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第一败家子 第242节

这两大世家,官府的命令,都极为配合。

而因为目前的益州,各地都在进行大建设。

如果按照后世经济的一项重要指标gd来算的话,目前益州的gd大概比大都督就任之前,起码翻了一番,甚至更多。

……

长安,皇宫之内。

李世民御案上的奏折,忽然多出来上百封。

这些多出来的奏折,无一例外的,都是在弹劾蜀王李愔。

而为首的,就是王家的王信,还有其他五姓七望世家的官员。

而他们弹劾蜀王李愔的理由有两条,第一条就是,蜀王来到益州之后,不顾百姓死活。

只顾着建造新王府,并且劳民伤财,修建毫无用处的铁路。

而他修建的铁路,全部都是用上好的钢材修建,而宽度只有四尺多。

这样的宽度,能干什么?

除了好看之外,简直一无是处。

这不是劳民伤财,又是什么?

只顾自己享乐,不管百姓死活,穷奢极侈,这就是他们弹劾蜀王的第一条。

而第二条则是,蜀王荒诞不经,不理政事,属于教化。

现在整个益州的百姓,在蜀王去到蜀地之后,安于享乐,不事生产,不孝至亲。

而整个益州,在今年的科举考试之中,竟然没有一个考生高中。

这足以证明,在蜀王来到益州之后,益州的教化,简直形同虚设,毫无建树。

这两点弹劾,对一个皇子来说,是极为致命的。

皇子担任大都督,一般情况下,都是遥领。

也就是只是名誉上的大都督,地方上实际的政务,还是当地的刺史说了算。

但是现在,李愔不但是益州的大都督,并且同时兼任刺史一职,还有持节权。

这,已经可以说是益州的土皇帝了。

如果再加上世袭罔替这一条的话,那可就是益州真正得土皇帝了。

本来,如果李愔励精图治得话,那也就罢了。

就算他啥事不干,混吃等死,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但是现在,偏偏他刚到益州,就迫不及待地为自己建造王府,完全不顾百姓死活。

并且,在官员最看重的教化方面,更是做的一塌糊涂。

这两方面,对蜀王来说,是致命打击,是抹不去得污点。

当然了,朝堂之上,并非一片讨伐的声音。

也有人,为蜀王李愔说话。

比方说,卫国公李靖,就站出来为蜀王李愔说了一句公道话。

“王信匹夫,你少在哪信口开河,污蔑忠臣!这一次,益州刺史,勾结外贼,如果不是蜀王李愔的话。整个益州都将被外族攻克,益州百姓,将死伤无数。”

“还有你弹劾他的问题,第一,蜀王既然敢修建铁路,必然有他的作用,只不过,你不知道罢了。蜀王所做的事情,那一桩那一件,都不都是出人意表?神奇无比?”

“而第二件,蜀王才刚刚到达益州,还不足半年的时间。试问,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能做出什么事情来?益州的教化问题,只能归结在远益州刺史林诀身上,又如何能算到蜀王李愔身上呢?”

在卫国公李靖之后,陈咬金等一帮老臣,纷纷站出来,大声符合。

程咬金,更是伸出胡萝卜粗细的手指头,指着王信得头皮,破口大骂。

那唾沫星子,几乎将王信全身都给浇湿。

最后,还是在李世民发火之后,这帮武将得声音,才逐渐平息下去。

王信不由反诘问道:“那么敢问卫国公,四只多宽的铁路,又能做什么用呢?益州百姓的教化,怎么会和益州大都督,益州刺史全无关系?”

“听说,现在的益州,百姓就只向钱看,完全没有了礼义廉耻。而这,就是在大都督李愔去到益州之后,才发生的事情,怎么能说和蜀王没有关系呢?”

王信的话,让李靖一时之间,难以反驳。

虽然李靖极为信任蜀王李愔,毕竟,这是他的孙女婿。

李愔的为人,李靖自认为还是熟知的。

但是现在这件事情,真的不好解释。

李靖也不清楚,李愔到底为什么会修建这样的铁路。

既然辩不过,那就只能胡搅蛮缠了。

而胡搅蛮缠,正是这帮武将的拿手好戏。

以程咬金为首的一帮武将,在李靖的带领下,和那帮文臣,展开了激烈的交锋。

险些上演了一场全武行。

最终,还是李世民一声令下,才制止了这场闹剧。

至于这次对蜀王李愔的弹劾,最终,李世民也不能置之不理。

最终的处理结果是,派遣魏征为钦差,前往益州,彻查这两件对蜀王李愔的弹劾。

魏征为人嫉恶如仇、刚正不阿,派遣他前往,无论是文官还是武将,都能放心。

第三百五十九章:我叫狄仁杰(三更毕)

回到益州之后,李愔决定在益州开设学堂、科研院等部门。

还有药王孙思邈,已经和他约好,只要他到达益州,孙思邈就会前来投奔,开设医学院。

现在已经快半年的时间过去了,孙思邈不知游医到了什么地方,还没前来。

不过李愔相信,孙思邈并不是失信之人。

等听到消息之后,必定会前来。

甚至,现在就已经在前来的路上了。

等孙思邈来到之后,李愔就会开设医学院,并且准备开设医院。

当然了,李愔在益州开设这些的目的,其实并不仅仅想要局限在益州一隅一地。

而是,借着他有持节权得这个时期,将益州当作一个试验田,当作一个特区。

只有在益州开设这么多先进的机构,让其他人看到卓绝的效果,到时候,才有可能再整个大唐范围内推广。

而现在他要做的,就是第一步。

李愔要在益州,开设一座大学,名字就叫益州大学。

而这座大学坐落得位置,就在新城之内。

将近三个月的时间,新城的地下排水系统,还有新城的道路,已经基本搭建起来。

而新城的第一座建筑群,益州大学,现在已经基本竣工。

目前益州大学还很空旷,规模并不大,目前来说,仅仅有三栋教学楼,能够容纳数千人而已。

当然了,益州大学留下的空地,还是非常大得。

到时候,再容纳个四五万人,甚至再多一些的人,都不成问题。

而目前,整个益州大学的三栋教学楼,李愔估计目前也用不完。

毕竟,现在益州大学的教育才刚刚起步,目前开设的,只有小学班而已。

而能到这里来入学的,目前只能是附近的百姓家的子弟。

初期的人数肯定不会太多。

不过,这种情况,随着时间的推移,肯定能够获得逐步改善。

目前,李愔决定在小学开设语文、数学、物理化学这三门学科。

语文老师很好找,只要有一定的四书五经的功底,就可以担任。

数学老师,自然是王孝通。

而物理和化学老师,暂时就让李淳风一个人担任了。

有了学校和老师之后,接下来的事情,就是开始招生了。

李愔命人在整个益州范围内,发布公告。

所有七岁以上十岁以下的适学儿童,都可以送到益州大学来就读。

距离学校远的学生,可以借宿在学校里面。

凡是益州的适学儿童,一律不收取学费。

在古代想要发展,最缺的是什么?

当然是人才。

人才难得,所以,李愔要加大教育的力度。

所以,这一次,李愔创办学校,决定实施学费全免的办法。

不过就算如此,李愔也没想过,会有太多的儿童被送过来入学。

因为,在这个时代,虽然已经实行了科举。

但是一个普通百姓家庭,想要供应一个读书人出来,实在是太难太难了。

寒窗苦读几十年,都未必能够考中。

现在的科举,也没有后世那般严格,门第之见,仍然很深。

寒门学子,就算有大才,都未必能够考中。

所以,也造成了,一般的百姓家里,很多人都没想多,要送自己的孩子去读书。

毕竟,孩子去读书了,家里就会少一个劳力。

这对劳动力严重不足的古代来说,无疑是一件让家庭雪上加霜得事情。

不过,令蜀王李愔极为震惊的是,在接下来的十几天时间里,每日送家里孩子来读书的百姓,竟然络绎不绝。

在短短的十几天的时间里,送来的孩子,居然达到数千人之多。

现在一栋教学楼,竟然已经不够用。

并且,还不断有孩子,在源源不断的被送到这里来。

这种情况,让李愔大为惊诧。

什么时候,益州百姓的觉悟,居然如此之高了?

首节上一节242/881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