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铁骨 第1492节

朱和嘉立刻就意识到也许,对于将来,父皇早就有了其它的计划。

“对,就是另一个目标。”

朱明忠点了点头,然后对他说道

“归根到底,诸夏的扩张,必定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出现了对领土对市场的扩张需求,在诸夏力量相近的前提下,他们会谋求在其它地方进行扩张,而不是直接与力量相近的邻国发生冲突,所以,这个时候,他们必定会谋求其它方向的扩张。”

“父皇您的意思是,到时候,诸夏同样也会选择海外扩张?”

“为什么不呢?”

朱明忠反问道。

“世界那么大,他们为什么不能向其它的地区扩张呢?”

朱明忠笑呵呵的说道。

“怎么,难道只准大明建立海外殖民地,就不准诸夏建立海外殖民地吗?”

只见朱和嘉有些迟疑的说道。

“可是父皇,那样的话,不是也要和大明争夺殖民地吗?”

面对儿子的疑惑,朱明忠哈哈笑道。

“是,就是这样,你要知道,竞争,是无处不在的,不过呢,对于这些,朕有其它的的一些安排”

看着不太能理解的儿子,朱明忠继续说道。

“朕准备调停伪周与莫卧尔之间的冲突了!”

必须要给他们一个合适的方向。有什么方向更为合适呢?

在过去的几年之中,他一直在思考着这个问题。某种程度上来说,大分封的时代已经结束了。在未来的十几年中,随着他的儿子们的就国,华夏明将会在全世界开枝散叶。

可是然后呢?

然后这个明的扩张方向在哪里?

尤其是对于南洋各国来说,在未来的几十年中,他们肯定会向外扩张。

他们向哪里扩张?

如果不解决这个问题的话。未来势必会纷争不断。甚至还会和大明发生冲突,所有的这一切必须要得到妥善的处理。

“父皇是计划让他们到那里去是吗?”

父皇的回答让他整个人都变得的目瞪口呆,甚至于瞠目结舌的看着父皇,他没有想到父皇会通过这一种方式解决问题。

“不是计划,而是必须,所以,哪里不能出现一个统一的政权,无论是莫卧儿人,还是伪周,他们都必须维持下去,一个分裂的天竺是符合我们利益的,长远的利益,当然,如果这个分裂的天竺是我们的那就再好不过了,这个我们不是说大明,而是诸夏!是华夏!”

看着儿子,朱明忠用一种极为认真的语气说到。

“你必须要知道自己的职责,不仅仅是大明的皇帝,同样也是明的守护者,守护的是整个华夏明!”

突然的话语,让朱和嘉整个人都处于一种震惊之中,以至于好一会都没有说出话来,

明的守护者?

这是什么意思?

守护明?

那心中无数个疑问在翻滚着的时候,他突然到了一个问题,于是就抬头问道。

“那么伪周哪?他们算是华夏明吗?”

第448章

天竺!

对于大明来说,这是对南亚次大陆的统称,在这里有莫卧尔,有伪周、有南方的土邦国,自然而然的,天竺就成为这里的统称。

与大明一样,这里同样也人类古明的发源地。早在公元前3000年之前,印度河流域就有了居民,称为达罗毗茶人,他们是这一带最早形成的部落。达罗毗茶人利用印度河流域良好的自然条件,产生了发达的农业和手工业,创造灿烂的明,但是随着雅利安人的南下,达罗毗茶明毁于一旦。

也正是从那时起,天竺就陷入外来者征服的过程,在雅利安的征服过程中,种姓制度在这里建立起来,一次一次外来者的征服,进一步巩固着这一制度。数千年的过程中,肤色较重的达罗毗茶人的后裔,作为贱民在这里生活着,他们顶着烈日,挥汉如雨地耕作在这片大地上劳作着。

雅利安人、蒙古人,几千年来,外来者一直在统治着这里,或诸宗教信仰会发生变化,但是种姓制度并没有多少变化。

二十几年前,另一群征服者,翻越雪山、雨林来到了这片土地,他们迅速征服了这里大片的土地,稍有不同的是,这一次这次来自东方的人们,同样也引入了新制度。

抚夷归夏!

几乎是在诸夏在南洋推行这个政策的同时,在周国国相的主导下,同样的甚至更来历的措施,也在这里的推行着,曾经于消失于这片土地的佛教寺院,再一次浮现于这片土地,越来越多的土人学习“国语”,并且主动的抛弃旧时的风俗。

对于这些土人来说,现实的利益,让他们选择了遵从新的风俗,在清明节前后,这些过去从不曾祭祀祖先的土人们。依照官府定下的规矩祭祀祖先。

放烧、烧纸钱

几乎与诸夏没有任何区别。

至少在某种程度上来说,现在,这里许多人的风俗习惯与诸夏并没有任何区别。

周国

或许被称为“伪周”,但对于任何一个来到这里的明人来六,他们都可以清楚的感受到,在“抚夷归夏”上,这里似乎比诸夏更成功一些。毕竟,“伪周”的官吏大都是事清汉奸,以少役多的他们,为了维持自身的统治果然的做出了另一个选择。他们颁布了与“剃发令”相似的法令,强制这里的人们改变自己的风俗,当然,并不是没有例外贱民无须遵从。

这个看似颇为玩味的法令,却成功的诱使很多婆罗门改变了自己的风俗,否则他们就与贱民同列。而新的风俗习惯也得已迅速建立。当然,不过即便是如此,在伪周,头等人永远都是肤色金黄的“夏人”。

不过,即便是“夏人”也是分成两类人,一种“夏人”是当年与吴家一同从云南翻山越岭来到这里的官员兵丁和他们的家人,而另一种“夏人”往往以“明人”自称,他们是在过去的十几年前,从大明来到这里的,他们享受着“夏人”的特权,却不需要像普通的“夏人”一样服兵役。

或许,这也是许多明人愿意来这里的原因,毕竟,到诸夏他们同样也需要服役,只有在这里,他们才不需要服役,相比于诸夏,在某种程度上,这里或许是更好的选择。

“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

对于这句话的理解,这些在海外谋生的明人,可以说有着再深刻不过的体会,置身于海外,朋友往往是他们最亲近的依赖。

首节上一节1492/176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