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侃,温体仁次子,现在是内阁中书舍人。
温侃看着万千椫,犹豫着将盒子揽到身前,有些不情愿的道:“家父现在是首辅,一些事情不好做了,我不一定能做到。”
万千椫在官牙这一行做了好多年,见过太多的人,温侃这样的装模作样被他一眼看穿,神色不动的笑呵呵的道:“在下不会让温公子为难的。我只想请令尊,在周征云的事情上,秉持中立,不偏不倚。”
温侃自然知道周正,可以说,周正的事,现在是大明最大的事情,文武百官都在盯着。
温侃倒是没有意外,给周正说情的人到处都有。
他又故作迟疑一阵,看向万千椫,道:“只是这样?”
万千椫肯定的笑着道:“只是这样。如果事情能成,还有一份比这贵重两倍的谢礼奉上。”
温侃双眼一亮,毫不犹豫的将盒子揣入怀里,道:“好,记住你的话!”
万千椫笑着点头,看着温侃离开的背影,双眼眯了眯,起身又奔向下一处。
刘六辙此刻也没有闲着,他按照周正的安排,拜访了不少人。倒不是要他们上书申辩,求情,而是要他什么也不做。
周氏商会庞大的影响力正在悄无声息的运作,触角遍布京城每一个角落。
刑部大牢。
周正的待遇还不算差,单独牢房,床,被单,洗漱用品等都十分干净,整洁。
进来两天,周正没有见任何人,除了看书就是睡觉。
这一天,外面没有来人,倒是他隔壁来了一个人,一个老熟人。
曾经的监察御史浙江道主官,李恒秉。
这个本来应该被流放,遣戍的人,居然还在刑部大牢。
已经过去好几年,周正差不多忘记了这个人,居然又出现在视野里。
李恒秉理了理囚服,脸上依旧如过去那样刻板,一声不吭进牢房,坐在椅子上,等狱卒走了,这才透过牢柱,看着周正,笑着道:“知道你也进来了,所以特别调换了牢房。怎么?以为我死了,很意外?”
周正放下书,笑了一声,道:“诧异是有,说不上意外。”
李恒秉打量着周正,道:“比几年前少了几分稚嫩,成熟不少。”
周正也看着李恒秉,见他与几年前没什么变化,开门见山的道:“有什么指教?”
李恒秉沉默片刻,道:“你当初没有对我落井下石,送我去死,我现在也不是来看你的笑话。不得不说,当初你说的在这几年基本印证了,确实是我异想天开,目光短浅,盲目自大。”
周正神色如常,道:“事过多年,你是来检讨的?”
李恒秉摇头失笑,感慨道:“过了这么多年,仔细想想,确实有些可笑。我不是来找你的检讨的,你想过怎么渡过眼前这一劫了吗?”
周正道:“如果我告诉你,在这之前我就料到了今天,你会很意外吗?”
李恒秉看着周正,神情若有所动,道:“以你的敏达,应该能料到,你是故意进来的?为什么?”
周正随手拿起茶杯,淡淡道:“物极必反。”
李恒秉是聪明人,顿时明白了,道:“你已经是正四品的登莱巡抚,再进一步应该是三品的六部侍郎,但你的资历,年龄都还不差了一点,你是以退为进,想要积累声望,熬资历?”
明朝养望的方法有很多,第一个就是在朝堂上直言敢谏,当然,是得冲着皇帝去,要是被廷杖了,那就更好,再被下狱,那就更更好了。
这是复起,更进一步的最好的手段!也是现在的文官惯用伎俩,朝野的大人们,无不没有这样的履历。
周正为国屡次立国,现在被下狱,不知道多少人心怀不满,悲愤,等过个一两年,时过境迁,朝廷想起他来,想要复起,那至少也是六部侍郎!
周正不置可否,道:“你来找我想做什么?”
李恒秉看着周正,似又自嘲的笑了下,道:“多年不见,你非比当初了。不过,我还是想教你一件事。你眼下十分危险,想要全身而退,有两个关键,一个是宫里,一个是内阁,只要这两个地方不说话,你就没事了。明白我的意思?”
周正见李恒秉没有了几年前的偏执,微微一笑,道:“我送你出去吧。”
李恒秉一怔,摇了摇头,道:“出不出去,对我意义不大。看来,你是准备好了才进来的……也对,你做事向来缜密,看似冒险,实则至少有七八成的把握。我现在好奇的是,你以后打算怎么做?”
李恒秉很早就知道,周正是一个不被礼法约束的人,当一个人对既有的规则失望透顶,他就不会在规则内行事,往往想要打破规则,重塑规则。
周正又喝了口茶,道:“在牢里坐半年,或者回家带孩子。对了,我媳妇怀孕了,我快当爹了……”
李恒秉深深的看了眼周正,道:“我感觉你正走在一条十分危险的路上……”
周正放下茶杯又笑了声,道:“你的感觉往往都是错的。”
“但我觉得我这一次是对的。送我出去吧,我想看看,你究竟要做什么。”李恒秉看着周正说道。
周正神色动了动,道:“好。”
李恒秉又看了眼周正,转身回去,拿起桌上的一本书。
他不是喜欢交谈的人,自顾的看书。
周正就更不是喜欢多说话的人,也拿起书,神情专注的翻阅。
两个人交谈一阵又自顾的看书,丝毫没有尴尬。
第四百四十八章 迟来的判决
与此同时,宫外越发热闹。
不少言官弹劾周正,将他与建虏‘勾结’的事情近乎做实,朝野跟风的不知道多少。
朝廷高层关于周正的事情,斗争的就更加激烈。
兵部,户部,工部的三位尚书,突然之间抱团力保周正,在内阁吵成一片。
兵部坚持周正的一切行动是得到兵部的允准,兵部没有管束不力,周正不是擅自行动。
户部则说周正的钱粮来自于永平,河间两府以及天津卫的商税,户部每年收取十万,并非私相授受,皇帝也是知道的。
工部声称周正所建的大炮来自于天津卫的军器局,是兵部核准,户部监造,各项批文都有,工部在此事管理到位,没有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