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战国当霸主 第104节

“殿下当面,臣下岂敢妄言?”杨庆朝王子喜躬身行礼说道,说着,略微停顿了一下,杨庆又说道:“大夏立国之初,分封诸侯,以为王都屏障。诸侯之国,所领不过郡邑之地!然则如今,列国并起争雄,兼并弱小,致使小国寡民,再无立锥之地,诸侯断绝宗祀者,数百之众!”

说着,杨庆偷眼瞧了王子喜的脸色一下,然后又说道:“卫君始祖,本是武王之弟,天子与卫君,既是君臣,又是兄弟。如今天子势微,王室公族,为列国诸侯侵逼,几无立锥之地。”

说到这里,杨庆又略微停顿了一下,然后才又继续说道:“卫君看在眼里,急在心中,怎奈卫国地小民寡,上不足以卫天子,下不足以安黎民,卫君自忖,无德无能,愧对天子,只能将封地奉还天子,请天子另择贤臣,治理卫地了。”

王子喜听了杨庆的话,不由得又微微愣了一下,旋即说道:“卫君果有此心?”

“是的殿下,臣下绝不敢妄言欺瞒殿下。”杨庆急忙又说道。

“好,好,好,卫君能有此心,实乃大夏之福也!”王子喜欣喜地想到,这一趟赵国之旅,还真是来对了,先是按照《夏制》,亲手为赵侯戴上了冠冕,册立了赵国新君,也算是从礼仪法制上,明确了夏赵之间的君臣关系!

如此一来,夏王若是有事,只需一封诏书,发往赵国,赵国君臣,必定群起响应!有此外援,大夏王室,可以无忧矣。若天下列国,皆如赵国一般,忠心事君,尊崇天子,那大夏王族,重新君临天下之日,便已为之不远矣!

本来,有了赵国这个外援,王子喜这一趟赵国之旅,便已经不虚此行了,没想到这才没过两天,自己都还没离开赵都宸邑呢,卫君特使,便又求上门来,要将卫地奉还给王族,成为王族直领!

这,简直就是天上掉馅饼啊!王子喜做梦都想不到有这样的好事,大夏王室刚刚从薛国手中拿回了一郡之地,这才几个月啊,马上又要拿回三郡之地,如此一来,王室直领,可不就有了四郡之地了么?

难道真是上天眷顾,王室将兴?

王子喜恨不得现在就跑去兴夏王都,王室宗庙之中,好好的祭祀拜谢一番列祖列宗!

有了这三件大功,王子喜虽不是夏王长子嫡子,但王子喜在夏王诸子之中,地位将无人能及,夏王百年之后,王子喜继位为王,将是十拿九稳之事!

一想到王位唾手可得,王子喜便不禁喜形于色,父王‘开疆拓土’,重新拿回四郡之地,剩下那些国土疆域,可就要在自己手中,被一一拿回,如此一来,自己岂不是成了与文王武王等先祖同样功勋显著的君王了?

一想到这些,王子喜便不由自主地有些激动澎湃,恨不得肋生双翅,马上飞到卫都亳邑,从卫君手上拿回三郡之地,返回夏都,向父王报喜!

几乎是迫不及待的,王子喜便对杨庆说道:“杨卿,明日一早,你便随我,一起去向赵君辞行。”

“喏。”杨庆急忙躬身行礼应道,能够越早返回卫国,对杨庆来说,自然是最好不过了,薛卫战事一触即发,拖的时间越久,对卫国来说,自然是越危险。

若能赶在薛国出兵之前,将卫地‘奉还’给天子,薛国想要再动手,免不得就要瞻前顾后一番了。可若是在薛国出兵之后,卫君还没将卫地‘奉还’给天子,一旦薛国动了手,天子是否还敢虎口夺食,明目张胆的从薛侯口中将卫地抢过去,那可就难说了!

薛侯势大,天子想要虎口夺食,免不了也会有所顾忌。一旦薛国已经动手,天子说不定就会睁只眼闭只眼,对薛卫战事视而不见,就算卫君想要将卫地‘奉还’给天子,天子恐怕也没那个胆量接受了!

时间,卫国现在最需要的就是时间,所以王子喜的话,对杨庆来说,可谓是正中下怀!

第二日一早,王子喜和杨庆便先后进了曲台宫,向伊华辞行。伊华昨日得了张宣的汇报,对此已经有所准备,当下便按照外交礼仪,遣了行人署大行人王嵇,代表伊华,亲自将卫国特使杨庆,送出了赵都宸邑,直送到了十里长亭之外,饮酒作诗践行。

而由于王子喜身份尊贵,伊华一贯所表现的,又是对王室极尽尊崇,连加冕为君,都是王子喜亲自为伊华戴上冕冠的,出于‘尊重’,王子喜要离开,伊华自然免不了要尽力挽留一番了!

只不过王子喜现在一心只想早点赶到卫国,见了卫君之后,从卫君手上拿到卫国三郡之地,返回兴夏王都,好像父王表功,归心似箭,王子喜自然是不愿意再在宸邑多做耽搁的。

伊华挽留再三,王子喜执意要走,伊华无奈之下,只得答应,带了全套君侯车驾仪仗,率领文武百官,亲自护送王子喜出了宸邑,也一直送到了十里长亭之外,这才依依话别,歌舞诗赋,送别王子喜。

第一百五十六章 微服

卫国特使和天子特使,是赵国国内滞留最久的使节了,其他国家的使节,包括姑射女国的那个女特使玉婉彤,都在杨庆和王子喜之前,已经离开了赵国,并没有在赵国做过多的停留。

目送着王子喜的车驾离开十里长亭后,伊华长长地松了一口气,送走了这最后的宾客,自己终于可以腾出手来,做些事情了。

君侯仪仗车驾回城,进了宸邑东正门,伊华便直接让仪仗车驾返回王宫,而他自己,则带着龙五等十几个青龙密卫,轻车简从,直接去了丞相府。

丞相府中,张宣正和典武长史公叔子夜、典文长史司徒伯文,正在整理对照文牍典册,对伊华的到来,竟然也懵然不觉。

相府管事引领着伊华和龙五等青龙密卫来到书房前,隔着远远的,府中管事便躬身对伊华说道:“君上,丞相谕令,书房禁地,府中管事奴役,不许入内,卑臣只能引领君上至此,还请君上宽宥。”

伊华微微颔首,摆了摆手,挥退了府中管事,然后才带着龙五朝书房走去。书房外,数十个宫廷禁卫几乎将整个书房都团团护卫了起来,见到新君到来,急忙单膝跪地,朝伊华行礼,为首一个什长,行礼之后,便要去书房向张宣禀告,也被伊华给叫住了。

吩咐龙五在书房外值守,伊华独自一人推开书房大门,走了进去,一眼便见案牍如山,案牍堆中,张宣、子夜、司徒伯文三人正在不停地翻找查阅着。司徒伯文是长史司徒寇长子,敏而好学,少儿有才,伊华挑选丞相府典文长史的时候,一眼便选中了他。

“丞相,这里也有,十五年冬十一月,守备校尉某,出城剿匪,斩杀匪众四十一人,大胜而归!”典文长史司徒伯文突然拿起一分竹简,大声说道。

说着,略微停顿了一下,司徒伯文又说道:“属下刚才在郡守文报上看到,十五年冬,山陇郡大雪,竟日不歇,大雪厚集一尺三寸,人畜不行!”说着,司徒伯文在另一堆文牍中,又翻找了几下,翻出一卷文牍来,看了一下,说道:“就是这卷。”

说着,司徒伯文将两卷文牍一起递给了张宣。

张宣抬头,正要接过两卷文牍,眼角的余光却扫见房间里多了一个人,不由得一怔,转眼一瞧,却见来人黑衣大氅,头戴博冠,面容俊朗,双眼如星,豁然便是赵国新君!

张宣一怔,旋即直身而起,大礼参拜道:“臣,张宣,拜见君上!”

司徒伯文和公叔子夜两人同时一惊,急忙也转身匍匐在地,磕头说道:“臣,司徒伯文(公叔子夜),拜见君上。”

“诸卿免礼。”伊华急忙上前一步,搀扶起张宣说道。

“君上亲临,臣有失迎迓,失礼之处,还请君上责罚。”张宣请罪说道。

“丞相这是什么话?寡人微服而来,丞相诸事繁多,寡人若还因丞相未能迎接寡人,而怪罪于丞相,传扬出去,国人还不以寡人为昏聩糊涂之君啊?”伊华拉着张宣的手说道,在案几边跪坐了下来,又对张宣说道:“丞相,请坐。”

说着,伊华又对公叔子夜和司徒伯文说道:“子夜,伯文,你们也别跪着了,都坐下吧。”

“谢君上。”公叔子夜和司徒伯文磕头致谢后,这才跪坐了下来。

伊华拿起一卷案几上的竹简,淡淡的扫了一眼,说道:“这是什么时候的文牍?”

“回君上,这是先君绍元十五年冬,山陇郡守赵襄,上报山陇郡雪灾的文牍。”张宣瞥了一眼伊华手中的竹简说道。伊华手中拿着的那卷竹简,正是司徒伯文刚刚拿出来的那卷。

“山陇郡雪灾?”伊华微微皱眉,又拿起了另外一卷,说道:“我听伯文刚才所言,似乎这两卷文牍有些问题,是也不是?”

张宣微微颔首,说道:“是的,君上。此卷文牍,是山陇郡守上报雪灾的文书。此卷,则是零陵校尉,杀贼请功的文书。”

“零陵校尉,杀贼请功?”伊华微微皱了皱眉,然后又问道:“有何问题?”

听了伊华的话,张宣微微迟疑了一下,然后才又说道:“启禀君上,臣与两位长史发现,零陵校尉甘豫,恐有虚报军功,甚至杀良冒功之嫌。”

“虚报军功,杀良冒功?”伊华眉头一挑,语气一下变得冰冷起来,冷声说道:“丞相之言,有何凭证?”

张宣上前一步,拿起一分摘录下来的竹简,递给伊华说道:“君上,这些是臣与两位长史,摘录的部分甘豫上报军功的文书,发现其中多有蹊跷,似是一功多报,请君上过目。”

伊华低头一瞧,却见竹简上摘录了七八条时间不同,杀敌剿匪数字却几乎一模一样的条文,不由得微微皱了皱眉。

良久,伊华才又说道:“丞相,就只有这些吗?有没有真凭实据?”

“禀君上,目前查着的,就是这些,臣亦不敢断定零陵校尉有无虚报军功,杀良冒功之嫌,故而想先摘录下来,再另行派人秘密巡视零陵,待有确凿证据之后,再行禀报君上。”张宣躬身行礼说道。

伊华微微颔首,派人巡视地方,这不就巡察御史嘛?微微点了点头,伊华这才又说道:“如此甚好,若真有虚报军功,杀良冒功之举,寡人绝不轻饶!”

首节上一节104/593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