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铁骨 第1188节

“你看,这又回到了公平与否上的了”

袁可令看着方说道。

“若是每每总这么想的话,最终,问题还是无法解决的。”

“可天下寒门总是大多数。”

“自宋代起,天下风大兴,科举取士岂止十万,这十万人中,真正一贫如洗的寒门子弟又有多少?所谓寒门大抵上也是小康之家,若当真是一贫如洗,莫说是十年寒窗了,恐怕就连识字也是不得,所谓寒门,往往不过只是托辞罢了”

这句话说的再赤裸裸不过,一下子就是数百年来支持科举取士寒门的那张遮羞布给撕了下来。

“即便是只以八股取士,进士者大抵上也都是耕读之家,力夫耕作农家所进的屈指可数,纵观我朝名士,又有几人确系是寒门,大抵上最差的,也是小康之家,所谓之寒门,不过为了勉励后学末进而已。”

尽管他的这番话有失偏颇,但方还是无奈的苦笑一声。这么多年结识的士林中人岂止百人,他们中真正的一贫如洗者又有几人,大抵上所谓的“寒门”往往也是小康之家,真正的贫苦百姓连饭都吃不上,更何况是供人读书习字?

“这一点,陛下很清楚,所以他在推行新学时,有人籍此为寒门张目时,陛下的反击很简单,他们说寒门子弟买不起书,所以便大兴图书馆,其实,游走民间多年的陛下又岂不知道,真正的寒门子弟大抵上是不会读书的,他们顶多只是学识字罢了,先谋求温饱,待晋身小康之后,才会寄希望予下一代。所谓“废八股取士,闭寒门晋身之道”,不过只是夸张之词。”

人最擅长的是什么?就是极尽夸张,就是春秋笔法的“危言耸听”。对此方止又岂不知道,甚至在当年有人以寒门为由反对废除科举的时候,陛下还特意让反对者统计出历年中举者家庭出身,然后用事实去反驳对方。而不是一两个例子。

寒门贵子、鱼跃龙门往往不过只是美好的愿望罢了。

“就寒门来说,现在陛下广兴实学,反倒有利于寒门,即便是一贫如洗之家,其子女聪明,亦可入社学学习实用之学,将来可以做伙计、学徒,一步步改变自己的生活,而不像旧时科举那样,其只有科举一条路可走其实,说这些并没有什么用处,”

话峰一转,袁可令看着方说道。

“现在,于你我所忧心的,无非就是“崇抑武”、“崇武抑”,可两者都失了平衡,无论选择那一个,于大明而言都是大不利,眼下看似没有什么问题,可是百年、两百年之后呢?当年,专以八股取士时,也没想到会有后来的祸害吧?其实,归根结底,都是因为想省事,才导致了这种局面的发生。”

“想省事?”

方一愣,有些诧异的看着对方。

“就是投机取巧,但凡世人大都爱投机取巧者,可是这世事又岂有投机取巧的可能?学如此,学武同样也是如此,所谓投机取巧者,不过就是弃就武,或者就弃武,如此先有了投机取巧的心思,才有了现在“崇抑武”、“崇武抑”,所以,最关键的还是要回归正途”

“正途?”

“武双全、武兼修,出将入相的全才,才是真正的人才,否则,无论是手无缚鸡之力的士,亦或是只知武勇的壮士,不过只是跛足之人,可笑的是,数百年来来,无论是手无缚鸡之力的人,亦或是只知武勇的壮士,皆大言不惭自以为“士”,却全不知,自己不过只介残废之人罢了”

方瞬间便被袁可令的这番话给惊呆了,他这一句残废,说的可不是一个人,说的是历朝历代的臣武将,说的是历代的贤达英才。在他的口中,这些人不过都是“残废”。

“令昭兄,你,你”

“这不过只是为兄妄言而已”

袁可令笑着答道,这几年间醉心音律的他,反倒是看淡了许多事情,同样也看透了诸多事物,许多想不通的,慢慢的也想通了,正因如此,他才会有这番感慨。

“妄言”

方摇头长叹道。

“武如士之双足,缺一既是跛足,数百年间,或是弃,或是弃武,如此与自废一足有何区别?令昭兄是明白人,只是这世间又有几个明白人?”

“所以了,你看,陛下这番军人之尊贵,却引得你我感叹不已,其实,不过就是残废久了,心也残了,自然看不出其尊贵的地方了”

这么说着,袁可令的话峰一转,正色说道。

“军人之所以尊贵,是因为军人对国家、对民众的情感表现最为直接,是通过无私的自我牺牲,如此之情感,又岂比我等人逊色,如此又焉不能称之为尊贵?”

他的反问,让方陷入沉默中,片刻后才摇头说道。

“兄知道小弟的本意绝非争论军人是否尊贵,而是忧心国家的将来。”

“自隋唐以科举以来,尤其是宋后专重于,从此之后武殊途。今日陛下意重振我汉人尚武之风,若是士林再一味偏颇于“崇抑武”必定会为陛下不喜,为大势所淘汰,所以,今日我士林的将来,就在于回归正源,我士林中人若是意欲重获陛下青睐,必须推崇武兼修,如此,方才是士之正源,亦是士大之道!”

士之正源!

士大之道!

这八个字传入方的耳中,只让他的浑身一颤,惊诧的看着袁可令问道。

“令昭兄,你的意思是”

“武兼修啊!”

袁可令笑着说道。

“今天地方上总是分什么“武功士绅”,“耕读士绅”,后者不屑前者,以为前者粗鄙,而前者却有陛下推崇,久而久之,势必是武重轻,与其排斥,不能将其纳入融汇,我儒家之所以能有今日之盛,不正是融汇百家所长吗?况且,你我能看到“崇武抑”的不足,以陛下之英明又岂会看不到?只是我士林中人一味反对,陛下即便是有心,也只能“崇武抑”了,那怕代价是朱家的江山”

说话的时候,袁可令的面上尽是崇敬之色。

“经甲申天变之后,于陛下而言,这江山是我汉人、是我华夏的江山,而非是一家一姓的江山,所以甘愿冒以风险,而不像赵宋一般,为一家一姓之利,不惜废我汉家武功”

这当然有些夸张,可这样的话,却是大义凛然,让人不得不感叹着陛下的“仁义”,可接着袁可令又说道。

“可,但凡是人皆有私心,陛下封建诸藩于南洋,重行封建之事,想保的也是一家一姓,可若是我等能够把“崇武抑”的不足尽除,陛下又岂会拒绝?”

“归根到底,还是要武兼修啊!”

方有些不解的问道。

“武兼修,陛下也有主张,这与我士林又有何关系?”

“没有关系,我们可以主动的去拉关系,陛下要武兼修,那我们就要把这个武兼修如何兼修给拿出来”

看着方,袁可令反问道。

“到时候,陛下自然不会反对,而且武一体,武读合家,这士林又岂会消失?”

第247章 想家(求支持,求月票)

世间的纷争太多,当一篇军人之尊贵引得天下哗然时,在所谓的“士林”中在那里纷争不已,在那里讨论着军人尊贵与否,讨论着士人与武人之间的将来以及界限的时候,远在数千里外的战场上,随着一声令下,刚刚越过疏勒河的大军在北山下停止了进攻。

战争在这一刻终于落下了序幕。再往西,有要塞坚守的峡谷、隘口阻挡了明军的进攻脚步,而从西安到疏勒河数千里之遥的征途,同样也是明军后勤的极限,年久失修的道路,使得物资运输变得极为困难。

大规模的进攻在疏勒河停了下来,瓜州,这座古丝绸之路的重镇,又一次回到了主人的怀抱之中,想必千年前,汉代的张骞、唐代的玄奘前往西域,也一定在这里留下过脚印。

现在这里是大明最西端的领土,在这座没有几个汉人居住的古镇中,到处都是风蚀的夯土堆,也许是汉唐时的遗迹,就像千里丰碑一样,告诉着世人,这里真正的主人是谁。

首节上一节1188/176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