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日,正是九月初八日,秋高气爽,温度适宜。
这一日,正好是华夏国恩科在十五个行政省内,开始第一轮筛选的日子。
因为是华夏国第一次的科举考试,目前华夏国内,缺少的职务是非常多的。
这一次,估计是试题最为简单的一届。
也是录取率最高的一届,同时也是录取之后,能够分配到的官职最高的一届了。
因为在十五个行政省内,省市一级,都缺少大量的官员。
这一批考试脱颖而出的考生,必然是会被分配到省市一级的。
以后,这种机会,怕是再也不会有的。
因此,在新皇登基之后,不久再次下达的一道开展恩科的命令。
报名者,云集。
这一次,机会实在是太好。
无数人都想投机取巧。
甚至于,有一些刚刚学会书写自己名字的人,都来报名参加考试。
以至于,各个行政省内,报名者,人满为患。
报名者,多达十几万人。
这个数字,看上去似乎并不多。
但是要知道,每一个行政省,才有多少人?
每一个行政省内,怕顶多也就一二百万人。
最关键的是,这些人之中,一多半的人口,都是东斯拉夫人和原住民。
这些人,绝大多数,也就是能够达到能听得懂汉语,能够用汉语简单对话的程度。
可以说,能够书写汉字的人数,也绝对到达不了十几万。
这里面,太多的人是滥竽充数的了。
最关键的一点是,现在每个行政省,都才刚刚建设。
也根本没有那么大的考场,能够容纳十几万人在一起考试。
额,别说是华夏国没有了。
就算是大唐,也没有这么大的考场啊。
这么多的人数,肯定是没办法进行考试的。
为了向下筛选人数,各个行政省,不得不分市区,对考生进行一次考前考核。
然后市区以县乡为单位,对报名的考生,先进性一次摸底考试。
这一次的考试,极为简单。
甚至于,都没考四书五经。
以后,李愔也没准备将四书五经当作考试的主要内容。
当然了,四书五经肯定是要考的。
毕竟,这可是这个时代经典中的经典。
但是,四书五经所占的比例,将会降低很多很多。
顶多占据一成左右的比率。
这一次的摸底考试,有一部分很简单的数学算式,再者,就是用汉字写个几百字的章。
这并不是真正的考试,只是一次筛选。
只需要要求这些报名的考生,能够用汉字进行流畅的书写,就可以通过。
并且,所书写的汉字,既可以是大唐所用的繁体字。
也可以用华夏城流传出来的简体字。
这两种字体,无论使用哪一种,都是可以的。
但是就是这么简单的一次筛选,却是筛下来九成九的考生。
好多考生,写自己的名字都歪歪扭扭,难以辨认。
一看就是刚学会没几天的时间。
其他的汉字,不管是繁体还是简体,更是连写都不会写。
这样的考生,毫无疑问的,都被刷了下来。
而更多的,是会书写几个汉字,但是数量很少。
更不要说写一篇通顺的章了。
至于数学题目,虽然只是很简单的加减乘除,但是也筛下来一大批考生。
这一次摸底考试之后,各个行政省,剩下来的人,居然便只剩下来一千人左右。
有好几个行政省,剩下的人数,还不足一千之数。
这还不是真正的考试,只是进行了简单的筛选而已。
当然了,华夏城的人数,是最多的。
华夏城一个城,便剩下将近万人。
没办法,华夏城里,唐人是最多的,大约有十几二十万人的样子。
而这些唐人,有十分之一的人,都是识断字的。
更何况,华夏大学就开在华夏城。
华夏大学毕业的学生,在第一次筛选中,自然是不可能被筛选下来的。
华夏城的考生人数,还是非常庞大的。
一次性上万人的考场,也是没有的。
不过,到时候倒是可以分几个考场来考。
九月初八这一日,恩科第一场考试,正式开始。
这一次考试,一共分为两场,上午考一场,下午考一场就结束了。
并且,上午场考完之后,是可以离开考场出去吃饭的,十分人性化。
上午考语,好吧,应该是叫做国学的。
这个国学,分为填空题和作题。
填空题,主要是一些四书五经的题目,并不是很难,并没有选择特别偏僻的知识点去考核。
重点还是作题。
作的题目,就是根据华夏国目前的现状,浅谈一下未来的发展思路。
这个题目,是李愔亲自出的。
这种作,看的不仅仅是采。
或者说,采只是一个加分项,但并不是最重要的。
最重要的,还是看发展思路。
李愔要选拔出来的,是能够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人才。
可不是要采出众的才子。
才子,未必就能够做一个好官。
当然了,以后的考试,自然不可能就这么简单。
这也是因为刚刚建国,人才还没有培养起来的无奈之举。
考试的题目还是很简单的。
但是简单的题目,反而倒是不容易出彩。
因为这么简单的题目,大家都能写出个一二三来。
但是想要引起考官的注意和重视,想要得高分,就必须要另辟蹊径了。
下午的考试,是数学考试,考题也是相当简单的。
别说是微积分等高等数学了,就连函数和抛物线等高中知识都没有设计。
就是一些简单的运算,田地丈量,收成问题。
一个城的百姓收入和支出,等等一些实际问题演变而来的应用题目。
这一次的题目,真的是十分简单了。
这一此考试,考生不足三万人。
李愔决定录取一半的人数左右。
没办法,现在差的官员位置,实在是太多了。
第七百一十五章:隆中对
这一次的恩科,分上午和下午两次考试。上午和下午分别考一个时辰,也就是两个小时。
这个考试制度,和大唐相比,简直太人性化了。
比之后世明清的考试,更是不知道轻松了多少倍。
考完之后,无数的考生走出考场。
绝大多数的考生,脸色还是比较轻松的。
题目并不难,相反还很简单,绝大多数考生,都能够答完题目。
当然了,这里面,也不乏有滥竽充数的考生。
不过,这样的考生,毕竟是少数。
考试之后,考官顿时封存试卷,然后调集改卷的考官,进行改卷。
最终,经过十天紧张的改卷,最终分数出来。
而李愔根据综合分数,将录取线定在一百三十分。
一次性录取了一万一千多考生。
这个比例,已经超过了三分之一,一小半的比例了。
这种比例,在以前任何一个朝代,都是不可思议的事情。
当然了,就算是在华夏国,估计以后也很难出现这么高的比例了。