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战国当霸主 第22节

“郑、莒、卫、獲、姑射五国之盟,比之薛、郴、中山、新阳四国血盟何如?薛、郴、中山、新阳四国本为一国,四国公族同气连枝,四国子民,同宗同源,百年血盟,岂是一纸空文?试问阁下,破五国之盟,破四国血盟,孰难孰易?”

听了伊华的话,那个大臣顿时也哑口无言。

“薛并赵国之后,天下五国,试问,薛会先攻谁?”伊华又环视了一众文武大臣说道。

殿上的文武大臣交头接耳的低声议论了一下,旋即便有一个武将大声说道:“卫距薛近,又是小国,薛必先灭卫国。”

“卫距薛近,郑距薛亦不远!”伊华冷笑着说道,略微停顿了一下,又说道:“且正如阁下所言,卫国弱小,薛国以大兵压境,自可不战而胜,翻手之间,卫亦为薛国所有矣,天下五国,又去其一!”

“薛若攻卫,郑必救之!”武将反驳道。

“卫距薛近,救之不及,卫国已亡!”伊华针锋相对地说道。

武将顿时又被伊华反驳得哑口无言,又过了一会儿,才又有一个文臣大声说道:“卫国若亡,郑、莒、獲、姑射四国,必定唇齿相依,互为盟国,以抗强薛!”

“然也!”伊华朗声说道,那个大臣不知道是一时间没反应过来,还是没听清楚伊华的话,随口反问道:“什么?”

“我说阁下说得对极了!”伊华朝那个大臣拱手一礼说道。

那个大臣楞了一下,然后才又说道:“既是如此,薛国想要再灭我四国,又岂是易事?”

“正因为如此,我若是薛国之臣,必向薛侯进言,先灭大国,再灭小国!”伊华朗声说道,说着,略微停顿了一下,又说道:“薛若并赵,赵国之臣,便是薛国之臣,我正可向薛侯进言矣。”

“先灭大国,再灭小国?阁下何意?”那个大臣又微微楞了一下,旋即瞪视着伊华问道。

“天下大国,无外乎有三,薛、莒、郑,三国耳!莒国疆域,天下之最,东西万里,且兵多将广,百万战兵,唾手可得,薛若灭莒,必定耗时耗力,旷日持久,其间如若郑、卫等国出兵相救,攻薛之后,薛国腹背受敌,孰胜孰负,尚未可知!”

说着,略微停顿了一下,伊华又说道:“然则郑国,和平已久,沙场战将,多已垂垂老矣,郑国军卒,亦不知战阵为何物!如若薛国出其不意,以十万精兵,长驱直入,旬月之间,便可抵达郑都阳高,其时,郑国如何自救?”

“我大郑战将千员,士卒百万,岂是易与之辈?薛国想要灭我郑国,岂非笑谈?”又一个武将冷笑着说道。

“我大赵亦有上将千员,百战精兵数十万之众,然则,以我大赵一己之力,亦不能抵挡薛国军锋,何况郑国?郑国之地,比之我大赵,亦不过多了两郡之地而已!”伊华冷笑了一声说道。

“尔之赵国,已然将亡,赵国之君,都要做薛国之臣了,又何来的赵国?”一个武将冷笑着说道。

“盟约未定,薛赵依然处于交战状态,我赵国君上,集结五郡精兵强将,亲临前线,抗击强薛,天下诸国之君,无出其右者!”伊华朗声说道,略微停顿了一下,伊华旋即又说道:“如若天下诸国尽皆见死不救,我赵国君上,为避免赵地百万民众惨遭屠戮,张子刚才所言,便为真矣!”

听了伊华的话,满朝文武,连同陈文、郑侯,也全都不由自主地楞了一下,旋即,便听伊华又说道:“郑侯,外臣戏言欺君,实非得已,还请郑侯见谅。”

说着,又停顿了一下,伊华又提高了一些声音说道:“但是,如果列国坐视不理,任由赵国为薛国所灭,我赵国君上恐怕就不得不俯首称臣,以薛国为尊了,到那时,郑侯以为,以薛侯之雄心壮志,会不谋郑国之地乎?”

“张子,你……”郑侯愕然一怔,话还没说完,却见伊华又拱手一礼,说道:“张子言尽于此,郑侯若觉张子言语冒犯,张子甘愿就鼎,任凭郑侯烹之煮之,分而食之!”

第二十五章议事

第二十五章议事

良久,王座上的郑侯这才沉声说道:“张子来意,寡人知矣。烦请张子在驿馆稍做歇息,待寡人与群臣商议之后,再行答复张子,可好?”

“既是如此,外臣告退!”伊华朝郑侯躬身一礼说道,说着,转身便大步朝殿外走去,一边走,一边大声问道:“我的扈从呢?你们把他抬到何处去了?”

副使虞臧却并没有跟着伊华一起朝殿外走去,而是上前一步,朝郑侯躬身行礼,说道:“郑侯,外臣奉君上之命,特来向郑侯递交国书,还请郑侯过目。”说着,躬身双手捧上了国书。

“有劳尊使了。”郑侯微微抬了抬手,身旁的内侍急忙上前几步,接过虞臧手中的国书,躬身捧到了郑侯跟前。

虞臧再次朝郑侯躬身行礼后,这才又转身走出了大殿。

待虞臧离开大殿后,郑侯也起身,拿着赵国的国书,拂袖往后殿走去,一旁的内侍站在王案旁朗声说道:“退朝!~”

一众文武大臣一齐躬身行礼说道:“恭送君上。”待得郑侯的身影消失在殿后时,一众文武大臣这才直起身子,陆续退出了勤华殿,也还有一些大臣三五成群,在那低声交谈议论着。

陈文有些茫然的站在原地,心中升起一股怅然若失的感觉来,这要是在以前,先君当政时,遇到这种军国大事,少不了要找他商议一二,可是现在呢,新君接了赵国国书,却什么表示都没有!

良久,陈文才长长地叹息了一声,正要转身出殿,一个内侍却又急匆匆的从后殿小跑了出来,跑到勤华殿里,朗声叫道:“君上口谕,宣上柱国、武成君陈曷,武安君、大丞相兼领上将军陈文,骠骑将军赵铎,车骑将军公输虎,上大夫陈昂,内史大夫姜敦,政事堂觐见!~”

郑国公族中最老的勋贵,当今郑侯的太叔公,上柱国武成君陈曷正在两个武士的搀扶下向殿外走去,听到内侍的口谕,又急忙转过身来,颤巍巍地躬身行礼说道:“老臣领谕。”

陈文微微楞了一下,脚下不由自主地停顿了一下,旋即转身朝内侍躬身行礼说道:“领谕。”上前几步,走到陈曷身边,搀扶住陈曷,说道:“老叔公,您慢点。”

陈曷回头望了陈文一眼,一句话也没多说,任由陈文搀扶着,朝殿后的政事堂走去。

很快,骠骑将军赵铎、车骑将军公输虎以及上大夫陈昂,内史大夫姜敦等人也从殿外小跑了进来,跟在了陈曷和陈文身后,亦步亦趋地往政事堂走去。

勤华殿是朔望大朝会时,文武百官参拜朝贺国君的场所,政事堂则是真正参与国政议论的地方,是郑国真正的权力中枢。

以往先君在时,无论大小国政,陈文都会被先君宣召至政事堂商讨决定,而且一旦陈文做出的决断,先君几乎就没有更改过,几乎全部按照陈文的决断处置的。但是这一次,被宣召至政事堂的,除了他陈文这个大丞相兼领上将军之外,还多了另外五个人:一个公族勋贵,两个领军将军,两个文臣。

这样的变化对陈文来说,意味着什么,没有人比他更清楚了!

很快,六人便在内侍的引领下来到了政事堂,见到了端坐在书案后面,正在看着一卷竹简的郑侯。

“老臣拜见君上。”

“臣(末将)拜见君上。”

六人一起躬身行礼,异口同声地说道。

郑侯将手中的书简往书案上一放,微微抬手说道:“诸卿免礼,入座。”

“谢君上。”六人再次致谢后,各自跪坐在了郑侯书案对面的软蒲团上。

“诸卿,这是赵国副使刚才在朝会上递交的国书。”郑侯拿起书案上的书简,转手递给了身旁的内侍,内侍接过后,绕过书案,走到武成君陈曷身旁,躬身将书简捧到了陈曷跟前。

陈曷淡淡的瞧了一眼内侍手上的书简,然后才又朝郑侯微微拱手说道:“君上,老臣年迈,已经老眼昏花,看不得书简了,这国书不看也罢。”

“是珏儿疏忽了,请太叔公见谅。”郑侯急忙拱手致歉说道,说着,又朝内侍示意了一下,内侍便又转身,将书简捧到了陈文跟前,郑侯又说道:“叔父,您总领军事文政,此赵国国书,该如何答复,还请叔父教我。”

“君上言重了,老臣身为郑国公族,自当为国效劳,为君上分忧。”陈文急忙拱手行礼说道,然后才接过了内侍手中的书简,展开飞快的看了几眼后,又说道:“叔公,此国书乃赵侯请求我大郑出兵,襄助赵侯,化解赵国灭国之祸。”

陈文这句话,却是对武成君陈曷说的,说着,陈文又转手将书简递给了身后的上大夫陈昂。

“诸卿,薛赵大战,三月有余,旷日持久,至今难分胜负。然则,如今赵侯遣使求助,寡人料想,赵国恐已独木难支,坚持不了多长时间了!”

说着,略微停顿了一下,郑侯又说道:“诸卿,救赵与否,还请诸卿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说着,郑侯又挨个瞧了一遍,然后又对陈文说道:“叔父,您是丞相兼领上将军,您且说说您的看法。”

“君上,有骠骑、车骑两位将军在此,我想先听听两位将军的意思。”陈文拱手一礼说道。

首节上一节22/593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