轮就会稳定的航行。
作为皇帝,事事亲历亲为,并不一定是贤君。不仅没有那个精力,而且也很难做到面面具到。所以身为皇帝,要学会放权,当然这种放权要控制好度,要把握好平衡。
不过,也正因如此,朱明忠才能够忙里偷闲,拥有自己的时间,可以微服出巡,数日不理朝政,甚至还在海州修建避暑皇村,用于躲避夏天的闷燥,当然,那个时候,朝中的大臣们也要随行按朱明忠的规划,在夏天的几个月中,海州的皇村不仅仅是夏宫,也是大明的另一个行政中心。
但在更多的时候,内阁的存在,让朱明忠拥有时间做一些他感兴趣的事情,从凭着记忆编写各种物理化书籍,再到进行种种试验。即便现在,于皇宫之中,他也有一处属于自己的试验室。
“先将粉末冷浸加入95的乙醇去除不溶解物,,”
在进行试验的时候,朱明忠会不断的作着记录,此时这间试验室内所弥漫着的是一股清新的药草味,不过同样也掺杂着有些刺鼻的味道,不过这种味道却让他感觉极为亲切。
这是汽油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