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郑成功于大明忠心耿耿,但是他的那些臣属却不见得如此,历史上,郑成功身故之后,永历为吴三桂绞杀的消息传至厦门,张煌言上书朱以海,要求朱以海“争取闽海勋镇,速正大号,以求正统”,但是由于郑经的不支持而未成。郑成功死后,朱以海一度无人供奉,数月后又突然于金门病逝。
其间是否有阴谋未偿可知,但是郑成功病故之后,除少数明臣之外,延平王府臣下的官武将,所思所想不过仅仅只是让延平王府打着大明的旗号罢了。
性格本就容易受心腹臣属影响的郑成功,到时候万一“挟”起天子,到时候自己又该如何自处?到时候朝廷下旨,是从还是不从?
“此乱命也,粤不奉诏!”
几百年后,李鸿章敢说出这番话,凭的是他的实力和地位。如果同样的话出自自之口,恐怕就会变成乱臣贼子的明证。
“炳奇,那以你之见,既不能迎至南京,又不能迎至清河,那若是我等迎回圣驾,要将其迎于何地?”
第121章 何地(第一更,求月票)
圣驾迎至何地?
第一次作出迎回圣驾的决定时,朱明忠是站在一个忠臣的角度上作出的决定,当然也是利益使然。而现在全力筹备此事,却基本上完全是受利益所驱使,毕竟对于朱明忠来说,脱郑自立所带来的好处几乎是无限的。
而现在,当他问出“圣驾迎至何地?”这句话的时候,却又是站在另一个立场上,甚至就连他自己都没有注意到,在这个时候,立场不经意中发生了改变,不仅仅只是站在明臣的位置上,而是站在一个更高的位置上去考虑此事。
或者说,在不经意间,钱磊成功的把主公拉到他所认为的“正轨”上一切以主公之利为上!
“经略,既然南京、清河皆不适合迎驾,为何经略不择以他地?”
择以他地?
不解的看着钱磊,朱明忠示意他继续说下去。
“经略之前不是曾有意拓以台湾,这台湾虽位于闽省对岸,却非郑氏所领,亦非经略所领,若是经略在拓以台湾之时,于此修建行宫,如此不正好可供迎驾?”
将朝廷安置在台湾!
钱磊的建议完全出乎朱明忠的意料,甚至可以说,这样的安置,甚至可以说超越了时代的眼光。
“经略,目下,清虏屡屡调以重兵南下,意夺回江南税赋重地,将朝廷置于南京、清河皆有欠妥当,或台湾与大陆远隔重洋,清虏无水师,自然不能入以台湾,大海即可为朝廷天然之屏,可令今上与朝廷从此免受流离之苦,至于联络大陆诸臣,自可遣员经由海船遣以圣使”
几乎每一个字,钱磊都是仔细斟酌之后,才会说出来,毕竟这些话中隐隐带着一些“不臣之心”,心知主公是大明忠臣的他,自然不会在这个把主公引回“正道”关键的时候,让主公觉察到他的想法。所以才会显得很是谨慎,可即便是如此谨慎,朱明忠还是听出了他话中的意思。
“由海船遣以圣使”
无需钱磊再解释下去,朱明忠也能猜出他话中的意思,这台湾是自己拓殖的,到时候城池也是由忠义军修建,港口亦是如此,如此一来,岂不就意味着朝廷尽为自己控制,没有海船,即便是永历想下衣带诏又能下给谁?
是郑成功?
还是张煌言?
若是将永历与朝廷迎于台湾,到时候,非但可得迎驾之功,从而出府自立,甚至还能够“挟天子以令不臣”。
“而于延平而言,朝廷与台湾,如此即不会干涉延平之政,而经略亦可出府自立,且又无需顾虑朝廷掣肘,可若是迎以南京或者清河,既便是经略出府自立,可却又新增朝廷掣肘,若朝中有奸臣牵绊,经略届时又如何自处?如此一来岂不自困已身?全失迎驾本意?”
虽说不过只在三十六岁,但是对于做了十四年师爷的钱磊来说,他本就是极为聪明之人,久于官场之道的他,素来都是“只知东翁而不知朝廷,事事皆以东翁之利为上”,现在同样也是“事事以主公为上。”,自然知道如何维护主公的利益,让主公的利益最大化。
或许,对于经略使衙署的众人来说,他们所考虑到的仅仅只是“出府自立”,而钱磊所思所想的却是如何让经略能够像郑成功一般得“小朝廷之权”,这才是“出府自立”的初衷。
“炳奇”
看着钱磊,朱明忠微微一笑,并没有对他的这番话,表示反对或者赞同,而只是点头说道。
“恩,这派遣水军经海路迎回圣驾需要遣大小海船不下数十艘,去时船上皆有空位,且台湾又是必经之地,到时候,自然可将役夫送至台湾,于台湾拓殖垦荒,建城造屋,且台湾富产硫磺,目前我忠义军意大用火器,所用硫磺所费颇高,可以台湾开矿解决硫磺所需”
朱明忠的话中完全没有提及丝毫“迎驾至台湾”的词汇,而只是将拓殖台湾变成了迎驾顺便而为的“小事”,可聪明如钱磊,又岂没有听出他的意思,只是连连点头赞同道。
“经略所言极是,如此既可拓殖台湾,又能不误迎驾大事,两者可同时并行,以不误北伐大计”
口中这般说道着,钱磊的心里总算是长松了一口气,至少今天通过这一番话,他已经探明了经略的意思,他并不反对身为“主公”,也不反对“挟天子以令不臣”,这意味着经略在未来有可能走的更远。
“不过,经略,这台湾拓殖事关我忠义军之根本,毕竟台湾之粮可供军中之食,台湾之硫可供军中之用,既是如此,经略不妨委任一员能吏,掌以台湾,只有如此,才能保台湾于不失”
名义!
主公没有再提“迎驾”之事,钱磊自然也不在提,但是并不妨碍他用“拓殖台湾”的名义,去安排此事。
“且此员能吏必须于经略忠心耿耿,否则其偏于海外,只恐久则生变”
钱磊的提醒,让朱明忠深以为然的点点头,他很清楚钱磊为什么会这么说,因为到时候,朝廷就在其身边,若是那人于大明一味愚忠,岂不就有违将其迎至台湾的本意了?
可让谁去台湾更合适?
一时间,朱明忠的心底并没有答案,他先沉默片刻,然后对钱磊说道。
“炳奇,这件事,就交给你去办,这人选之事,必须慎之又慎,毕竟台湾事关重大,非得一员能吏不可!明白吗?”
话不需要说的明白,作为建议的提出者钱磊当然明白经略口中的意思,甚至在此之前,他就已经在心里定下了几个人选,不过为了避免让经略觉得他的是处心积虑,所以,并没有第一时间道出他心目中的几个人选,在谈完此事之后,又汇报了其它的一些事情,在准备离开时,钱磊又试着问道。
“经略,下官听闻郑王爷已经克复杭州,不知经略可曾遣人加以祝贺?”
第122章 郑王心(第二更,求月票)
杭州克复!
当这个消息传来之后,整个南京尽是一片欢腾,现在既然是对大明的将来再悲观的百姓,也不会有丝毫的悲观之意,毕竟对于他们来说,从南京克复直到现在,他们已经经历了太多的胜利。
南京克复、江北克复,再到尽歼十万所谓“安南”清虏的宿迁大捷,在人们还没有从那耸立于黄河畔的用清虏首级筑成的京观的震惊中恢复过来的时候,现在又传来了杭州克复的消息,他们如何能不对未来充满希望。
“那杭州城外,筑起的可是数万清虏脑袋筑成的京观!”
在南京城内,每当人们提及京观的时候,总是显得神彩飞扬,自宿迁大捷忠义军为炫耀武功,聚集敌尸,封土而成“京观”起。对于中国的百姓来说,“京观”这似乎有些不雅的玩意,却总会让百姓们之为兴奋。
“京观高愈百尺!”
这不仅仅只是炫耀武功,对于经历过满清屠戮的百姓来说,他们看到的是大仇得报的爽快。
“以德报怨,可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夫子的教训早就渗透到中国人的骨血之中,或许有些人会叫嚷着以德报怨,但是对于绝大多数百姓来说,他们骨子赞同夫子的教训“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那京观,或许听起来有些令人惊悸,但是却让百姓们为之欢喜,从忠义军于黄河畔筑起京观,再到现在郑军于杭州城外筑京观,这一切无不在向人们传递着一个信号我们要报仇雪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